人民網
人民網>>湖南頻道>> 本網專稿

行進中國 | 小城吉他“彈”出大產業

人民網“行進中國”湖南調研採訪團
2025年09月01日15:03 | 來源:人民網-湖南頻道
小字號

走進楚門吉他的數控加工中心,機械臂正以0.01毫米的精度打磨著非洲桃花芯木琴頸。而在調音區域,老師傅則手持音叉,輕撫琴弦,側耳傾聽每一塊原材面板的共振頻率。 這個擁有兩條全自動生產線的現代化工廠,自動化率高達80%,卻依然保留著手工校音的傳統工序。

車間內專業人員正在進行手動調音。人民網記者 吳茜薇攝

"以前每塊面板都要用砂紙手工打磨3小時,遇到復雜鑲嵌工藝,一天只能完成2把琴。"楚門樂器副總經理康衛平回憶,受制於傳統工藝,以前企業年產僅1.2萬把,訂單交付常常要等上20多天。

面對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傳統生產方式成為楚門吉他發展的瓶頸。2023年,楚門吉他落戶東安吉他產業園,開啟智能化變革,兩條全自動生產線應運而生。 “引入智能化設備后,從琴頸開槽到音梁雕刻都能通過機器一氣呵成,我們的生產效率大幅提升。”康衛平輕撫著即將完工的吉他,音梁在燈光下泛著溫潤光澤。 

康衛平拿起琴碼展示。吳翰林攝

“現在日產高端民謠吉他可達200多把,月產能突破5000把,較之前提高了60%,產品合格率更是從過去的90%提升到98%。”康衛平笑著說,智能化生產還讓產品的一致性和穩定性更強,公司產品70%銷往國內市場,其余則遠銷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外市場,深受消費者喜愛。

數控加工中心。人民網記者 吳茜薇攝

楚門吉他的發展,是東安吉他產業園特色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東安縣搶抓產業轉移發展機遇,積極承接粵港澳地區產業轉移。東安經開區成為全省唯一以樂器制造為主特產業的園區,32家上下游企業紛紛入駐,逐步形成了以歌諾雅樂器、楚門樂器、泰源樂器、幻音樂器等為代表的樂器(吉他)制造及配套產業集群,實現古典吉他、民謠吉他、電吉他、馬頭琴異形吉他等產品種類全覆蓋生產,形成生產、銷售、物流等生態產業鏈。

等待銷往市場的楚門吉他。人民網記者 吳茜薇攝

如今,東安吉他產業園年生產吉他30余萬把,綜合年產值超26億元,產品遠銷美國、西班牙、英國等15個國家和地區。 "我們不僅要做吉他制造,更要打造吉他文化。"東安縣經開區負責人介紹,產業園正以吉他原料加工、生產制作、技研中心、手工坊體驗、產品展示中心於一體,依托完善的配套設施和科學規范的車間管理,引導發展集吉他生產、作坊體驗、音樂藝術鑒賞、全域微旅游於一體的工業旅游。未來,園區還將繼續以品牌建設為核心,以重點企業為龍頭,推動吉他工業、吉他文化、吉他旅游三位一體融合發展,向著全國中高端吉他制造集聚地的目標大步邁進。(記者吳茜薇)

(責編:向宇、羅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