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進中國 | 打造“長株潭”通江達海新引擎

湘江北去,在與洞庭湖交匯處的虞公港,一片繁忙景象。一艘艘滿載貨物的貨輪有序進出港口,岸邊的裝卸設備高效運作,將各類物資快速轉運。
貨船有序進出港口。人民網記者 吳茜薇攝
虞公港地處湘江入洞庭湖河口、湘資沅澧“四水”交匯處,南距長沙霞凝港69公裡,北距岳陽城陵磯87公裡。這使其不僅能成為長株潭“通江達海”最便捷的大碼頭,還能為益陽、常德等周邊地區貨物集散提供便利,促進長株潭都市圈與長江經濟帶的緊密對接。
“虞公港常年水深4米以上,常年通航能力5000噸級、豐水期10000噸級以上,不受湘陰至長沙航道每年近4個月枯水期的限制,大大提升了港口的通航效率和運營時間。”湖南省虞公港建設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倪惠宏說,這座新興港口正以蓬勃之勢,成為長株潭地區通江達海的關鍵樞紐。
虞公港港口旁的門座式起重機。郭欣悅攝
“過去礦石運輸需多次周轉,如今大型貨輪直靠碼頭,運輸成本降低20%以上,時間更快。”倪惠宏一邊輕點數控大屏一邊介紹,“貨輪空船返程時還能裝載本地砂石運往下游,進一步降低物流成本,提升了企業競爭力。”
據測算,自2024年9月30日虞公港試運營起,貨物周轉效率提升了35%,單位物流成本下降20%。
虞公港智慧一體化服務平台。人民網記者 吳茜薇攝
除了降本增效,虞公港在保供方面也發揮著關鍵作用。在2023年洞庭湖遭遇歷史罕見干旱,水位較常年同期低6.2米時,虞公港提前啟動斜坡碼頭散貨作業,單日最高完成10萬噸貨物水陸中轉,保障了長株潭地區礦石、鋼材等生產物資供應。
白色氣膜倉。受訪單位供圖
步入虞公港,幾處形似“白饅頭”的建筑十分吸睛。
“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虞公港在建設和運營過程中十分注重綠色與智慧發展。”倪惠宏介紹,遠處的建筑叫做白色氣膜倉,有近8萬平方米,這種全球領先的環保倉儲系統採用雙層膜結構,可將粉塵排放降低98%,同時配備智能溫控系統,能耗較傳統倉庫減少40% 。
此外,園區內還有78個高清攝像頭組成的“智慧漁政”系統24小時監測水域,一旦發現油污或非法捕撈立即自動報警,有效保護了水域生態環境。
俯瞰虞公港。受訪單位供圖
依托虞公港的建設,長沙臨港產業開發區正加速崛起。開發區按照“一港雙園”空間布局規劃建設,其中虞公港產業園規劃用地面積3.42平方公裡,將重點打造港航物流商貿、高端裝備制造、綠色新型材料、臨港保稅服務四大產業集群﹔金龍產業園則在8.18平方公裡范圍內,重點圍繞先進裝備制造、節能環保、新能源(先進儲能)產業,承接長沙產業外溢,打造全省產業鏈延展與轉移的先進制造業高地。目前,已有眾多企業簽約入駐,一個千億級現代化臨港產業集群正在逐步形成。
“隨著二期、三期工程的推進以及集疏運體系的進一步完善,虞公港有望成為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物流節點,為湖南深度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實現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大力量。”倪惠宏笑著說。(記者吳茜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