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日報看湖南

培養造就新時代高水平教師隊伍(教師節特別報道)

2025年09月10日09:3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數據來源:教育部、財政部

  在第四十一個教師節來臨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給全國特崗教師代表回信強調,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希望你們繼續堅守教育初心,不斷提高教書育人本領,用心用情呵護引導孩子們健康成長,努力培養出更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推進鄉村振興、建設教育強國作出新的貢獻。

  我國共有專任教師近1900萬人,廣大教師立德修身、潛心治學、開拓創新,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支撐起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教育體系。本版推出特別報道,走進總書記曾考察調研過的學校,回訪總書記曾勉勵過的教師,傾聽他們立德樹人、啟智潤心、堅守講台的動人故事,也向所有扎根在大江南北、奉獻在教育一線的教師表達由衷的敬意。

  ——編  者  

  

  中國人民大學推動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

  為思政教學提供更多“金課”

  本報記者  吳  月

  “這場跨越時空的紀念大會,是一堂生動的大思政課!”9月3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隆重舉行,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王易在現場觀禮。

  大會現場,來自中國人民大學的137名志願者參與服務保障、84名師生作為廣場合唱團成員放聲歌唱。“我們將組織志願者、合唱團成員開展宣講,拓展延伸這堂大思政課的育人鏈條。”王易說。

  當天下午,中國人民大學立德樓,新學期全校思政課教師第一次集體備課會舉行,新鮮的思政課素材很快融入課堂。

  3年前,同樣在立德樓,一堂特殊的思政課讓老師們記憶猶新。

  “思想政治理論課能否在立德樹人中發揮應有作用,關鍵看重視不重視、適應不適應、做得好不好。”2022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中國人民大學考察調研,觀摩思政課智慧教室現場教學。

  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如何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王易介紹,中國人民大學通過與中小學思政課共建,推動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

  穿越太行山的層巒疊嶂,跨過黃河的九曲回腸,前段時間,人大師生奔赴陝西延安,與延安中學師生同上一堂思政課。人大學子講述延河講師團的故事,延安學生分享自己的理想,大家一同種下玉蘭和棗樹苗。

  建強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高精尖創新中心,發起成立全國大中小學思政課“金課”建設聯盟,創設“北京中軸線上的大思政課”“博物館裡的大思政課”等品牌活動……幾年來,中國人民大學努力為全國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學提供更多“金課”。

  新學期開學了,立德樓裡生機勃勃,鮮活的思政課將滋潤更多學生的心田。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面向國家需求推動科研創新

  師生一起“較真”解決問題

  本報記者  閆伊喬

  前不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師孔飛帶領學生走進學校校史館。“兩彈一星功勛獎章”、中國第一台質子靜電加速器……看著同學們感動的眼神,孔飛不禁回想起學生時代的自己。

  2008年,懷揣著成為科學家的夢想,孔飛成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一名新生。“量子科技是我國搶佔未來產業制高點的重要領域之一,相信你們每個人都有能力做出世界一流的研究!”開學伊始,老師的一番話,令他印象深刻。

  2016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了中國科技大學,在自旋磁共振實驗室視察自主研發的低場核磁共振設備、電子順磁共振設備,了解原創性單分子磁共振設備和超分辨磁共振譜儀在醫療、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實踐應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科技大學要勇於創新、敢於超越、力爭一流,在人才培養和創新領域取得更加驕人的成績,為國家現代化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

  “要做就做到底!”孔飛所在的正是自旋磁共振實驗室,博士畢業后,他選擇留在母校,圍繞量子調控與量子精密測量進行鑽研,同時參與培養后備人才。他為本科生開設“自旋量子信息專業實驗”等課程,帶領研究生做前沿研究,分享攻堅克難、突破封鎖的生動案例……孔飛努力培養同學們舍我其誰的責任感和不負國家重托的使命感。

  “老師,在封閉系統中自旋的極化可以一直維持下去嗎?”面對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學生,孔飛會陪著他們一起“較真”。在他看來,青年科研人員就是要甘於坐冷板凳,解決“真問題”。

  “中國科大是老一輩革命家和科學家創辦的大學。我們會繼續努力,面向國家需求、勇攀科研高峰。就像校歌中唱的那樣,‘科學的高峰在不斷創造,高峰要高到無窮……’”孔飛充滿干勁。

  

  北京師范大學將“國培計劃”“強師工程”相結合

  開闊西部地區教師視野

  本報記者  吳  丹

  西部地區的小學,如何開展高質量的項目式學習?

  “我們去竹林裡聽大自然的聲音,用竹筒做樂器。”學生王朝子問說,“往不同粗細的竹筒裡倒水,能發出高低不同的音調。”蹲在樹下,看花瓣旋落,激發了學生張妍苒的創作靈感:“草葉上的露珠、枝頭的嫩芽,全是寫詩的‘魔法’。”

  貴州省遵義市匯川區第十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付勝利說:“學校周邊就有很多教學資源,孩子們在鄉野間自由探索,科學知識便悄悄長了根,創新思維的嫩芽也冒出尖。”

  11年前,付勝利參加了“國培計劃(2014)”北京師范大學貴州研修班﹔回到貴州后,她把所學的教育理念運用到課堂設計中,推出了這種充滿生機的學習方式。

  201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北京師范大學,走進“國培”課堂,看望正在參加培訓的貴州省中小學語文教師,並同他們座談。付勝利正是其中一員。

  一年后,習近平總書記又給“國培計劃(2014)”北京師范大學貴州研修班全體參訓教師回信,對他們提出殷切希望。作為研修班班長,付勝利向全體教師誦讀了這封回信。

  “這封信鼓舞著我們每一位教師。”付勝利回顧自己的成長:調任到相對薄弱學校,由一名語文教師成長為管理者……“‘國培計劃’開闊了我的視野。”她期待,能有更多面向西部地區教師的專項培訓。

  北京師范大學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北師大將“國培計劃”與“強師工程”相結合,大力實施“百縣千校萬師計劃”,逐步形成“高校專業引領—教師發展機構推進—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配合—教師全員發展提高”的中西部縣域教師素養能力提升支持體系。

  

  湖南文明瑤族鄉第一片小學用好本地資源

  以紅色文化滋養孩子心靈

  本報記者  丁雅誦

  羅霄山脈,百丈嶺下,湖南省郴州市汝城縣文明瑤族鄉第一片小學的校園裡,孩子們清亮的讀書聲不絕於耳。

  走進學校,大門左側的圍牆上,50多米的牆畫描繪著紅軍戰士和當地居民之間魚水情深的故事。每當新學期開始,校長朱細芬總會給孩子們上一堂特殊的思政課:“在長征途中,3位紅軍女戰士借住在我們這裡的老鄉家中,發現老鄉缺少被褥,於是臨出發時,她們把僅有的一條被子剪下一半留給老鄉。”

  “什麼是共產黨?共產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朱細芬的話令孩子們頻頻點頭。

  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走進文明瑤族鄉第一片小學。聽學生講述長征故事后,總書記飽含深情地說:“紅色基因在你們身上得到了體現。革命事業要一代一代傳下去。”

  怎樣用好身邊的鮮活資源,以紅色文化滋養孩子心靈?

  在課程設置上,除了每周兩節常規思政課,學校利用《走好新時代新的長征路》《血脈》等本土教材,精心設計每周一到兩節特色思政課﹔還組織參觀紅色遺址、演繹紅色歷史情景、採訪典型人物……“紅色教育的內容越來越豐富,形式越來越多樣。”朱細芬介紹。

  如今,這些紅色故事已成為每名學生的必修課,學校還培養了一批“紅色小講解員”。課余時間,學校附近的“半條被子的溫暖”專題陳列館裡,總有學生講解員為游客義務講解。

  童聲稚嫩,目光堅定。看著孩子們自信的姿態,朱細芬很自豪,充滿干勁,“人民教師使命光榮,我們將竭盡所能,讓紅色土地上的小樹苗長成參天大樹。”

  

  重慶石柱縣中益鄉小學教師服務鄉村教育

  點亮農村孩子們的夢想

  本報記者  劉新吾

  新學期來了,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鄉小學又熱鬧起來。雖地處武陵山深處,學校卻明亮舒適,孩子們在塑膠跑道上奔跑嬉戲。“小心點呦,別摔著啦!”看到幾個孩子從身邊跑過,教師吳燕忙不迭叮囑。

  2019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走進中益鄉小學考察時指出,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要保証貧困山區的孩子上學受教育,有一個幸福快樂的童年。他希望老師們扎根山區,獻身鄉村教育事業,為群眾脫貧貢獻一份力量。

  “總書記的話語如春風化雨,讓我更加堅定地堅守鄉村,幫助農村孩子得到更好教育,點亮夢想。”出生於教師家庭的吳燕,22歲就來到中益鄉小學,如今已堅守21年。

  有個學生聰明又調皮,不愛完成作業,是一些老師眼中的“后進生”。但他身上的閃光點,被吳燕敏銳地捕捉到。有次語文課,一個問題難倒了班裡絕大部分同學,這個同學卻答了出來。課后,吳燕將這個孩子叫到辦公室,拉著他的手耐心地交流,既肯定優點,也提出改進的建議。打那以后,這名孩子像變了一個人,開始積極上進。

  對於學生,吳燕既是老師,又像臨時家長。發現有幾名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穿著單薄,吳燕便號召教師們捐贈衣物。作為學校教科室主任,吳燕注重傳幫帶,鼓勵年輕教師成長。2011年,她被石柱縣政府評為“優秀班主任”。

  6年來,中益鄉小學發生了很大變化,曾經的水泥操場已改造成色彩鮮艷的塑膠跑道,新建的學生宿舍溫馨整潔,食堂也擴建了一層。“我要牢記總書記的殷殷囑托,用實際行動詮釋對教育的熱愛與執著,繼續為鄉村教育貢獻力量。”吳燕說。

  

  閩江學院探索產教融合改革

  課堂在海浪拍岸的地方

  本報記者  黃  超

  福建福州,海浪拍岸,咸濕的海風穿過閩江口,吹進實驗室。水質監測儀前,閩江學院地理與海洋學院教授陳建明俯身查看,幾名學生圍在身旁,盯著屏幕上跳動的數據曲線。

  “數據偏差0.1,政策制定就可能偏差10%。”陳建明對學生說,“我們與生態環境部門合作評估海岸帶生態,相關數據直接影響閩江口紅樹林保護政策和附近養殖戶的生計。”

  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閩江學院考察調研,肯定學院在堅持應用型辦學、深化產教融合等方面取得的成績。在福州工作期間,習近平曾兼任閩江學院前身之一的閩江職業大學校長6年時間,提出的“不求最大、但求最優、但求適應社會需要”的辦學理念影響深遠。

  在陳建明看來,做科研、帶學生,不能停留在論文和成績單上,要扎根地方,服務需求,讓人人皆可成才。

  校企合作中,他帶領學生參與河水生態治理項目,實地採樣、檢測水質、調試設備。短短幾個月,河水由濁變清,從Ⅴ類水質提升至Ⅱ類。“以前覺得抽象的課堂知識,落地為實實在在的改變。”親眼見証河道恢復生機,一名參與項目的學生說。

  如今,在閩江學院,一場產教融合改革持續探索。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布局,推進“專業+數智技術賦能”﹔推動“實驗班、創新班、定制班、微專業”等多樣化培養……學校打破傳統教育與產業需求的壁壘,培養的不僅是掌握專業知識的大學生,更是解決實際問題的建設者。

  除了學者身份,陳建明更看重自己是班主任。身份轉換,師者始終是底色。“每個學生都是一顆獨特的種子,需要用心去澆灌,才能綻放出屬於自己的青春光彩。”他說。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10日 12 版)

(責編:黃卓、羅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