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懷化:一粒種子,連接千年
2025年09月10日11:53 | 來源:人民網-湖南頻道

高廟遺址出土的碳化稻谷粒。徐家儀攝
人民網長沙9月10日電 沅水之畔,是一方被自然與人文共同眷顧的土地。在懷化安江鎮,境內的高廟文化遺址中,發現了7400年前的碳化稻谷粒﹔一江之隔的安江農校,是中國雜交水稻的發源地。千百年來,稻作文化薪火相傳。
碧綠的沅水從遠處蜿蜒而來。一側,是高昂的鳳鳥雕塑、圓弧形的高廟遺址博物館﹔另一側,創意街區干淨整潔、雜交水稻發源地博物館獨具特色。一江兩岸,激蕩著“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農耕文明回響。

高廟遺址。徐家儀攝
在高廟遺址博物館內,展示著距今約7800年的鳳鳥、獸面和八角星象圖案陶器,以及距今約7400年的碳化稻谷粒。游覽中,隱約可見7000多年前居住於此的先民們種稻、建房、燒陶。核心面積約3萬平方米的高廟遺址,目前僅揭示2100平方米。

白陶嶺創意街區內的書店。徐家儀攝
另一岸的雜交水稻發源地博物苑,以雜交水稻發源地的歷史根基為軸,串聯起文化、科技與體驗的豐富業態。雜交水稻發源地博物館內各種交互裝置讓游客了解雜交水稻的歷史﹔白陶嶺創意街區內,航天種子科技館展示著現代農業科技的突破、新潮的現代書店讓游客頻頻駐足。

安江農校紀念園內。徐家儀攝
不遠處的安江農校紀念園,是眾多游客來懷化的必游之地。1953年夏,袁隆平在此開始了長達37年的教學與科研生涯。邁進安江農校大門,路邊禾苗青翠,“願天下人都有飽飯吃”的標語顯著。行走在主干道上,土地芬芳、古樹參天,當年的辦公樓、教學樓、實驗室等分布兩側。造福世界的雜交水稻從這裡發源,袁隆平院士的“禾下乘涼夢”照進現實。

游客駐足在“禾下乘涼夢”湘繡前。人民網 黃卓攝
9月16日至18日,第五屆湖南旅游發展大會將在懷化舉行,一起來安江,聽聽一粒種子的故事。(黃卓、徐家儀)
(責編:黃卓、羅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