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技藝綻新顏 第四屆湖南非遺展示活動在懷化啟動

啟動儀式現場。第五屆湖南旅游發展大會組委會供圖
人民網懷化9月16日電 9月16日上午,懷化五溪非遺廣場熱鬧非凡。湘、鄂、渝、黔、桂五地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齊聚一堂,隨著第四屆湖南非遺展示活動正式啟幕,侗錦飛布瞬時點燃現場熱情,一副多彩非遺“百景圖”精彩呈現。
本次活動以“非遺煥彩·湘品出海”為核心主題,創新構建“1113”辦會格局,涵蓋1場啟動儀式、1場商品交易會、1場主題展及3個配套活動,打造“固定+流動”雙線體驗模式。
主舞台上演精彩表演。李蒙凡攝
展演:台上台下燃非遺熱情
活動啟幕前,廣場內已是人聲鼎沸。健康之夜展區裡,中醫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手法嫻熟地展示推拿、艾灸、針灸等傳統技藝,不少市民駐足咨詢,親身體驗傳統醫藥的魅力﹔非遺跳蚤集市上,竹編、木雕、刺繡等手工藝品琳琅滿目,精巧的做工引得嘉賓頻頻停下腳步,拿起展品細細端詳﹔五省邊區“城市號”展區更像一座微型非遺博物館,將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濃縮呈現,讓觀眾足不出場便能領略多元非遺風採。
“還沒看表演就被這些小物件吸引了!”市民陳同學拿著一個手工編織的小燈籠興奮地說,“原來非遺不是遙不可及的‘老古董’,而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美好。”
隨著現場燈光聚焦主舞台,一場場非遺表演輪番登場,瞬間點燃全場熱情。
流動舞台車上,好戲連台不斷。武戲《虹橋贈珠》率先亮相,演員們騰挪跳躍,精湛的武技配合熱鬧的配樂,引得台下觀眾陣陣叫好﹔木偶戲《人偶雙變臉》創意十足,木偶與演員同步變換臉譜,奇妙的視覺效果讓觀眾紛紛舉起手機記錄﹔祁劇《挂畫》中,演員水袖翻飛如蝶舞,登梯、挂畫等動作細膩傳神,將傳統戲曲的韻味展現得淋漓盡致﹔湘昆《醉打山門》則以醇厚唱腔和剛勁武技,傳遞出昆曲的深厚文化底蘊。
主舞台同樣亮點紛呈。《我來教你說侗話》用輕鬆詼諧的互動形式,讓觀眾跟著演員學說侗語詞匯,瞬間拉近了與非遺文化的距離﹔《擺手懷化》的演員們身著民族服飾,踏著歡快的節奏擺動身軀,將懷化地區的民俗風情演繹得生動鮮活﹔創新湘戲《十記·湘見歡》更是突破傳統,讓古老技藝在現代舞台上煥發出新的生機。
“太精彩了!每一個節目都不想錯過。”現場觀眾王女士一邊舉著手機拍攝,一邊向親友實時分享,“以前覺得非遺離生活很遠,今天才發現,它既傳統又新潮,特別有魅力。”
固定陳展區眾多非遺作品呈現。李蒙凡攝
傳承:新老接力煥技藝活力
活動不僅是非遺展示的舞台,更是傳承人交流技藝、傳遞文化薪火的平台。在固定陳展區,新老傳承人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他們用不同的方式,讓千年技藝煥發新活力。
“歐氏鉤編”第四代傳承人歐沛瓊的展位前圍滿了人,她用紫色毛線復刻的魯迅毛衣精致逼真,上面還巧妙融入了現代幾何圖案。“現在年輕人喜歡個性化的東西,我就想把傳統鉤編 技藝和當下潮流結合,讓更多人看見歐氏鉤編的美。”歐沛瓊一邊向觀眾介紹作品,一邊演示鉤編手法。
“00后”長沙窯銅官窯燒制技藝傳承人彭子涓,帶來了充滿“二次元”風格的陶瓷作品。從小在陶瓷作坊長大的她,既懂傳統燒制技藝,又熱衷漫展文化。“我們年輕傳承人,就該用自己的審美和語言,把老祖宗的智慧‘捏’成新時代的答卷。”彭子涓說,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更多同齡人愛上傳統陶瓷技藝。

創新陶瓷展品。第五屆湖南旅游發展大會組委會供圖
創新:多元玩法融市民生活
本屆活動打破常規,推出一系列創新玩法,讓非遺走出展區,走進市民生活。
8台“非遺巴士”穿梭懷化全城,車身上印著湘繡、侗錦等非遺圖案,車內展示著小型非遺手工藝品,成為移動的“非遺小課堂”﹔戲曲展演車、義診車、非遺技藝展示車則開往體育中心、市民廣場,開展夜間流動展演,20台跳蚤集市車輛同步出發,讓市民在家門口就能近距離接觸非遺。
在“健康之夜”展區,傳統醫藥類非遺項目更是貼心服務市民。新邵孫氏正骨術、谷一針針灸治療法、龍山藥王醫藥文化的傳承人現場坐診,為市民免費搭脈問診、開具調理方,侗醫腘嚇(刮痧)療法也吸引不少人體驗,讓大家切身感受民族醫藥的智慧。
此外,作為活動重要子活動的湖南非遺出海商品交易會,還打造了“湖南非遺出海集散中心”,推出非遺聯名爆款產品,助力湘品“走出去”﹔高鐵站快閃秀濃縮地域文化與民族風情,讓過往旅客感受非遺魅力﹔“線上+線下”多場景直播更是打破時空限制,讓千裡之外的觀眾也能“雲逛展”,共享非遺盛宴。
從精彩展演到傳承接力,再到多元創新玩法,第四屆湖南非遺展示活動正讓千年非遺在新時代綻放新光彩,也為湖南非遺系統性保護、創新性發展寫下生動注腳。(吳茜薇、劉汕、李蒙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