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南頻道 >> 文旅

“活”化紅色基因 譜“大思政”新曲

2025年10月07日19:30 | 來源:人民網-湖南頻道
小字號

東山學校“小小紅色講解員”。單位供圖
東山學校“小小紅色講解員”。單位供圖

近日,湖南湘潭湘鄉市東山學校不僅迎來了建校百卅華誕,更以一系列舉措推動思政育人工作邁上新台階:國防科技大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基地授牌,思政微電影《子任》首映,修葺一新的校史館正式開館。這一系列舉措同步推進,標志著學校在傳承紅色基因、創新思政教育方面邁出新的堅實步伐。

百年根脈,鑄就思政“活教材”

一走進東山學校,厚重的歷史氣息便扑面而來。該校始建於1895年,由清軍將領、首任甘肅新疆巡撫劉錦棠倡建,初名“東山精舍”,開湖南新式教育之先河。1910年秋,少年毛澤東在此求學,接受進步思想熏陶﹔1958年,毛澤東親筆題寫“東山學校”校名,為這所學府注入更深厚的紅色印記。

“學校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是生動的思政教材。”東山學校負責人彭向峰說。近年來,學校深入挖掘百年校史中的紅色資源,讓實事求是的書院精神和革命先輩的奮斗足跡成為滋養學生的精神養分。毛澤東當年求學的教室、座位保存完好,毛澤東與東山學校陳列館、校史館等成為師生常學常新的課堂。如今,漫步校園,紅色元素隨處可見,“學偉人、立大志”的氛圍已融入師生日常。

創新載體,推動紅色教育入腦入心

如何打破思政教育的“刻板印象”,讓紅色基因可感可觸、入腦入心?東山學校從課程建構與活動設計雙向發力,打造具有時代氣息的育人載體。

在課程建設上,學校編寫《偉人勵志出東山》校本教材,將校史與思政課深度融合﹔拍攝電視劇《東山學堂》,讓紅色故事跨越時空與青年學子對話。同時,構建貫穿高中三年的“梯度化紅色課程體系”:高一新生以“東山,我們來了”開啟紅色第一課,高二學子在“恰同學少年”紅色音樂會中感悟青春激情,高三學子通過勵志教育堅定理想信念。

在活動設計上,“追尋偉人足跡,八十華裡遠足”已成為學校的紅色品牌活動。每年春季,1000余名學子徒步往返40多公裡,沿著先輩足跡感悟奮斗精神。“徒步活動讓我深刻體會到什麼是堅持。”高三學生成宇鑫說:“現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我都會想起那段路,感覺自己更有力量了。”此外,紅色主題班會、革命故事演講、紅色經典誦讀等活動常態化開展,讓紅色教育從“課堂”延伸到“課外”。

協同育人,讓“大思政”奏響“大合唱”

思政教育不是“獨角戲”,而是“大合唱”。東山學校打破校園邊界,積極聯動高校、兄弟學校、社會機構,構建校際協同、資源共享的“大思政”育人共同體。

在跨校合作方面,與北京八一學校持續開展師生互訪活動,建立跨地域的交流橋梁,連接起南北兩地的教育智慧與紅色文化﹔在與國防科技大學建立“軍民共建”關系的基礎上,此次授牌又進一步推進了軍事科技資源與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在社會參與方面,學校培養了400余名“小小講解員”,他們利用課余時間為游客講解紅色故事,既鍛煉了表達能力,也成為紅色基因的“傳播使者”。

“通過這些創新實踐,我們看到了學生精神面貌的顯著變化。”東山學校負責人彭向峰表示:“他們更加懂得責任與擔當,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升。”近年來,東山學校憑借鮮明的育人特色與突出的辦學成果,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穩居湘潭市前列,先后榮獲“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等多項榮譽。

百年風雨兼程,紅色基因永續。如今的東山學校,正以更開放的姿態、更創新的舉措,推動紅色文化與時代精神深度融合,努力培養更多“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的時代新人,讓百年學府的紅色光芒在新時代愈發璀璨。(辜晉)

(責編:唐李晗、羅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