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眼科王大博:以一生踐行“光明誓言”,為青光眼患者守護每一縷光亮
當一位醫生把“使青光眼患者光明長存”當作畢生信仰,他會如何走過近四十年的行醫之路?愛爾眼科集團山東省區副總院長、青東區總院長王大博用行動寫下注解。他以精湛醫術為刃,破解青光眼診療難題﹔以仁心為燈,照亮患者從黑暗走向光明的歸途,更以師者之責,將守護光明的火種傳遞給下一代醫者。
十年重逢,從絕望到重見光明
從瀕臨失明到重獲光明、恢復自理能力是什麼樣的感受?近日,濰坊的崔女士用一面繡有“醫德高尚暖人心,醫術精湛見奇效”的錦旗,給出了最真摯的答案。
十年前,崔女士因慢性葡萄膜炎繼發青光眼四處求醫,卻始終無法有效控制眼壓。直到遇見王大博,經手術治療后,她的眼壓得到控制,視力也有所改善。
然而,近年來,崔女士的視力再度惡化,視物模糊到生活難以自理。她再次輾轉多家醫院,卻因病情復雜、手術難度高、預后風險大,屢屢被婉拒。“自己身體還不錯,難道余生要在黑暗裡過?”求醫路的奔波與反復被拒的打擊,讓她陷入恐懼與絕望。
就在幾乎要放棄時,崔女士想起了十年前為自己帶來希望的王大博。經多方打聽,她抱著最后一絲期待來到青島愛爾眼科醫院。
看著崔女士眼中的無助與期盼,王大博一邊仔細翻閱她的病歷,一邊輕聲安撫:“你先別慌,我得把你這十年的病情捋清楚,每一個細節都不能漏,這樣才能找到最適合你的辦法。”
經過全面檢查,王大博心裡有了初步方案,但他沒有立刻下定論,而是反復琢磨:“她是青光眼濾過術后白內障伴瞳孔閉鎖,累及視網膜的慢性葡萄膜炎,常規手術方案風險太高,制定手術方案必須多方位考慮,在改善視功能的同時,兼顧炎症及眼壓控制,不能隻圖一時效果。”
當他再次見到崔女士時,語氣堅定又溫和:“你的情況確實復雜,但不是沒機會,我已經根據你的情況制定了一套方案。”聽到這番話,壓在崔女士心頭的巨石終於落地,她紅著眼眶說:“我信您,只要您說能做手術,我就有希望!”
最終,手術順利完成。術后復查時,崔女士右眼視力從0.1躍升至0.8,左眼從僅存光感恢復至0.02,重獲了閱讀、識物的生活能力,她激動地握著王大博的手反復道謝。
“病人把對光明的希望托付給醫生,每一個醫生都不應該有絲毫的懈怠。”王大博說,能讓患者重見光明,是自己作為眼科醫生最開心的事。
堅定選擇,立志使青光眼患者光明長存
1987年,年輕的王大博走出大學校門,開始了一名眼科醫生的職業生涯。在石珍榮教授等前輩“心系病人、勤於治學”的言傳身教下,“為患者解除痛苦、送去光明”的信念,悄然在這位年輕醫生心中扎根生長。有了明確的目標,不管是在門診還是在病房,都能看到他努力學習專業知識、刻苦練習各項技術的身影。
真正讓這份信念升華為畢生追求的,是一位青光眼患者的遭遇。那是一位年僅45歲的教師,初診時雖有視覺障礙,但生活還能自理。在接受了一次又一次的青光眼手術后,他的視功能障礙慢慢加重,最后生活已難自理。接診醫生最終束手無策的無奈,患者術前期盼與術后失落的強烈反差,如巨石般壓在王大博心頭。
這次經歷讓他做出了影響一生的選擇。“青光眼是不可逆的致盲眼病,對於一個嚴重的青光眼病人來說,一絲光亮便是整個世界。”王大博說,“如果醫生想方設法給病人保留一點光亮,對病人來說,就是脫離了黑暗的深淵。”從此,王大博下定決心,義無反顧地選擇了青光眼專業這條崎嶇之路,立下“使青光眼患者光明長存”的誓言。
為了實現這個誓言,王大博從未停下精進醫術的腳步,不斷更新豐富自己的診療理念和方法。
每天下班回家,不管多累,王大博都會將一天工作的收獲記錄下來,仔細分析當天接診病人的情況,反思自己的處理意見是否正確,還有哪些問題需要注意,遇到難題就及時翻閱相關資料。同時,他持續關注國內外青光眼專業發展的最新動向,瞄准國際青光眼治療的前沿,不斷用新理論來指導自己的臨床實踐。在診療過程中,王大博大膽嘗試新技術,通過反復觀摩國外最先進的手術錄像、在動物模型上嘗試手術技能等,認真研究總結每一項新的青光眼診治方法。
言傳身教,做技藝與醫德的雙重引路人
在青光眼診療領域深耕多年,王大博越發感受到自己肩上的責任,那就是將光明的火種傳遞下去。
“我自己也經歷了學生時代,我更懂得為人師者的光榮和責任。”在王大博看來,教學不只是傳授知識,更要通過言傳身教為學生樹立榜樣,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職業觀。
在培養學生時,無論是課堂上的理論教學,還是日常的臨床實踐指導,王大博都一絲不苟,總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傾注愛心與耐心。“我希望通過自己的行動,讓學生感受到醫者的溫度與擔當,從而真正熱愛眼科事業。”
作為醫院的帶頭人,王大博對走上職業道路的年輕醫生要求更為嚴格,也更加注重細節培養。
有一次,一位年輕女孩因視物模糊十分焦慮前來就診,可檢查后並未發現器質性病變。這時,跟隨學習的見習醫生孫家欽有些急躁,王大博卻請女孩坐下,遞上一杯溫水:“姑娘,別著急,眼睛有時候也會‘鬧脾氣’,咱們慢慢找原因。”
女孩哽咽著說起自己近期工作壓力大,經常熬夜加班。王大博一邊認真傾聽,一邊點頭回應:“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窗戶‘蒙塵’了,看世界自然就模糊了。咱們先開點緩解疲勞的眼藥水,你平時多去戶外走走,放鬆一下心情。”女孩離開后,王大博轉向孫家欽說:“小孫,醫生治療的不只是患者的眼睛,還有他們的心靈。有時候,溫柔的態度和耐心地溝通,比單純的技術治療更有效。”
孫家欽恍然大悟:“王院長用實際行動讓我明白,眼科診療的溫度,就藏在對患者光明的守護裡。從那以后,我學會了在問診時多停留一會兒,因為那短短幾秒,或許就能點亮患者心中的希望。”
“能夠獻身於一份讓自己心靈滿足,並且能夠給病人送去光明、減輕病人痛苦的工作,這是我全部的快樂。”王大博用三十余載的執著與堅守,將“光明長存”誓言刻進每一次診療、每一台手術、每一次教學中,守護著患者的每一絲光明。(茜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