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南頻道 >> 社會

以科技創新筑牢“鋼鐵糧倉”用自立自強書寫報國答卷

——訪中國五礦集團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全國勞動模范陳雯

2025年11月14日09:34 | 來源:湖南日報
小字號

11月11日,長沙秋意正濃。中國五礦集團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全國勞動模范陳雯剛從內蒙古白雲鄂博礦山返回,來不及多休整便走進實驗室,反復測驗最新數據。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這正是我們選礦人的使命坐標。”陳雯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鋼鐵是工業體系的筋骨,戰略性礦產則是國防安全與產業升級的關鍵支撐。守住國家“鋼鐵糧倉”、筑牢未來產業根基,就是團隊學習貫徹全會精神的具體行動。

“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也是我近40年的堅守。”陳雯介紹,此前國際鐵礦巨頭壓境,國內鐵礦石因“貧、細、雜”陷入“產礦不如買礦”的困境,一座座礦山停擺,30多萬名礦工面臨失業。

“‘鋼鐵糧倉’的根基不能被別人攥在手裡。”帶著對國家資源安全的擔當,她帶領團隊聯合全國十大鋼鐵公司與重點礦山,開啟十年攻堅——踏遍全國礦點採集樣本,在實驗室反復試驗,在礦山現場頂著粉塵日夜值守,最終研發出適配不同礦種的高效選礦技術體系。

這項技術不僅將我國鐵精礦質量推向世界領先水平,更穩住了國內鋼鐵原料市場。“大年三十時,原本下崗又復工的礦工給我發來感謝短信,我才深刻理解科技創新的自立自強,終究要落到保障民生、穩固產業的實處。”該成果斬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成為對“自立自強”要求的生動回應。

盡管已累計盤活全國20多億噸“呆礦”、有效增儲上百億噸資源,但面對全球科技競爭的快速變化,陳雯坦言自己不敢停下腳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我們還要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繼續破解‘卡脖子’難題。”

她深知,稀土、釩鈦、鈮、螢石等戰略性礦產,是新能源汽車、光伏電站、芯片等未來產業的“核心命脈”,全球分布不均且技術壁壘高,一旦受制於人將直接動搖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根基。

她和團隊正在攻堅的地標內蒙古白雲鄂博資源豐富,但稀土、鈮與鐵共生的特性,讓高效分離成為世界性難題。約60年前,陳雯的導師余永富院士就來到此處,幾代人接力攻關,終於在近期研發出磁性分組-選擇性分離技術。在盤活白雲鄂博巨量戰略資源的同時,更構建起自主可控的戰略礦產開發技術體系,為新質生產力發展筑牢資源安全屏障。

而新質生產力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綠色轉型的堅實支撐。“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強調要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這為礦業高質量發展劃定了清晰路徑。”陳雯坦言,礦業絕不能隻算經濟賬,更要算好生態賬、長遠賬,綠色智能轉型本身就是礦業領域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內涵。

她話鋒一轉,談及團隊的實踐成果:攻克共伴生礦物分離關鍵技術,讓銅鉛鋅、釩鈦、稀土等資源“吃干榨淨”。在攀鋼江南選廠,鈦鐵礦回收技術年增效益超億元﹔在各地礦山,綠色工藝讓資源利用率提升40%以上,能耗降低30%,從源頭守住生態紅線,讓“黑色礦業”煥發“綠色生機”。

去年落戶湖南的國家戰略性稀有金屬礦產高效開發技術創新中心,成為她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重要平台。“這是破解湖南礦業發展難題的‘金鑰匙’。”她帶領團隊打造產學研用創新聯合體,帶動智能裝備、數字礦山等配套產業發展,為湖南先進制造業高地建設筑牢資源根基。

眼下,她正整理著長沙實驗室的最新數據,幾天后便要再次啟程返回白雲鄂博——那座蒙古語意為“富饒神山”的地方。

“在那裡繼續探索共伴生戰略金屬的綜合利用,為祖國筑牢未來產業的基石,是我接下來最要緊的事。”60歲的陳雯眼中滿是執著,更飽含新時代科技工作者勇擔使命的堅定擔當。(記者 周順)

(責編:唐李晗、羅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