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長沙:古巷藏非遺 煙火話家常
沿著凹凸的石板路,行走在長沙太平街上,目之所及,白牆黑瓦、巷陌相交、一家家“老字號”鱗次櫛比,傳統古建筑與現代新潮在這裡交織碰撞,千年文化生生不息。
行至太平街古戲台處,一棟由美孚洋行舊址設計改造而成的長沙地道民藝館吸引游客拍照打卡。
從外觀看,這棟兩層的近代西式古建筑並未顯得特別,入門卻別有洞天。

地道長沙民藝館內。人民網記者 向宇攝
進門,抬頭,油紙傘、竹編燈籠倒懸天花板﹔一旁,麻薯、泡芙、黑芝麻薄脆等國潮點心的香味扑鼻而來。
再往裡走,吹糖人的小攤、銅官窯瓷器、湘繡、剪紙、皮影……近600件長沙及全國各地的非遺民藝作品映入眼帘。
“地道長沙民藝館由墨茉點心局與長沙新消費研究院聯合打造,我們通過結合民藝文創國潮點心,構建傳統民藝的當下使用場景,讓傳統回歸當下生活。”墨茉點心局品牌聯合創始人、地道長沙民藝館館長謝振介紹道。

館內文創產品吸引游客打卡拍照。人民網記者 向宇攝
非遺,凝結的是一座城市的記憶。謝振說:“我們要打造的是融合國潮點心、非遺體驗還有文創產品於一體的新場景,它能夠讓年輕人用‘可消費、可觸摸、可感知’的方式在煙火氣中理解非遺的魅力。”
為滿足大眾的消費需求,特別是年輕消費群體,地道長沙民藝館挖掘了很多手藝人傳承人的產品,在二樓還開設了“沉浸式體驗”,並定期舉辦傳承人講座、手工藝互動工坊及教育研學活動,讓深奧的民間技藝變得可觸可感,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
“在這裡,民藝不再是束之高閣的標本,而是可體驗、可消費、可帶走的活態文化。”謝振告訴記者,館內的文創產品深受消費者的喜愛,產品賦能全館40%的銷售額,開館8個月以來,客流量已經突破67萬人次,夜間是全天客流的主力。

長沙東茅街茶館。人民網記者 向宇攝
臨近中午,喧囂的老街上依舊人流如織。約上三五好友,沏壺清茶,成為當地市民與游客的另一種休閑方式。
走進長沙東茅街茶館,茶客多是些當地的老街坊,他們三三兩兩,散坐在竹椅上,幾道點心、一杯茶就能說上好一陣。
東茅街茶館創始合伙人黎江介紹,茶館是由舊廠房禮堂改造而成,為復原老茶館風貌,團隊走訪地方志專家、數十位老茶客,並考據《長沙地方志》《芙蓉區街巷志》等史料復刻“自覺庵”牌樓,恢復長沙煙熏茶、老長沙沱茶、老長沙油餅、肉絲粉等傳統餐食,喚醒老長沙的記憶。
除此之外,“2-5-8”的定價策略(2元蔥油粑粑、5元花生瓜子、8元茶飲)與全時段供應的粉面,吸引大量市民游客。“最火時一天賣出3000多杯茶,客流超1.5萬人次,本地客人佔六成以上。”黎江說。

喧囂熱鬧的茶館。人民網記者 向宇攝
一杯茶、二兩粉﹔三五好友,又見長沙。
如今的東茅街茶館不僅能喝茶,還積極與“湘超”聯賽合作推出觀賽套餐、舉辦戲曲藝術節、成立老茶館美育實踐基地等,以“茶+”模式拓展業態,創造新的消費增長點。
黎江向記者介紹,正努力開創一種“一城一策”的方志文化模式,在星城長沙營造出充滿在地文化的方志主題餐商旅新業態,讓茶館這種承載著城市記憶的社會公共空間真正走出去。“我們希望茶館不止能喝茶,更能為市民游客提供一個文化棲息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