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南頻道 >> 健康

愛爾眼科吳桐:攻堅眼眶診療難題,護航患者光明希望

2025年11月19日15:57 | 來源:紅網
小字號

  在眼科醫學領域中,眼眶病是一塊公認的“硬骨頭”。它橫跨多個學科,病種繁雜且病因隱匿,每一次診斷與治療,都是對醫者專業與經驗的雙重考驗。然而,四川眼科醫院副院長、暨南大學博士研究生導師吳桐教授卻主動選擇這一“高難賽道”,用仁心仁術為患者奪回光明,以科研突破打破技術壁壘,吳桐的每一步都走得堅定。

  向“難”而行,堅定選擇眼眶病專業

  眼眶病的診療之難,早已是醫學界共識。“想做好眼眶病醫生,需要醫院全科技術支持、醫生跨學科知識儲備,還有大量臨床病例積累,缺一不可。”吳桐的老師、眼眶病權威專家孫豐源教授的這句話,道出了眼眶病醫生從業門檻之高。也正因如此,多年來我國從事眼眶病診療的醫生數量始終處於較低水平。

  “越是診療資源稀缺的領域,患者對專業醫生的需求就越迫切。”在考研選擇專業的關鍵節點,吳桐沒有選擇相對容易的方向,而是毅然決然地投身眼眶病專業。這份決心,不僅源於對復雜醫學難題的探索熱情,更源於他想為更多患者點亮光明的初心。

  從醫學生到成為一名真正的眼科醫生,吳桐的職業理念也在實踐中不斷沉澱。特魯多醫生“有時是治愈,常常是幫助,總是去安慰”的名言,成為他行醫路上的重要指引。曾在國外交流學習的經歷,讓他對“以患者為中心”的理念有了深刻的理解。從醫生著裝的選擇到診療室椅子的高度,從問診時長的把控到與患者的交流方式,每一個細節都圍繞著為患者營造放鬆、舒適的氛圍展開。

  “更多是傾聽患者的訴求與情緒,了解他們的真實需求。”吳桐坦言,即便是同一種病症,治療方案也需要因人而異,極具個性化。在他看來,醫生不僅是疾病的治療者,有時還需要扮演心理咨詢師的角色,幫助患者緩解焦慮、樹立信心。這種注重患者感受的診療理念,深深烙印在吳桐心中。

  回國后,盡管國內的診療環境與國外存在差異,但他始終堅持“以患者為中心”,用溫和、耐心的態度對待每一位前來就診的患者,讓醫療服務充滿溫度。

  與“險”較勁,妙手仁心創造光明奇跡

  “患者是我們最好的老師。”孫豐源教授的這句話,吳桐始終銘記於心。在他看來,在尊重與關懷患者的前提下,通過與患者的互動不斷積累經驗、提升醫術,是醫生成長的關鍵。“理想的醫患關系,應是一種專業、尊重、共情的關系,醫生不僅是提供方案,更是在尊重患者意願的基礎上,幫助他們做出最合適的決定。”吳桐說。

  2024年,23歲的小陳在家人的陪伴下來到吳桐的診室。他的右眼被確診為甲狀腺相關眼病,角膜潰瘍伴隨穿孔,多家醫院均建議他摘除眼球。對於年輕的他而言,摘除眼球不僅意味著右眼視力的永久喪失,更將對他的外貌、心理以及未來人生道路產生巨大沖擊。

  “雖然摘除手術簡單、風險低、費用少,但考慮到患者年輕、眼球尚有視力,我們提出了先做眼眶減壓術、再行角膜移植的治療路徑。”吳桐說,小陳右眼是甲狀腺相關眼病(Ⅵ級),是病情嚴重的最高級別,這意味著保住小陳眼球的機會確實很小。“這條路更復雜、風險也更大,但有可能保住他的視力與外觀。”

  為了最大程度提高手術成功率,吳桐與團隊為他定制了手術方案,採用“右眼內鏡下眼眶內下壁減壓+深外側壁平衡減壓術”,實現眼眶內外壁的平衡減壓。

  “(內鏡)從鼻腔進入,上方就是顱腔,經過篩骨迷路等重要部位,加上每個人的解剖結構都不盡相同,稍有差池,有可能發生大出血、失明、腦脊液漏或者腦膜炎等並發症。”吳桐解釋說,這個手術對於患者來說是微創,但對手術醫生來說要求極高,每一步都如同在“走鋼絲”。

  在確定手術方案后,吳桐與團隊耐心地向小陳及其家屬詳細說明手術過程、潛在風險以及預期效果。讓吳桐感到欣慰的是,小陳和家屬的治療意願非常強烈,“有一點保住眼球的希望,都想要試一試”,這份堅定的信任,也給了醫療團隊更大的信心。

  最終,在吳桐與愛爾眼科多位專家的聯手合作下,小陳的右眼從剛入院時的隻有光感,甚至連手在眼前晃動也看不到的狀況,到能夠看清吳桐的面容輪廓,最終,視力情況得到了超預期的恢復。

  以“新”破局,突破瓶頸造福更多患者

  在醫療領域,臨床與科研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對於眼眶病這種復雜疾病而言,科研創新更是推動診療技術進步、破解臨床難題的關鍵“引擎”。

  早在美國訪學期間,吳桐就參與了一種用於治療甲狀腺相關眼病的單抗類藥物的前期研發工作。后來,該藥物成功開創了甲狀腺相關眼病非手術治療的新路徑,為眾多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選擇。回國后,吳桐以此為基礎持續深耕,發表了多篇高質量學術論文,相關研究成果還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

  “隻有讓科研成果快速服務臨床,才能讓更多患者享受到眼健康新技術、新成果帶來的福音。”吳桐認為。

  在吳桐所在的四川愛爾眼科醫院,3D打印眼科醫學實驗室格外引人注目。這裡除了可以定制打印眼鏡、醫療器械,還能幫助眼眶缺損患者進行精密修復。

  “近年來,我們與四川大學高分子材料學院合作開展醫工融合項目,致力於眼科修復材料的國產化研發。”吳桐介紹說,針對甲狀腺眼病患者,可以通過3D掃描獲取面部輪廓、眼球位置、眼瞼輪廓等多維數據,為患者量身定制診療路徑,大幅提升病情評估與治療的精准度。

  同時,團隊還致力於新型眼眶骨填充材料聚醚醚酮(PEEK)的研發。值得一提的是,該研發項目是目前國內僅有的兩項關於PEEK材料應用於眼眶骨折的研究之一,不僅填補了國內在該領域的空白,還為未來的材料國產化奠定了基礎。

  憑借在眼眶病領域的杰出表現,吳桐被聘為我國眼科學界的大型學術著作《中華眼科學》(第4版)“眼瞼、淚器和眼眶疾病”分卷編者。據悉,此次編者遴選著重納入眼科臨床研究骨干,特別是國家級人才,旨在為我國醫學人才培養提供優質教育教學資源。

  今年,吳桐還參與編撰了《Guidelines for standard operation of imaging modalities in orbital diseases (2024)》(眼眶疾病影像學檢查標准化操作指南)。這部指南將顯著提升眼眶病診療的准確性與時效性,對賦能基層醫療機構提升眼眶病診斷能力具有裡程碑意義。“我們還計劃通過技術推廣、帶教指導等方式,將眼眶病診療理念與技術傳遞至更多基層醫院,幫助他們建立初步識別與轉診能力。”

  以仁心為底色,以技術為支撐,吳桐始終用行動踐行著醫者的責任。“技不近仙者不可為醫,德不近佛者不可為醫。”吳桐常用這句古訓來警醒自己。未來,他將繼續帶著這份追求,用實際行動助力我國眼眶病診療發展,守護更多患者光明。(茜穎)

(責編:黃卓、羅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