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張家界:推進並完成緊密性醫共體建設任務
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破解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是深化醫改的重要課題。張家界市委、市政府將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建設作為重大民生工程狠抓落實,高位推動,在全市范圍內加速推進。
因地制宜,醫共體建設全覆蓋
桑植縣2022年4月由縣人民醫院、縣民族中醫醫院牽頭,聯合縣婦幼保健院和23家鄉鎮衛生院及252家村衛生室,組建了“桑植縣總醫院”,簽訂了醫保總額打包服務協議,全面實行“行政、人員、財務、業務、績效、藥械”六統一管理。慈利縣在2019年成立慈利縣人民醫院醫療集團、慈利縣中醫醫院醫療集團的基礎上,於2022年12月組建慈利縣總醫院,成立12個業務中心,統籌管理兩個醫療集團的醫療衛生資源,並於2025年6月簽訂了醫保總額打包服務協議。張家界市醫療集團於2023年5月30日正式挂牌,成立了市醫療集團管理辦公室和六個業務中心,全面托管武陵源區醫療衛生機構,構建“一科幫一院”的幫扶新模式,並於2025年7月簽訂了醫保總額打包服務協議。永定區成立了醫共體黨委、醫共體服務中心,對張家界市中醫醫院牽頭組建的永定區醫共體進行統籌管理,張家界市中醫醫院成立“一辦六中心”,統籌推進成員單位的管理和服務同質化,於2025年11月簽訂醫保總額打包服務協議。目前,張家界市醫共體建設實現了全覆蓋,各醫共體建成了服務、責任、利益、管理“四個”共同體,為全省“構建矩陣式醫聯體建設,促進分級診療落地見效”探索張家界經驗而夯實基礎。
試點引領,桑植模式獲認可
張家界市委深改委強力部署,密集出台系列醫改文件,構建了完善的推進機制。其中,桑植縣作為改革的“先行者”,其總醫院模式在2022年組建后持續深化,管理體系日臻完善。該縣創新打造的“中心藥房+審方中心+短缺藥品調配中心”,實現了藥品採購、配送、管理的精細化和智能化,有效解決了基層醫療機構“缺藥”“少藥”的老大難問題,確保村民在家門口就能配齊常用藥品。2024年,桑植縣醫共體建設經驗成功入選國家衛生健康委典型案例,其改革思路和舉措被省委認可並提煉為全省醫改措施,為全市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桑植路徑”。
資源共享,群眾就醫更便捷
桑植縣的成功經驗在全市推廣,核心在於優質資源的有效下沉。
桑植縣總醫院建成遠程診療中心,全面聯通鄉鎮衛生院,實現影像、心電、審方等遠程服務,讓“基層檢查+上級診斷”成為常態。市人民醫院的信息系統延伸至武陵源區項目即將開通多項遠程診斷服務及院前急救指導。永定區計劃投入4000萬元即將啟動醫共體信息化建設。
各醫共體建立下沉激勵機制。市人民醫院選派骨干擔任武陵源區人民醫院院長,並派出常駐專家團隊﹔各級總醫院選派業務骨干到基層擔任分院負責人、設立專家工作室、開展診療帶教培訓。桑植縣率先推行村醫“等級評定”和“鄉聘村用”,將優秀村醫納入鄉鎮衛生院編制管理,這一穩定村醫隊伍、筑牢網底的經驗已在全市推廣。
桑植、慈利等地的總醫院投入資金為中心鄉鎮衛生院添置CT、移動CT、建設血液透析中心和縣域醫療次中心,全市3個縣域醫療次中心服務能力均達二級醫院標准,開設兒科、口腔科、康復科等新科室,極大提升了基層接診能力,讓群眾“少跑路,看好病”。
紅利釋放,減負惠民顯成效
得益於緊密型醫共體的全面推進,張家界市初步構建起“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有序就醫格局。截至目前,全市市域內就診率提高到91.5%,較改革前上升5.4%﹔基層診療量佔比達到65.5%,較改革前上升約10%﹔住院病人次均費用、門診病人次均費用較改革前分別下降596元、48.2元,群眾人均整體就醫負擔較改革前下降約183元。“小病不出鄉、常見病不出縣”的目標逐步成為現實。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更便捷、更優質、更價廉的醫療服務,看病就醫的獲得感和滿意度不斷增強。張家界市全域覆蓋緊密型醫共體的實踐,為省內其他地區提供了又一份深化縣域醫改的有益探索。(譚小林 鄧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