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子书院讲坛:向世陵谈“博爱”的理念与“爱人”情怀

人民网长沙10月18日电 “博爱”作为仁爱的基本蕴含,是中华文明本有的智慧和优秀传统。仁爱与博爱的关系是什么?“博爱”思想的内涵、价值与意义何在?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孔子研究院副院长向世陵莅临屈子书院讲坛,发表《“博爱”的理念与“爱人”情怀》的主旨演讲。从“博爱”观念的起源、博爱的命运与中西异同、爱有差等与博爱的推行、博爱在先贤的现身说法等四个方面,深入浅出地为现场听众及线上46.2万网友带来了一场思想盛宴。
向世陵认为,“博爱”作为一种跨越血缘而抚慰人心的崇高情怀,突出的是人与人相爱的美好境界,从它产生的那一天开始,就注定与中华民族精神及其生命智慧的生发和绵延分不开。“博爱”体现的是“仁”的普遍之爱蕴含,与“仁爱”是上下位的关系,孟子则直接称之为“仁者爱人”,东晋以后更有了“博爱之谓仁”之说。
博爱观念在中国社会的萌发,在现有文献的层面,大致以夏商周时期形成的保民爱民意识为标志。然而不论是“正德利用厚生”,还是“敬德保民”,其中承载的是对民众民生的体恤和爱民意识,这些都成为了博爱观念形成的母体并促使其萌发生长,最终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仁的观念体系中塑造成型,并从根本上呼应了普遍的人道关爱与和谐群体的中国社会发展需要。
向世陵通过具体的名人事例指出,博爱不止是观念,更是实践。如宋代以后的理学家们,他们在实际执政中都是身体力行地践行他们对民众的关爱,并在身后受到长期的赞誉。明代后期更有杨东明等创立的同善会的组织形式,由同心同理走向了共生同善,并真正落实到慈善救助的物质关怀。
“由于仁爱的润滑和调节作用,使刚性的制度和规范的秩序能够得以维持,并能够灵活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情势和人际关系,使国家不至于因缺乏黏合剂而最终分裂。”向世陵介绍,不论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还是倡导“天下为公”,或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离不开对包括儒家博爱论在内的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刘文怡 孙一冉 唐玉莲)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