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湖南频道>>社会

瞄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湖南省地质博物馆推进自然资源高质量发展

2023年05月06日09:34 | 来源:人民网-湖南频道
小字号

现有藏品总量15232件,精品矿晶1038件;开展“芙蓉龙生态复原及其在博物馆科普工作中的应用”“湖南省主要矿山矿物晶体观赏石特征及价值研究”等一批省部级科研项目;采用最先进的人工智能、三维数字化、VR全景等新型技术……

2022年以来,湖南省地质博物馆锚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远景目标,在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推进自然资源高质量发展上下足“绣花”功夫,不断做优馆藏“内容”,持续创新展览“技术”,用好用活科研“智慧”,在破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密码”之路上彰显地博担当。

丰富内容:藏品总量达15232件

要想馆藏内容丰富,改善基础设施是关键。

为了甩掉基础设施“包袱”,省地质博物馆首先在基础设施改造方面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实施库房提质改造。馆内陈列分为地球奥秘厅、生命演化厅、矿物宝石厅等六个常设展厅和一个矿石林,还设置了地小博科学探索中心、科学沙龙回廊、中厅花园和文创商店等配套设施,布局更加科学,使用更加智能,服务更加便捷,升级后的展厅面积达8000平方米,日均接待容量可达6000人次。

推进展品数字化管理。采用最先进的人工智能、三维数字化、VR全景等新型技术,对馆藏的1万多件重要标本全部进行了信息采集和录入数据库。同时,还开发了藏品智能化管理系统,官网建立临展特展VR全景式平台,参观便捷性和体验感大幅提升。

……

基础设施改善了,丰富馆藏内容的底气也更足了。

2022年,省地质博物馆主动“走出去”联合其他地学博物馆,致力于矿物晶体、宝玉石、古生物化石等地质标本的收藏、研究与展示,逐步增加典型矿物标本采集,完善规范藏品信息采集登记标准流程。据统计,2022年共采集整理标本信息2000余件,累计整理标本539件。

为保障馆藏内容“源头活水”,省地质博物馆还专门组织考察团赴桂林、郴州、长沙等地质标本市场实地考察,及时了解市场新品、精品相关信息,通过购买等办法保证“精品自然资源标本”充分收藏入馆。截止目前,馆内藏品总量为15232件,展品2700余件,其中精品矿晶1038件,展品内容“富”起来迈出了一大步。

强化研究:完成了8个科普研究项目

“基础研究处于从研究到应用、再到生产的科研链条起始端,地基打得牢,科技事业大厦才能建得高。”

为做实“基础研究”,省地质博物馆在“博物馆+”新模式展开了一番探索,与湖南师范大学开展《红色文化与地学科普融合》《宝石文化科普传播与文创设计》等8个创新创业科普项目的合作研究,对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调中心,充分发挥“技术大拿”带动作用,高质量完成《湖南省自然资源科普课程研究》科研项目,加强馆校合作共建,有序邀签馆校联盟学校,共同探索“自然资源科普知识进校园”课程路径,为搭建高校、事业单位学科交流合作平台开辟了“新路径”。

在古生物化石发掘、鉴定和保护等领域持续攻关,组织实施了“芙蓉龙生态复原及其在博物馆科普工作中的应用”“株洲天元上白垩统戴家坪组恐龙化石产出特征研究”等一大批省部级科研项目。

此外,还采集、整理了龙山八面山洞穴大熊猫化石并开展了形态学与DNA初步研究,研究成果填补了湖南省地质博物馆自1958年建馆以来从未采集到大熊猫化石的空白。先后出版了首部古生物领域专著《湖南古生物研究进展》和《大问地球》《神奇的矿物会说话》等10余部优秀科普专著,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高度谋划经济社会发展,丰富了智库之源。

活化利用:打造了20余项特色科普项目

“用得好是真本事。”

围绕“用得好”这个关键词,省地质博物馆先后完成了20余项特色科普项目研发运营,塑造了“地小博”“微路客”“芙蓉龙”三个公益品牌,打造了“地小博宣讲团”“地小博实验站”“地小博奇妙夜”等品牌活动,推出了“英仙座流星雨研学游”“5G研学体验”等系列研学科考,吸引了20多万青少年进馆开展科学实践。

“用得好”最终将带来“民生福利”。自去年以来,省地质博物馆持续开展“送科普进老区”“一张红图讲党史”“我为群众办实事”等活动。

其中“送科普进老区”活动分多条线路深入全省19个革命老区,总行程超过7200公里,以“实打实”的行动为乡村振兴助力赋能。

为打通自然资源科普知识传播的“最后一公里”,省地质博物馆先后承办了“湖南省科普讲解大赛”“湖南省青少年天文大赛”“湘直亲子”等活动,举办了“地球碳秘”“人间最美是稻田”等专题展览,还在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等自媒体上以科普漫画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打造了“二十四节气”趣味短视频,与芒果TV、红网等平台合作通过自然资源科普教育微视频、直播、图文、H5、图解、动漫等方式,传播自然资源“好声音”。

据了解,去年以来共展开科普类活动386场,覆盖量达1000万人次,其中青少年超过3.4万人,自然科普知识逐步“飞入寻常百姓家”,走进群众“心头”。

下一步,省地质博物馆将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研究水平,不断丰富馆藏内容,扎实做好科普宣传,在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与自然资源高质量发展中担当作为、贡献力量。(王薪棋、汤楚云)

(责编:向宇、罗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