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湖南频道>>大湖之南

大湖之南 | 端午源头忆屈原 龙舟竞渡汨罗江

人民日报记者 孙超 人民网记者 刘宾
2023年06月22日18:09 | 来源:人民网-湖南频道
小字号

江面上,鼓声雷动。龙舟手和着鼓点声,甩开臂膀,奋力划桨。一艘艘龙舟如离弦之箭,划破平静的江面。岸边观众挤得水泄不通,阵阵加油呐喊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这是6月21日在湖南汨罗举办的2023汨罗江国际龙舟邀请赛比赛现场的“超燃”一幕。

2023汨罗江国际龙舟邀请赛比赛现场。孙超摄

“你说他惊天一跃,我知他怀沙成神”。2300年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汨罗江怀沙自沉,成为千古绝唱。汨罗,是屈原晚年行吟求索之地、浪漫主义诗歌发源地,也是屈原文化传承地,被誉为“端午源头、龙舟故里、诗歌原乡”。

两千多年来,汨罗江弦歌不绝、桨声不断,端午龙舟文化在这方热土代代相传。

奋楫争先。刘宾摄

汨罗江上

龙舟竞技,一展风采

比赛还没开始,汨罗市归义镇龙舟社区龙舟队领队彭词进就已摩拳擦掌,和队员们做好了“奋楫击水”的准备。言行举止中,透着一股志在必赢的自信。

“去年我们队获得了民间组第一名,今年不能比去年差!”日头正盛,47岁的彭词进脸庞晒得黑红。他上身穿的队服,是一件印有祥云图案的橙红色短袖。胸前挂着参赛证和一个银色钢质口哨,显得精神抖擞,劲头十足。

相传,两千多年前屈原自沉汨罗江后,百姓自发划着船只捞救。此后,便逐渐形成了端午赛龙舟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龙舟竞渡。刘宾摄

今年汨罗江国际龙舟赛分为两部分,既有采用22人制标准龙舟进行比赛的国际龙舟赛,邀请了8支国际龙舟队、12支国内龙舟队参加 500 米直道竞速;也有从形式上回归传统,展现“原味端午”的民间龙舟赛。

彭词进的龙舟队共有42名队员。“上午我们代表汨罗队参加国内组比赛,下午参加民间组比赛。”他说,自己打小就看着爷爷、父亲划龙舟,对这项运动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记得父亲告诉我,要想龙舟划得好,就得自己上手划。”十八九岁时,彭词进正式开始划龙舟,至今已坚持近30年。

谈及经验和技巧,彭词进有一番心得:“从坐姿到下桨的角度都有讲究。坐姿要确保能利用到两腿前蹬后撑的力量。起航时,桨下水要深,出水要快。舵手、划手、鼓手等要跟着同一个节奏使劲,真正做到团结一心最关键。”

“印象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每逢龙舟赛都会万人空巷,那时候,汨罗江岸边还没硬化,许多人脱了鞋,赤脚站在水里看比赛。”彭词进告诉记者,现在,许多年轻人对划龙舟也有浓厚兴趣。“我带的龙舟队,今年有十多个小伙子都是从外地专门赶回来参加比赛的。”

汨罗江上赛龙舟。胡奥摄

隆重的点睛仪式过后,只听一声哨响,各参赛队迅速列队集结,一场激烈的龙舟赛在汨罗江上演。观众纷纷涌向岸边,以便占据最佳位置,一睹龙舟竞渡的热闹与精彩。

有节律感的鼓声自江面散播开来,这是催动龙舟划手心跳的号角。

“倒计时开始!开赛!”一声号令,只见龙舟划手卡着鼓点,奋力甩开臂膀,划动木桨。一艘艘龙舟在江面上疾驰,身后留下长长的白痕。“加油,加油!”观众高声鼓劲呐喊,汨罗江畔,处处燃烧着似火的热情。

国内组第一名!经过多轮比拼,彭词进的龙舟队斩获佳绩。

“很惊喜,但并不意外。因为我们为这次比赛做足了准备。”刚下赛场,他就与记者分享获胜的喜悦,语气里透着难掩的喜悦。比赛前半个月的赛训,他和队员每天要沿着500米的赛道划上8个来回,训练时间不少于8小时。

“训练期间,经常有附近村民和单位自发到江边送来牛奶、矿泉水等物资,这是对我们的一种认可和肯定。” 彭词进说,他和队员都是社区志愿服务队成员,平时也经常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在他看来,赛龙舟不仅带给人健康、快乐,更带旺了家乡的人气,聚拢了人心,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和拼搏进取的奋斗精神。

“只要我划得动,每年都会参加龙舟赛,明年争取冲刺三连冠!”彭词进定下了明年端午节的目标。

舟横江上。刘宾摄

汨罗江畔

龙舟文化,代代传承

锯木、削板、钉船、刷漆……端午来临,汨罗江畔汨罗市屈子祠镇九子龙屈原龙舟厂内一片忙碌。64岁的许桂生将彩绘的龙头扛上肩头,稳稳地安装进了即将完工的船身。

今年,龙舟厂已经销售龙舟200多条,成为一个创纪录的数字。“不光南方各省买我们的龙舟,北方北到黑龙江,西到新疆,也有我们的产品。”

15岁起跟随父亲学木工,20岁开始造龙舟,如今的许桂生是湖南省汨罗龙舟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传到他儿子手上,这项技艺已经传了六代人。

从选材、伐木到放样、撑台;从组船、捻缝到上漆、绘鳞,许桂生精通传统木制龙舟的10多道工艺流程。“船身用杉木,龙头一定要用香樟,为了让龙舟坚固耐用,还要刷上桐油和石灰,这都是传统工艺的讲究。”

但在许桂生看来,对祖祖辈辈的汨罗人来说,龙舟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绝不只是“做一条船”那么简单。

1980年,中断多年的汨罗民间龙舟赛事恢复举办。一时间万人空巷,热闹非凡。大家带着干粮,牵着孩子,从四面八方聚集到汨罗江畔。当时仅有21岁的许桂生,学木工已有六年,刚刚有“资格”跟着父亲造龙舟,也目睹了这一盛事。“很多人觉得在岸上看还不过瘾,都跑到了及腰深的水里。那个场景,我们这一代人到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许桂生笑着说。

作为制作龙舟的工匠,许桂生心里最清楚,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一艘龙舟的制作常常凝聚着着整个村庄、社区的奉献。

正在建造中的龙舟。刘宾摄

“你十斤米,我几块腊肉,他几箩稻谷,就这么凑出来的龙舟。那时候龙舟也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全靠掌墨师傅的技艺和想法。”许桂生说,汨罗有句话,叫“在船的言船”。很难解释这句话的确切意思,但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在汨罗,“制作龙舟是要怀着崇敬的心情,用一种责任感去做好的”。

许桂生说,在制作龙舟的过程中,“滚、打、沉、翻、慢”这些字眼,是绝对不能讲的。“都是不吉祥的话,过去人们认为,这可能预示着翻船、打架或者输掉比赛。”

汨罗还有句话,叫“宁荒一年田,不输五月船”,这形象地展示出了汨罗人在端午竞渡这件事上的“好胜心”。和人们想象的不同,五月端午竞渡,并不一定要赛龙舟。“渔船、竹排,甚至打谷用的禾桶,能在水里漂的,能载人的,其实都可以用来竞渡。”许桂生说。这是汨罗人团结奋争、只争第一、永不服输的精神。“赢了龙舟的村子,肯定是欢天喜地放鞭炮,要得意一阵子。”

传统的浸润下,技艺却未必守旧不前——龙舟也在现代化。随着龙舟国家标准的出台,许桂生不断改进龙舟制造工艺,将玻璃钢、环氧树脂等新材料,应用到了木质龙舟的舟身和舟底。这一工艺获得了国家专利,使得龙舟既保持了传统的木质品味,又减轻了重量减小了阻力。传统龙舟前部接触水面的地方是“三角头”,阻力大,稳定性不高,许桂生带着大家通过反复测试,现在改成了“反八字头”,阻力少了,跑得也更稳了。

如今,他经营的这家龙舟厂也是中国龙舟协会器材委员会的委员企业。

许桂生在龙舟制造车间。刘宾摄

“一句话,就是又要强度,又要速度。2009年中华龙舟大赛决赛用的龙舟,用的就是我们的器材。相比过去的纯木龙舟,改良后的器材,让每个队伍都大大提高了成绩。”而除了传统水上龙舟,旱地龙舟、稻田龙舟等新的运动器材也应运而生,丰富了龙舟的应用场景。

“过去人讲单传,意思就是技术只传一脉。但我现在就说,龙舟制作技艺不是我一个人的,是所有人的,只要能把它更好发扬,不会藏着掖着。”多年来许桂生带出来的徒弟,也在周边建厂。

目前,汨罗当地已有龙舟制造企业23家,今年龙舟产业产值预计达两亿元。

总策划:吴齐强

本期统筹:彭应兵

文字作者:孙超、刘宾

出镜:孙超

视频拍摄/制作:刘宾、杨志、胡奥、王懿涵

出品:人民日报客户端湖南频道、人民网湖南频道

投稿邮箱:rmrbkhdhnpd@163.com

(责编:向宇、罗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