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宁远:增强内生动力 推进乡村振兴

近年来,湖南省宁远县积极应对灾情、疫情、经济下行三重压力,将着力激发脱贫群众依靠自身力量发展的志气心气底气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的重中之重,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稳政策、强投入、严监管,千方百计增加脱贫群众收入。
聚焦政策落实解后顾之忧
紧盯“3+1”保障,推动各项政策精准落实落地,确保“不少一分、不漏一人、不掉一项”。稳定提高特困供养、残疾人补贴、临时救助等保障救助类政策,延续拓展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保障、饮水安全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调整优化金融扶贫、消费扶贫、产业扶贫、稳岗就业等发展类政策,由漫灌式、输血式向滴灌式、造血式转变,农村低保、特困人员供养、残疾人两项补贴、“五类人员”家庭学生和“六类人员”基本医疗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应补尽补。
2022年,全县农村低保提标至4608元/人/年,77.9万农村人口稳定实现饮水安全,纳入并完成农村危改106户,教育补助累计4130.5万元,医疗类补助累计发放12951.2万元,兜底保障累计补助7796万元,全县重点民生支出35.1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5%,全县农村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持续稳定并巩固。荣获全省县市区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优秀县(全市唯一)、生源地助学贷款连续10年考核为省优秀等级、全省城乡供水一体化先进县。
聚焦产业就业促稳定增收
坚持城乡一体,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2022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5%,脱贫人口收入增速14.3%。抓实产业帮扶促增收,充分发挥财政衔接资金金融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发展,依托“稻油烟柑、猪牛兔鱼”特色优势产业,安排产业发展资金4667.5万元,尤其是大力发展烤烟富民产业,18个乡镇(街道)种植烤烟8.32万亩,同比净增1万亩,收购烟叶19.9万担,创六年来最好水平,保持全省第二、全市第一,获全省烟叶生产先进县;户均种烟53.6亩,同比户均增加7.1亩,户均收入22.5万元,同比增加2.5万元,克服了疫情和干旱天气影响,实现了增产增收。
抓实就业帮扶促增收,重点强化“一对一”就业帮扶,脱贫人口就业规模、帮扶车间和公益性岗位吸纳脱贫人口就业人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脱贫人口就业人数“三个不低于去年”,其中实现脱贫人口务工4.7万人,落实公益性岗位2971个,扶持发展就业帮扶车间166家,吸纳脱贫人口1278人就近就地就业。今年来,开展帮扶车间核查清理,出台更接地气、更大力度、符合实际的就业帮扶车间奖励扶持政策,将就业帮扶车间建设运营情况纳入对乡镇(街道)年度绩效考核内容,同时,结合“湘商回归和返乡创业专项行动”,积极开展“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引导和鼓励有技术、有资金、有资源的企业和打工能人到乡村创办就业帮扶车间。
抓实利益联结促增收,建立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探索“专业合作社+大户农户”“确权颁证+土地流转”“全域旅游+美丽乡村”“劳务输出+创新创业”等利益联结模式,“大手”拉“小手”,由“单打独斗”向“抱团取暖”转变,释放“1+1>2”的聚合增益效应,不断激发农民群众内生动力。全县有产业发展能力和发展意愿的脱贫户3775户,实现有产业帮扶和建立长期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两个100%全覆盖,脱贫人口、监测对象人均生产经营性净收入较去年提高1153元。
聚焦集体经济提发展底气
集体经济是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的助推器,宁远县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整合各类资源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加强资产经营管理,率先在全市开展扶贫项目资产管理试点,促进扶贫项目资产清产核资、保值增值、带贫益贫,“五权五化”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模式获省市高度肯定。全县共登记确权扶贫项目资产6912个、涉及资金20.6亿元。
今年来,组建工作专班,进一步澄清扶贫项目资产底数,完善财政衔接资金支持项目确权登记,确保扶贫项目资产底数、权属全面澄清,管护全面到位,资产监管和收益分配机制全面落实。增强自我造血功能,探索“连村联创、跨村联营”模式,采取资源“联”享、利益“联”接、产业“联”盟的方式,遴选一批集体经济“精品村”“骨干项目”,打造九嶷山文旅融合连村联创示范片、保安镇许家村集体经济联合体等6个联营平台,推动“强村带弱村”帮带共建,通过传授致富经、找准增收策、帮助建产业,让强村的成功经验和成熟模式在弱村有效“嫁接”,增强弱村自我“造血”能力,形成许家鳜鱼、白土油茶、陈安烟稻米、西湾香莲等“一村一品”产业96个,带动2000余农户就近增收。
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万元以上,全市现场会在宁远召开。推进农村改革试点,探索“保障需求、复垦复绿、公益利用、股份合作、保护开发、流转租赁”等6种模式,盘活闲置宅基地,唤醒沉睡资产。2022年以来,以全县110万平方米闲置宅基地入股,合作开发休闲观光农庄28个、田园综合体12个、高端民宿22处。九疑山瑶族乡西湾村开发荷花种植和农耕文化展览馆,带动旅游创收30余万元;仁和镇陈安村通过拆除空心危房,腾退闲置宅基地4800平方米,择位公开竞价;湾井镇下灌村与九嶷山文旅集团携手,打造民俗博物馆、古戏台等景点,成为乡村旅游网红打卡地。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总体进展在全国试点县市区排第一位,典型经验做法获省政府通报表扬。
聚焦乡村善治稳民心民情
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统筹推进农村陈规陋习专项整治,不断深化“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理念,构建现代乡村治理新格局。坚持“一村一策”,实现因村施策100%。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依托乡村振兴月例会,充分征求村内各界意见建议,按照“1+1+X”(即突出1个主题,选取一个方向,制定多条措施)的方式制定陈规陋习整治工作方案,明确八项倡树表彰,细化整治内容,422个行政村“全覆盖”,75个示范村“走前列”,明确重点整治内容811个。
坚持“一村一约”,实现村规民约100%。以村规民约修订完善为抓手,强化党建引领,注重依法民主,突出务实管用,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主体作用。挑选出优秀样本,下发乡村参考,并鼓励各村将村级管理中形成的行之有效的实例,提炼后纳入村规民约。同时,村规民约县乡两级严格把关,既要便于操作施行,又要利于村民记忆,更要符合法制程序,不断提升村规民约的激励性和约束力,确保其真正发挥作用。坚持“一村一诺”,实现群众参与100%。
将“承诺书”签订作为群众参与、知晓陈规陋习整治的重要抓手,乡村干部分组包片,走访到户签字认可,定义务职责,突出前后转变,宣讲陋习整治现实意义,潜移默化中提高群众思想觉悟,实现从“被动约束”向“主动自律”转变。全市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现场会在宁远召开,九疑山西湾村、仁和陈安村等全国法治民主示范村、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村,中和坦坝村等一批村规民约工作好做法在省级以上媒体宣传推介。(骆力军、廖迪茂)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