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区:一所村小校园里的“金秋堆肥节”
——长沙市雨花区梅怡岭小学创建劳动特色校园的实践缩影

新学期开学不久,长沙市雨花区梅怡岭小学举行了一年一度的“校园金秋堆肥节”劳动主题月活动,全校师生和一批家长志愿者参与到活动中。顾名思义,“堆肥节”是家长和学生从家里带来剪草机、绿篱机、微耕机、锄头、剪刀等工具,一起清理校园杂草,修剪花草树木,打理花园,整理菜园。
一个多小时过去,校园焕然一新,整理出来的杂草、树枝、花茎、菜梗将被送到学校堆肥园,由粉碎机打碎,进行分层堆肥,经过3到4个月发酵后,成为学校劳动基地的肥料,完成一次垃圾优化处理的完整循环过程。据了解,“金秋堆肥节”已持续4年。
这是梅怡岭小学“创绿色校园,享健康生活”劳动特色校园主题实践活动的一个缩影,是学校落实五育并举要求、突出劳动育人的真实写照。梅怡岭小学是雨花区跳马镇的一所农村小学,共有285名学生,都是来自本地的孩子。
“与城区学校的差异性,让我们对垃圾分类和劳动教育的定位有不同理解,学校本着‘劳动教育常规化,学校生活社会化’理念,创设怡人环境,建立梅园、怡园、花园、果园、菜园、肥园等劳动基地,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了多种校内劳动项目的实践研究。同时,重点探索‘校园垃圾优化处理’校本课程体系,在校园中将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做到垃圾不出校园,校园垃圾处理率达到80%以上,让学校真正成为‘零废弃校园’。”校长周应文说。
除了“金秋堆肥节”外,梅怡岭小学还在劳育课程中融入垃圾优化课程,从低年级至高年级全程劳育,螺旋上升式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劳动精神,树立学生垃圾分类意识,环保意识,建设“零废弃校园”。
首先,学校从源头减少垃圾,限塑料进校园,每天对班级和办公室产生的垃圾进行称重登记,横向、纵向对比评价。其次,低年级重点利用“蚯蚓塔”处理厨余垃圾,降解果皮菜叶、改善土壤物理性状、促进土壤养分循环与释放,并利用吞食有机废弃物后排泄出的蚯蚓粪进行施肥;中高年级则侧重开发“环保酵素”制作课程,促进土壤修复与改良及植物生长用。(万超滔)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