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西州:借势“双减”改革 赋能体教融合发展

“现在学校图书馆开放时间延长了,阅读量更丰富了!”湖南省湘西州溶江中学2212班的学生张龙走进学校“生命河”图书馆,弯腰拿起一本《上下五千年》笑着说。“瞧,这是社区的‘田秀才’指导孩子们种的玉米花生。”湘西州吉大师院附小教育集团党总支书记曾华走在分校区湾溪小学劳动实践基地介绍道。
近年来,湘西州以“双减”改革为契机,深化体教融合,在全州教体系统近400所中小学幼儿园,推广写好一手字、说好一口标准普通话、养成一种阅读好习惯、唱响一首好歌、练就一项体育技能、掌握一门艺术特长、会做一桌可口饭菜的“七个一”的育人特色,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湘西吉大师院附小教育集团湾溪小学学生参与农作体验。詹行夏摄
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校园“活”起来了
日前,在“新华杯” 湘西州第一届中学生阅读素养大赛上,湘西州溶江中学2010班的彭靖纯、杨思偌和2104班李龙柯樊代表学校参赛脱颖而出,荣获全州一等奖,引起关注。
来到该校“生命河”图书馆,室内设计十分别致,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综合性图书共计13万余册书籍分门别类整齐摆放在书架上,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阅读环境。
“每班开设的校本阅读课程及阅读课后服务活动都在这里开展,孩子们能够静下心来享受阅读的快乐。”校长李媛兰说,自建校5年以来,溶江中学就吹响了“阅读工程”整校推进号角,推动形成全校师生人人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
“我比较喜欢读文史类书籍 ,能让我思想变得更加通透。”说起阅读课,被同学们称为“书虫”的李龙柯樊打开话闸:“读史可以睿智怡情,徜徉在古典的意境里,有种穿越的感觉,写起作文来更加得心应手。”
绿树成荫,古木参天,在被誉为“森林里的学校”的吉首市双塘小学,藏着一所湖南省内第一个水果类博物馆。
该校校长曾艳军被行内美其名曰“西瓜校长”,曾多次应邀州内外多所学校推介办学经验。她介绍,吉首双塘西瓜文化教育博物馆于2021年12月开工建设,2022年7月对外开放。这个博物馆的始建,最初源于学校的劳动教育。
曾艳军说,双塘镇种植西瓜历史久远,学校就以西瓜种植为劳动教育突破口,开发出了劳动特色课,并专门开垦3亩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带领学生学习农耕知识、亲手种植蔬菜,让孩子们在劳动中增知识、学本领、促成长。
小西瓜一步步变成了大教育。“要走一条以瓜为媒,以馆育人的新路子。”曾艳军说,该项目得到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和经费支持,在吉首大学相关专家和生物科学、文化创意、文学新闻等学科师生创意策划、统筹建设、共同参与下,给博物馆承担的育人功能注入了文化内涵,走出了一条以劳育人、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育美的办学新路子。
如今,拥有总面积460平方米和7个不同主题展室的吉首双塘西瓜文化教育博物馆,已成为孩子们常来打卡学习“新天地”。
花垣县麻栗场镇中心小学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学习苗族武术。吴丹华摄
非遗在传承中发展,校园“火”起来了
“大桂鸦迪,将桂笼某……”在花垣县麻栗场镇中心小学的操场上,孩子们喊着苗拳口令在做课间操,动作干脆利索。
麻栗场镇地处花垣县中部,素有“全国苗族武术之乡”的美誉。该镇中心小学759名学生中,有744人是苗族,占比达98%。
“苗族武术是我们当地的文化遗产资源,57岁的彭剑刚是武术非遗进校园的倡导者,我们就邀请他参与到学校课后服务当中,开设非遗社团,丰富孩子们的校园生活。”花垣县麻栗场镇中心小学校长田宗宪说。
“学校开展课后服务我举双手赞成,每天送孩子上学来的途中,孩子都会跟我说等不及上今天的社团课了。”三年级(1)班的学生家长田庆洋拿出手机,打开给孩子录制的视频笑着说:“孩子兴趣很浓,昨天睡觉前还给我们打苗拳展示呢。”
5岁起就师承爷爷和父亲的州级苗族武术传承人彭剑刚表示:“把一身本领传给学生,看见孩子们个个身体健康,生龙活虎,充满自信,很有价值和意义。”
接龙舞、苗族武术操、苗绣、竹竿舞、苗鼓……如今,麻栗场小学已开办了17个“苗社团”。
“别人没时我们有,别人有时我们精。”田宗宪介绍,学校立足苗族武术校本特色课程优势,下一步将把接龙舞、苗族武术操、竹竿舞、苗鼓四项内容深度融合,打造课程品牌,推动课后服务提质升级。
据统计,自2021年来,麻栗场镇中心小学武术健儿参加省级各类比赛,先后夺得23金31银59铜的好成绩,为学校争夺了省“十佳武术特色学校”荣誉称号。
龙山县兴隆街道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三棒鼓之乡。“敲起鼓三板,唱一唱清廉,从小树立好跟盘,廉洁在校园……”在龙山县兴隆九年制学校三棒鼓社团教室里,李冬正教给孩子们唱《清廉教育三棒鼓词》。
李冬扎根这所学校11年,目前担任校长。“原来学校只有几位老师会唱一点三棒鼓。后来我们邀请非遗传承人给教师培训,再通过教师一个教一个地传下去。”李冬说,目前学校38名教师中,绝大部分教师都会唱三棒鼓。
学生在龙山县兴隆九年制学校学唱三棒鼓。向碧波摄
发挥体教融合优势,校园“动”起来了
湘西州吉大师院附小教育集团砂子坳小学与湘西州民族体育学校仅一墙之隔,由于学段和办学模式不尽相同,过去两所学校交流较少。如今,砂子坳小学的老师到州体校上文化课,学生在州体校摔跤中心练习摔跤;州体校的教练员则走进砂子坳小学大课间,给孩子辅导篮球知识,同时指导该校组建了篮球队。
这是湘西州推进“三互派、五融合、六进校”体教融合举措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为推动“双减”改革走深走实,做实体教融合文章,湘西州坚持以学校体育和竞训体育为抓手,形成了“融合思想,践行‘一体化’推进理念;融合机构,激发体教融合内生动力;融合队伍,释放体教融合育人活力;融合举措,展现体教融合潜力优势;融合机制,破解体教融合藩篱壁垒”体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湘西模式”。
“蹬腿、转肩、摆头、换气……”濒临万溶江畔的吉大师院附小教育集团另一所学校,州溶江小学游泳馆内格外热闹,学生们正在上游泳课。这所小学与一家游泳俱乐部达成合作,每周一到周五,都有专职游泳教练到学校免费进行游泳教学,帮助孩子提高游泳技能。
打破樊篱,资源共享。“学校建有恒温游泳馆,但由于缺乏专业游泳教练、设施设备配套不完善、运营成本过高等因素,迟迟未得到有效使用。这些问题怎么解决?我们借鉴长沙等地市,创新运营机制,将目光转向和体育俱乐部合作办游泳馆的新模式上。”该校校长戴春权说。
湘西州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田勇告诉记者,当前“双减”改革正处于纵深推进的“深水区”,如何实现新跨越新突破,湘西因州制宜,充分发挥体育教育机构合并的职能优势,资源共用、优势互补、人才共育、成果共享的叠加效益,推进教体协调发展、协同育人,赋能全州教育质量提升攻坚行动。(刘宾、张胜华、王萌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