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湖南频道>> 本网专稿

“行进中国”调研行

品牌湖南|探访“文学村庄” 看新时代山乡巨变

人民网“行进中国”湖南调研采访团
2024年06月22日09:26 | 来源:人民网-湖南频道
小字号

从长沙坐上大巴,一路向西,沿途满目苍翠,1个多小时后,便到了益阳清溪村,“中国文学之乡”六个大字映入眼帘。

步入村中,眼前瞬间变得清亮起来:荷花环绕、绿树掩映、流泉潺潺,“山乡巨变”从书中走进现实。

立在荷塘中的“山乡巨变”石碑。人民网记者 匡滢摄

立在荷塘中的“山乡巨变”石碑。人民网记者 匡滢摄

行至村里的立波清溪书屋,只见书屋一侧被布置成原汁原味的旧时农家场景:农具、草帽倚在墙边,古朴的木板门上,还挂着一串串红辣椒。另一侧,则是别致的阅读空间,几位村民捧着书,正看得津津有味。

“这是参考作家周立波小说《山乡巨变》书中场景来设计的。现在是清溪村最美的时节,很多外地游客都喜欢过来赏荷花、喝擂茶、看看书,听我讲立波先生的故事。”立波清溪书屋管理人卜雪斌笑着为记者介绍。

清溪书屋主理人卜雪斌。人民网记者 刘宾摄

立波清溪书屋管理人卜雪斌。人民网记者 刘宾摄

小小一个村庄,为何能吸引来自四面八方的爱书人?

69年前,周立波回到老家清溪村,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创作了《山乡巨变》。69年后,清溪村在当地政府和中国作协的支持下,成为中国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以文学助力乡村振兴。

在这里,不光是立波清溪书屋,还有王蒙清溪书屋、梁晓声清溪书屋、刘慈欣清溪书屋……21家清溪书屋密布在荷塘和溪流边,均由民居改造而成,根据不同作家作品风格,一屋一景,各有特色,成为村里一道动人的风景线。

文学的气息,随着潺潺溪水蜿蜒开来,流淌到清溪人的心里。村民们纷纷报名担任书屋主理人、讲解员,还时常聚在一起举办诗会、读书会、朗诵会。在文学的熏陶下,村民们言谈举止间,都开始有了“文艺范儿”。

“以前,大家碰见就问打麻将输了还是赢了。现在会聊你最近看了什么书?你家小孩要不要看这本书?”作为首位成为书屋管理人的村民,原本只上过几年学的卜雪斌,提到周立波作品中的某一段情节,也是熟记于心、滔滔不绝。

走进梁晓声清溪书屋,90后村民讲解员张亚群正在娓娓道来讲述梁晓声的创作故事,“我喜欢看《人世间》,里面描写的亲情非常感人。文学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了更多力量。”

如今的清溪村,正在演绎“新山乡巨变”。当地积极探索“乡村+文学+旅游”的特色发展道路,承办“作家活动周”“中国作家益阳文学周”等全国性重要文学活动,开展花鼓戏剧节、清溪村晚等文化活动,并结合书屋特色开发书香民宿、露营营地,持续提升文旅热度,带动经济发展。

益阳清溪村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人民网记者 刘微摄

益阳清溪村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人民网记者 刘微摄

时至今日,《山乡巨变》书中的精神仍旧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文学的种子在这片乡间沃土不断生根、发芽,清溪村也因此成为了广大文学爱好者心中向往的“诗和远方”。

精神富起来,物质也富起来。2023年,清溪村共接待游客12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24万元,带动本村和邻近村就业500余人。

“暑期马上就要到了,游客又要多了起来。我们这里是屋里闻书香,开门有花香,生活吃嘛嘛香。”卜雪斌的脸上,是满满掩不住的笑意。

充满童趣的“儿童文学清溪书屋”。人民网记者 刘微摄

充满童趣的“儿童文学清溪书屋”。人民网记者 刘微摄

“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愿意回村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清溪村村民徐英曾在广东做西班牙语外贸业务员,几年前回乡应聘成为书屋讲解小组组长,“有游客跟我说,你们这里就像花园一样,下次还想带着孩子一起来。”她自豪地说。

“我要经我手把清溪乡打扮起来,使它变成一座美丽的花园,到时候,请你回来赏香花,尝果子。”周立波先生把对清溪村的愿景写进了《山乡巨变》。这个场景,正在清溪村演变成真实的诗意画卷,并焕发出新的活力……(黄维、彭应兵、匡滢、刘颖颖、刘微、夏玥、吴茜薇、刘宾、刘汕)

(责编:黄卓、罗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