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大湖之南

大湖之南丨科技助力种管收 无人农场迎丰年

2024年09月05日14:52 |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小字号

大湖之南丨科技助力种管收 无人农场迎丰年

人民日报客户端湖南频道 孙超

连日的艳阳,把湖南益阳大通湖区千山红镇大西港村的稻田晒得滚烫。风吹起稻浪,蒸腾起袭人的稻香。8月7日,立秋,大西港村的宏硕再生稻无人农场正式开镰。

无人收割机在农场内自主作业

无人收割机在农场内自主作业

距离田块几百米的无人农场控制室内,湖南宏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熊姣军将收割机连接上云。鼠标选取地块,点击开始。轰隆!经过智能化改造的无人收割机应声启动,从机耕道开入稻田内,开始自主作业。内置谷仓渐满,收割机又自主回到起点处,将稻谷输送进运输车辆。“无人农场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插秧机、旋耕机、除草机、收割机、拖拉机等农机开展无人化改造。依托北斗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农机可以在田间按规划路径有序作业。”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唐启源介绍。

装袋、称重、测含水量……临近中午,再生稻无人农场示范片亩产数据出炉:再生稻头季平均每亩干谷产量754.28千克!克服前期洪涝影响,农场平均亩产与去年基本持平,喜迎丰收。

2023年初,大通湖区启动再生稻无人农场建设。无人农场总面积1118亩,由华南农业大学罗锡文院士团队、华中农业大学彭少兵教授团队、湖南农业大学唐启源教授团队,联合大通湖区湖南宏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建设。目前,千亩农场中的350多亩,实现了全程无人化。其余区域,也实现了无人设备深度参与。无人,是用来“讲故事”的噱头还是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催动?

大通湖沃野千里,种粮农民精耕细作的本事也是代代相传。相比起种田“老把式”们,无人设备和机械的推广应用,能不能算好效益账、生态账?

“我们不是为了无人化而无人化,经过几年的摸索,无人农场已经展现出很强的技术优势和效益优势。”熊姣军介绍说,就拿农场内正在推广的再生稻来说,无人作业机械,就比机手操作效果更好。

再生稻,顾名思义,是利用收割后的稻桩继续发苗长穗的水稻种植模式。管理得当,可以起到“种一季,收两季”的效果,在保证粮食产量的同时,大大减少了成本投入。然而传统的有人作业收割机,由于人力操作的精度问题,常常会在头季收割时将稻桩压坏,影响了再生季的产量。

“这个问题,靠人力是很难解决的。不同的机械状态、不同的土壤硬度、不同的操作手,效果都不一样。”熊姣军说,只有从源头开始无人化作业,才能实现精度上质的提升。

记者在现场看到,除了入场和出场位置的小部分区域,无人收割机都能精准行走在几个月前无人插秧机形成的行列间隙内,很少有稻桩被压坏。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胡炼介绍,在专业术语上,这叫“种收同轨”。“高精度的北斗导航配合无人农机,我们已经可以将误差控制在2.5厘米以内。”胡炼介绍。

等待收割的再生稻稻穗低垂,它们由无人驾驶插秧机机插,无人驾驶收割机收割,做到“种收同轨”

等待收割的再生稻稻穗低垂,它们由无人驾驶插秧机机插,无人驾驶收割机收割,做到“种收同轨”

胡炼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罗锡文团队的一员,科研团队已经在这里进行水稻生产无人化研究和推广多年。“由于机插秧和机收都实现了无人农机作业,后一次作业可以严格按照前一次保存下来的既有路径进行,因此可以将农机对稻苗的碾压率由40%降至10%左右,大大提高再生稻的发芽率,增加产量。”正在现场观摩指导的罗锡文院士介绍。

感知是决策的前提,也是减人甚至达到无人的基础。机收现场,连接着太阳能板的各类农田设施是支撑无人农场运转的底层设备。“这边的是自动水位计,那边是虫情监测站,远处还有田间气象站,这些构成了无人农场的智能感知系统。”熊姣军介绍。

“前段汛情期间,传感器传来田间水位过高的提醒。我们躺在床上用手机就能操控智慧灌溉系统自动排水。”熊姣军说。几年来的实践证明,无人系统的安装和维护成本,与请人工操作农机的成本相差无几。前者较后者更省力增效,又生态环保。“我们很多一线机手都已转型为无人设备的管理和操作人员。”

无人机在农场的应用,使得生产过程进一步精细化、智能化。“无人机搭载多光谱相机快速扫描大片农田,感知到氮素含量、叶绿素含量及相关部位水分含量等重要信息、进而分析出长势,就像给农田做CT。相应地,飞防无人机在进行施肥、撒药作业时,就可以因地制宜。需要的地方多撒点,不需要的地方少撒点,起到减肥减药的效果。”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胡炼介绍。

无人农场的“大脑”——云管控中心,从这里发出的指令,可以控制无人设备前往特定田块进行作业

无人农场的“大脑”——云管控中心,从这里发出的指令,可以控制无人设备前往特定田块进行作业

专家介绍,目前,大通湖再生稻无人农场已初步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数据采集分析、农事指令智能决策、农机作业智能执行。下一步,这里将实现耕种管收烘全链条无人或少人化,打造一个可推广可复制的洞庭湖区样板。

总策划:吴齐强

本期统筹:颜珂

文字作者:孙超

视频:钟浩

出品:人民日报客户端湖南频道

投稿邮箱:rmrbkhdhnpd@163.com

(责编:黄卓、罗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