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人民时评

“湘”约非洲:历史越千年 前景胜万里

2024年09月10日11:05 | 来源:新湖南
小字号

核心提示

中国和非洲之间的友谊源远流长,深植于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交流之中。多年来,中非合作硕果累累,无论是官方合作还是民间的友好交往,都显示出广阔的合作前景。

三湘大地,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文明的光辉绵延不绝。从孕育革命的红色土地,到如今崛起的经济沃土,湖南以其独特的智慧和韧性,向世界展示了心忧天下、敢为人先、实事求是、坚韧不拔、兼收并蓄的湖湘精神。遥远的非洲大陆,古老文明与现代化进程交织,绘制出一幅充满希望的未来画卷。

湖南遇见非洲,是心与心的对话,是梦想与梦想的辉映。这种相隔万里的相遇,既有历史文化的积淀,更有现代人文交流的推动。从袁隆平杂交水稻的丰收喜悦,到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承,再到中非经贸博览会的繁荣盛景……尽显湘非两地双向奔赴的热情、湘非和合之美。

沧海扬帆:见证湘非千年情缘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湖南和非洲跨越山海的千年情缘,深植于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交流之中。

古丝绸之路开启了各国友好交流的新篇章,记录了人类发展进步的重要历程。1998年,一艘唐代沉船在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海域被打捞出水,因其附近有一块巨大的黑色礁石,该船被命名为“黑石号”。这艘在海底沉睡了一千多年的船上运载着金、银、瓷器等中国产品共67000余件,其中56000余件瓷器产自湖南长沙,这是一次千年前“中国制造”的集中展示,更是一千多年前“世界陶瓷工厂”——长沙铜官窑辉煌历史的见证。

“黑石号”上的长沙窑瓷器用书法和绘画装饰,所题写的诗词、绘制的花鸟纹样彰显了中华文明气象,同时又大胆将异域元素融入产品,创新性地使用模印贴花技术模仿阿拉伯地区金银器皿以及地毯织物上惯常使用的狮纹、对鸟纹、椰枣纹、胡人乐舞纹等图案纹饰,远销北非。它如同一颗遗落的“时间胶囊”,将遥远的9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盛况展现在我们眼前,使得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湖湘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生动体现。

同声相应:催放中非友谊之花

时间的长河缓缓流淌,历史的脚步稳步前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以伟大胸怀和战略眼光,在发展振兴的道路上与非洲人民相互支持、真诚合作,结下患难与共、历久弥新的兄弟情谊,开启了中非关系新纪元,催放了湘非友谊之花。

坦赞铁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非洲经济援助最大的项目之一,是中非深厚情谊的象征,被誉为“自由之路”“友谊之路”“南南合作之路”。中国政府和毛泽东主席在坦赞铁路修建中表现出的远见卓识和无私奉献,赢得了非洲各国人民的深切敬意。赞比亚开国总统卡翁达多次在不同场合表达对毛泽东主席的敬仰之情,称赞“我们是兄弟、是姐妹,是忠实的全天候朋友”。

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益的决议。美国媒体报道称,“在非洲等76个国家的支持下,红色中国获准进入了联合国”“非洲国家同红色中国站在一起”。这一中非交往史上的高光时刻,深深印刻在中非人民的心坎上。

非洲多国及其人民对毛泽东家乡湖南怀有深厚感情。据不完全统计,有超过68批非洲政要到访韶山,其中国家元首级别的就有10余位。这种精神与情感的交融,为中非关系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是世界多元文化交流互鉴的生动实践,亦是敢为人先、胸怀天下的湖湘精神的生动写照。

播种梦想:共耘非洲广袤之地

非洲土地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条件优越,但农业生产水平低,粮食安全问题突出。粮食短缺问题如同挥之不去的阴霾,一直笼罩在非洲大陆上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不仅让中国的粮仓变得丰盈,还将希望的种子撒播到了遥远的非洲,使千百万人免于饥饿。

东非岛国马达加斯加由于水稻种植技术落后,每年需要进口数十万吨大米。2006年,袁隆平援非杂交水稻专家团队踏上这片土地,经过10多年努力,终于在复杂气候条件下成功培育出具有高产、耐旱、抗洪、抗倒伏、优质等优良特性的杂交水稻品种。如今,马达加斯加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达7.5万公顷,平均产量在每公顷7.5吨左右,极大改善了当地民众的缺粮问题,杂交水稻的图案还被印在当地最大面额的纸币上。布基纳法索从中国引进杂交水稻后,每公顷产量从过去的5吨提升到10吨以上……对非洲许多国家来说,通过种植杂交水稻,“岁晏有余粮”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自2007年起,隆平高科专家团队通过“走出去”和“带回来”方式,举办国际农业知识培训班,为当地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十余年间,隆平高科为近100个亚非拉国家培训了14000多位农业技术人才,其中大部分人来自非洲。正如马达加斯加农业和畜牧业部长哈里菲迪·拉米利松所说:“中国专家是帮助我们实现粮食安全梦想的人,他们不仅给我们提供了优良的种子,还教会了我们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他们是我们的好朋友,也是我们的好老师。”

带着中国技术基因和人文情怀的水稻种子,在广袤的非洲大地上拔节生长,诠释着“科学无国界,友谊无距离”的真谛。湖湘精神再度发扬光大,以其经世致用、心忧天下的特质,为湖南与非洲之间谱写下一曲感人至深的友谊之歌。

心手相连:湘非互鉴文明之光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在非洲广袤的大地上,一所所孔子学院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辰,拉近了国相交、民相亲的距离,让极富魅力的中国文化不再是遥远的传说。

自2008年起,长沙理工大学、湘潭大学、湖南城市学院、中南大学分别与利比里亚大学、乌干达麦克雷雷大学、加纳海岸角大学和刚果(金)外交学院共建孔子学院。一座座孔子学院里,古老汉字与非洲鼓点交织,汉语韵律与非洲歌舞共鸣,中华文化正在非洲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孔子学院成为了语言学习的场所、文化交流的府邸,成为湖南与非洲“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重要舞台,让湖南与非洲人民心手相牵。湖南与非洲跨越重洋紧密相连,成为彼此“最近的远方”。

结伴同行:推动湘非合作行稳致远

千里之约,再启新程。

湖南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向远在千里的非洲朋友递上“友谊之手”。从1982年“牵手”刚果(布)首都布拉柴维尔市算起,湖南与非洲的友好城市交往已经走过了42年。截至目前,湖南和非洲共有8对友好城市。从相识到相知,再到相濡以沫,省与省的交往、城与城的交流,让湘非友谊之花绚丽绽放,双方在合作共赢道路上结伴同行、渐入佳境。

2024年9月,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在北京举行,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将开启崭新篇章。在中非经贸合作的广阔舞台上,湖南不仅是见证者,更是合作的积极参与者与推动者。作为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最大的经贸合作平台,中非经贸博览会长期落户湖南,至今已经举办三届。一场场“跨越山海、心连万里”的盛会,既是经贸交流的平台,更是文化的盛宴。中国气派和非洲特色相互交融,见证新时代湘非合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湘非合作全方位发展。合作领域日趋广泛,从传统的贸易与工程建设领域,向数字经济、绿色发展、金融等新兴领域迅速延伸;合作规模持续扩大,湖南成为中国地方层面对非经贸合作的桥头堡。2023年,湖南对非进出口556.7亿元,规模保持全国第八、中西部第一,近三年年均增长23.1%,推动中非合作迈向新高度。

山川异域兄弟情,风月同天湘非谊。湖南将立足中非经贸博览会和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这两大国家级平台,弘扬湖湘精神,深化“中非达累斯萨拉姆共识”,始终与非洲携手推进合作共赢、和合共生、文明共兴,共同谱写湘非命运共同体建设新篇章,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典范、样本。【赵凯明 作者系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省委党校(行政学院)分中心特约研究员,湖南省委党校(行政学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长(副院长)】

(责编:唐李晗、罗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