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湖南频道 >> 社会

湘潭人·萧卡丨下了战场进工厂 “国之大者”铸造国之重器

2024年09月27日09:32 | 来源:红网
小字号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

当C919、运20等国产大飞机渐渐被国人熟知,一位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双冷发电机、红旗导弹、“运十”飞机等国之大器的研制打下坚实基础、立下赫赫功勋的湘潭人,逐步走进家乡人民的视野……他,就是萧卡(1919.11.15—2015.2.8),为“湖湘精神”与“红色湘潭”再添时代注脚的一个“大写的人”。

近期,红网时刻新闻记者通过多方走访,深度发掘萧卡在那个峥嵘岁月里鲜为人知的故事,多角度诠释这位湖湘人为国为民奋斗终身的气概与豪迈。

近日,随着满载乘客的CZ3539航班从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腾空而起,南航首架C919飞机正式迈入商业运营新阶段,标志着国有三大航共同运营C919的时代正式开启。

如果熟悉我国大飞机的研制历程,脑海里应该会浮现一个无可替代的名字——萧卡。

萧卡是谁?

这位历经战斗洗礼的老革命家,不仅参与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而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近30年里,先后担任研制双水内冷发电机、红旗导弹和“运十”飞机这三个尖端项目的组织领导工作,立下了赫赫功勋。

雨洗风磨 危难之时投身革命

1919年末,萧卡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市,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并就读于毛泽东曾就读过的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立大志、做大事”的教育风格对萧卡影响深远。

1932年,萧卡如愿考入省城长沙的长郡中学。三年后,在强烈的科技救国和工业救国情结影响下,萧卡选择就读湖南省立高级工业学校。在这里,他对工业有了最初的实践感知,也使他后来从事新中国的工业建设终身受益。

全面抗战爆发后,萧卡毅然决定奔赴延安,投身革命。他通过贱卖书籍和学习仪器,又向长沙的亲戚借了20元钱,和几位同学一起抵达了延安。

在延安,萧卡等一行8人有幸经毛泽东介绍赴陕北公学学习。随即,他在组织安排下,投身波谲云诡的地下斗争,后于1941年2月赴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做宣教工作,开始了浴血抗战的烽火岁月。

1949年5月,萧卡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29军87师260团政委,参加了解放上海的战斗。历经15个日日夜夜的激烈战斗,全团付出了重大代价,攻占了敌军称之为“西大门”的战略重镇月浦。

在身着戎装的前半生,萧卡面对复杂形势和艰苦斗争,时刻面临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这不仅锻炼了萧卡的革命意志,更锻炼了他应对复杂多变情况的魄力和能力。

工业报国 最想去车间和工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萧卡内心一直有着自己的想法:“最想去的就是马达轰鸣的车间,或是打桩声隆隆的工地……”

他认为,革命胜利了,建立了新中国,国家就要进入一个经济建设高潮。他作为学工科的,去搞大工业,一根桩一根桩地建工厂,一锤子一锤子地造机器,这才最符合自己的理想。

萧卡的这一愿望很快就实现了。他被调到在上海的中共华东工业部任办公室主任。之后,他又请求下到基层,最终被任命为上海电机厂党委第二书记,后担任厂长。

那个年代,刚刚起步的新中国工业对发电机的需求太大了,上海电机厂更是承担着研制国产大型汽轮发电机的重任。

为了满足国家需求,萧卡带领全厂日夜奋战。他们于1954年9月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台空冷汽轮发电机(6000千瓦)之后,1956年8月拿下了12000千瓦这个大家伙,并比原定的计划提前一年完成任务。

可胜利的喜悦还来不及回味,国家工业迅猛发展的形势,又把他们推上了一座更雄伟也更陡峭的电机技术高峰——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在当时,这是世界第一的新技术突破。

经过萧卡和同事们100多天奋战,1958年10月27日,国内也是世界第一台12000千瓦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研制成功了!它的诞生豪迈地实现了当时中国人民的一个心声:“外国人有的,我们要有。外国人没有的,我们也要有!”

研制导弹 打造保家卫国利剑

上世纪60年代,党中央根据对国际形势的分析,要求加快国防建设,导弹、潜艇、飞机、军舰甚至包括原子弹都要快速发展。这是“国家命运”,自然成为分秒必争的迫切任务。

1961年8月1日,上海市第二机电工业局正式成立,萧卡担任局长,主要从事地空导弹研制工作。从此,萧卡与新中国的导弹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研制导弹,对当时的中国军工产业,可以说是全新的事物。从哪里下手,如何下手,对萧卡来说丝毫马虎不得。根据党中央“先仿后创”的研制思路,上海市第二机电工业局确定了试制程序。

1964年12月20日,上海首批试制的导弹完成总装,经过各种例行试验达到合格标准。中央军委将它命名为“红旗一号导弹系统”。

此后,在西北边陲巴丹吉林沙漠正式举行实弹发射打靶,首批“红旗一号”战斗弹3发在规定的时空里有2发射中模拟目标,满足试验大纲的全部要求。

1967年9月8日,中国人自己研制的红旗一号地空导弹,在实战中第一次大发神威。解放军空军某导弹营使用它,把一架台湾国民党军的美国制U—2型高空侦察机击落。

萧卡曾说,在这之前,用苏联提供的导弹击落过几架美制U—2飞机,而这一次是中国自己研制的导弹打的,充分证明了它的实战能力。

红旗一号导弹系统研制成功,对中国国防科技和工业具有开创性意义。以后,红旗二号、三号、六十一号和红缨五号等导弹,都在上海或由上海参与研制成功,成为保卫国家安全的一支支利剑。

造大飞机 带着梦想飞向蓝天

1976年10月,萧卡被任命为上海飞机制造厂厂长、市708办公室主任、市航空工业办公室主任,成为中国大飞机研制的领军人物。

这时的萧卡决心排除一切干扰,抓住“大飞机上了天会不会掉下来”的要害,先对全部项目展开调研讨论,后花两年时间对原有的14万幅图纸重新一张张作了审定,总共归纳出20多项重大问题、100多项各类问题,都限期保证落实处理。

“运十”飞机前前后后进行了163项试验。1980年9月26日,在经过几次滑行试验后,“运十”终于迎来了正式试飞。

萧卡作为项目负责人,当时虽已调任上海市委秘书长,还是作为首飞押机人登上了飞机。飞机在雷鸣般的欢呼声中飞上蓝天,以1350米高度、每小时310公里速度绕行28分钟后,又平稳地降下。

接着,“运十”又进行了多次试飞,飞至北京、哈尔滨、海南岛、乌鲁木齐、拉萨等地,前后飞行时间达到164小时,起落121次,飞行距离10000多公里,都取得成功。“运十”飞机在1985年后因故停飞。

时隔近40年的当下,中国的大飞机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成为国人的热门话题。人们是不会忘记,萧卡在中国大飞机研制史上留下的忙碌身影……

不论是枪林弹雨的战场,还是新中国工业建设的火线,萧卡始终以战斗之姿,投之以满腔热忱,为祖国和人民而战。(记者 王兴夏 刘放明 楚湟)

(责编:唐李晗、罗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