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湖南频道>> 市州县域

江华瑶族自治县沱江镇思源社区创建省级残疾人友好社区示范点

2024年11月30日16:49 | 来源:人民网-湖南频道
小字号

今年以来,江华瑶族自治县沱江镇思源社区围绕省委“两个最为”的目标,紧扣《湖南省残疾人友好单元建设导则》,按照“四个友好”要求,开启“四特”模式,全力创建省级残疾人友好社区示范点,不断增强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科学布局,选点特殊化

思源社区是全县5个移民安置区中人口安置第二大安置区,公共服务设施、养老服务场所、医疗卫生室、小微企业等一应俱全,共有五个生活小区(北一区至北五区),总计88栋住房,189个单元,总人口6834人。

其中持证残疾人共207名,一、二级残疾人63名,三、四级残疾人144名。安置区内全部为移民群众和高寒山区异地搬迁群众,他们都由原来的农民变成了市民,需要更好的融入城市生活。

其中北五区也是全县最大的异地搬迁安置点,共有308户,残疾人75人,其中重度残疾人25人,全部为原建档立卡易地搬迁户,残疾人数多且集中,也是思源社区创建友好社区示范点的重点区域。

注重实用,创建特质化

在友好社区创建过程中,思源社区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了社区支部党建引领作用,依托现有良好的基础条件,不搞大拆大建,只是锦上添花,坚持实际实用实在和“花小钱办大事”原则,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注重细节处理,处处体现友好元素,避免了创建同质化现象。

如针对社区的宅间空间及宅旁边角地、荒弃地等存量空间大多处于闲置或低效利用状态,未能得到有效开发与利用的现状。社区开发了“微菜园”18亩,既可基本解决日常所需的蔬菜问题,有效降低生活成本。又让搬迁群众在这片“微菜园”中找到了那份久违的“乡愁”。

建设了专门的非机动车停车棚,避免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无序停放侵占宝贵的活动空间,消除了安全隐患;建设了必要的休息设施6处,让不同群体群众之间有情感交流的场所。

共投入资金近3万元,改造无障碍坡道8处,加装坡道扶手50余米,安装无障碍洗手台2处、扶手12个,设置无障碍停车位5处、盲人阅览室1处、无障碍餐桌及餐具1套、无障碍标志18处,真正让辖区内残疾人出行无障碍,同时融合办事服务、医康娱乐、社区养老、就近就业一体创建。

聚焦精准,服务特优化

思源社区实行“线上+线下”精准服务、“支部委员+栋长+楼长+残疾人”结对帮扶服务的方式。

今年以来,线上利用社区同心微信群、政府各类公共服务平台,线下采取现场办公、上门服务等方式,对辖区内的残疾人在政策宣传、康复、就业、培训、纠纷等方面的各类特殊需求服务达300余人次,其中常态化结对帮扶为残疾人解决需求100余人次。

整个社区,残疾人纳入低保户69户,享受两项补贴69人,康复救助12人,辅具适配39人,家庭医生签约123户,适老化改造7户。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还特别针对残疾人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制定用餐优惠制度,并设置盲人阅览室、无障碍餐桌等设施。

在社区居委会,对前来办事的残疾人,享受办事优先待遇,并设置无障碍通道及卫生间、低位服务台等设施;通过沿海转移、园区吸纳、扶贫车间安置等方式,解决了62名残疾人就业问题。通过特优服务,残疾人享受到了精准服务,让残疾人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家门口”的助残服务。

创新方式,宣传特色化

思源社区积极弘扬扶残助残的良好社会风尚,努力营造扶残助残氛围。社会宣传上,“打造友善瑶都城,争当友好江华人”“建设友好社区,民生可感可及”等一批宣传标语突出朗朗上口、易记入心,既上接天线又下接地气。

政策宣传上,形式灵活多样,残疾人参与融入度高。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基层文化设施,创建了3个基层残健融合文化服务点,实现残疾人信息交流“无障碍”、残健共融无障碍。通过微信公众号、居民微信群等线上平台推送宣传相关助残工作。线下社区工作人员主动到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家中开展“送学上门”活动,把康复政策和康复知识送到残疾人家中,同他们悉心交谈,询问他们的生活状况以及日常生活中的需求。

同时,还利用每年一度的瑶族盘王节、县庆、“助残日”、社区文艺汇演等重大节庆节点活动,广泛宣传、普及残疾人康复、就业、维权知识以及各项扶残助残优惠政策,经常组织残疾人参观参与社区瑶族长鼓舞队表演,既传承了瑶族文化,又促进了民族融合。2024年,社区残疾人参与社区活动410人次。(刘明政、王庆华)

(责编:唐李晗、罗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