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加减法”,赋能基层治理提升
——2024年长沙基层减负一线见闻
从97个工作群到10个工作群,从牌子满墙到轻装上阵,自长沙全市力行基层减负以来,湘江新区坪塘街道莲花山村的基层干部切实感受到了减负实效,用村党委书记彭欢的话来说:“手机轻了,报表少了,走村入户的步子都更畅快了。”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整治基层形式主义须久久为功。
今年以来,长沙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针对过多过滥、过度留痕、强制推广、滥用排名、数据壁垒5类突出问题,通过“关停并转”减轻基层负担,精简率达63%。
整治形式主义
数字赋能不“负能”
打卡、通知、接龙应接不暇,不分白天黑夜“辗转”各类置顶群回复消息……几个月前,芙蓉区湘湖街道湘湖社区各位专干的手机还在被一个又一个微信群和APP“霸屏”。
“例如这个道路交通安全APP打卡,要求我们每年完成2000多次,形式大于内容。”湖湘社区党委书记林秀云回忆,“减负”之前,花样繁多的打卡与考核排名曾占用了大量的工作时间。
信息时代,数字技术应用于基层治理,本意是为了高效便捷提升治理水平,而“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却加大了基层干部负担。
经过调研,长沙市委网信办联合市数据局督导全市政务应用平台全面取消了强制打卡签到功能,同时取消、优化57项工作事项考核,其中包含多个APP与平台的考核排名任务。
“现在,我们有更多的时间下到网格与居民面对面交流,及时发现并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林秀云笑道。
“千线穿一针”,既要破除“指尖之负”,也需要数字“上云”多跑路,为基层治理提供加速度。
“一方面信息的采集量大,另一方面,是经常面临多头报送、重复报送、交表时间紧、数据统计口径不一致等压力。”望城区斑马湖社区党总支副书记刘莎表示,“报表填报”是这里基层工作的一大难题,且由于部门之间信息不互通,数据不能及时更新,经常还会遇到数据“使用难”的问题。
“表”上负担如何减?
依托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望城区探索开发“最多报一次”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开设了“数赋村社”板块。各项数据在数据中心沉淀、梳理后,向全区各级单位部门以及街镇、村社开放,推动数据“一次采集、多方使用、共同维护”。
“以前是催着基层要数据,现在运用平台,就能对数据进行完善更新,相关报表也可‘一键生成’,很方便。”刘莎点赞道。
望城区“最多报一次”平台。人民网记者 刘宾摄
治理增效提质
服务群众零距离
老旧房屋加装电梯一直是社区治理中比较棘手的问题,在雨花区井湾子街道金盾社区,由于居民意见不统一,电梯建设进度自去年起,陷入了一种极其缓慢的事态。
除了底层居民电梯需求不高、需承担加装费用等常见因素,社区缺乏与住户充分沟通的时间,是导致“电梯难题”久攻不克的一大原因。
随着基层减负,金盾社区工作人员上门与住户积极沟通的机会变多了,到今年年底,大家商量着统一意见,已顺利完成18台电梯的加装工作。
加装电梯后的房屋。受访单位供图
基层减负,要减出实效,目的始终是服务群众。
“以前和街道里的工作人员更像‘网友’,基本都是线上聊天,许多具体诉求一时很难说清。”家住开福区湘雅路街道的居民谢童(化名)说:“现在他们经常到现场和我们面对面谈心,有什么事也能马上得到反馈,那感觉还是很不一样的。”
从“键对键”到“面对面”再到“心连心”,破形式主义之弊不仅能拉近干群距离,也能够充分释放基层治理活力,推动基层干部主动办实事、创好业。
改善村容村貌、化解邻里矛盾、办理各类证明……减负以后,长沙安沙镇龙华岭村的村务开展的越来越便捷,镇子里一笔总投资约3.1亿元的安沙国际建材城扩建项目也已经正式签约。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
“基层减负,不是‘撂挑子’‘减担子’,而是通过深化整治形式主义来‘强底子 ’。”长沙市委网信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我们将建立健全备案审核、日常巡查等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长效机制,持续巩固减负成果。”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