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湖南频道 >> 文旅

王永红:向唐宋八大家学什么

2025年01月16日16:36 | 来源:红网
小字号

  唐宋八大家,是中国文化历史璀璨星空中的群体偶像,是唐宋两朝最负盛名的文化矩阵,他们既是千古文章之宗师,又是士人安身立命之楷模,还是精忠报国之良臣。我们对他们的印象更多停留在中小学“背诵全文”的阶段,进一步走近他们会愈发觉得他们是那么的可亲、可敬、可爱,他们既形象高大又普通如你我,他们的传奇人生和传世名篇背后蕴藏着丰富的为官之道和人生智慧,这是一笔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一、忠诚担当的高贵品行。唐宋八大家,每一位都耿介忠诚、不畏权贵,只要社稷有需要、内心有召唤,他们就无惧风雨、勇往直前。韩愈明知唐宪宗信佛,执意写作《谏佛骨表》,为黎民苍生而冒死谏天子;在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再度叛乱时,不顾众人规劝,为社稷安危而只身闯敌营,正应了他自己诗中那句,“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苏辙在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不顾个人安危,四处奔走呼救,甚至直接上书朝廷,请求用自己的官职来换取兄长的自由。王安石秉持“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决绝推行新法,除了写作《答司马谏议书》以外,对流言蜚语也未作过多辩解,更多是通过《梅花》《北陂杏花》等诗词言志,表达内心不变的操守和不被世人理解的痛苦。他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正如清代林则徐的诗所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种忠诚担当是韩愈“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的道心,是柳宗元“宁为有闻而死,不为无闻而生”的决心,是王安石“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的尽心,是苏洵“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诚心,是苏轼“享天下之利者,任天下之患;居天下之乐者,同天下之忧”的丹心,是曾巩“天下之事,其可忧者甚众,而当世之患,莫大于人不能言与不肯言,而甚者或不敢言也”的苦心。王安石与司马光、苏轼等人虽然政见不同,但力求富国强兵的目标一致,而且他们之间一直恪守“君子之真朋”,从不在私底下诋毁和攻击,做到了公私分明、惺惺相惜,甚至在对方有难时还出于公心,为其辩护,展现了他们作为政治家的博大胸襟和高尚情怀。

  唐宋八大家的故事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自己的内心,要坚守信念、敢于担当,为实现自己的价值而努力奋斗。我们要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以实际行动诠释忠诚、责任与担当。

  二、胸怀苍生的民本思想。唐宋八大家中,除了苏洵没有正儿八经做过官外,其他七位都做过,在为官任上,他们都体恤民情、心系民生。柳宗元曰:“夫为吏者,人役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当官的要为老百姓做事。柳宗元一生追求“利安元元”,身处永州之时,就曾通过与捕蛇者的对话,感慨“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针砭时弊地指出了当时“苛政猛于虎”的状况;在柳州执政期间,颁布措施禁绝人口买卖、推广医学破除迷信、种树凿井改善民生,创作一大批反映底层民众心声的作品,将自己“吏为人役”的思想进行了不遗余力的实践。韩愈在潮州关心农桑、驱除鳄鱼、兴办学校、赎放奴婢,被潮州人尊称为“吾潮导师”,他在此期间所创作的《祭鳄鱼文》千古传颂;苏轼在杭州致力于西湖水利的疏浚,留给后世的“苏堤”每一条都造福百姓;在儋州崇文重教、开坛讲学,为当地培养出了历史上的第一位举人,被后世尊称为“坡仙”。

  唐宋八大家的为官实践告诉我们,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只有把老百姓放在心上,老百姓才会把我们举过头顶。我们要用心用情办好各项民生实事,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坚韧不拔的达观态度。唐宋八大家,每个人用现在的话来说,不是官二代就是富二代,可是他们的一生又都充满了波折与坎坷,但他们都不放弃、不躺平,并在低谷中活出了自己的精彩、升华了人生的哲学。他们的故事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我们走出不如意的前行之路。韩愈幼年历经父母、兄长离世之痛,青年经历六次科考失败,中年又两次被贬,“长安百万家,出门无所之”,投靠无门、生活困顿,在多重打击下,他仍化悲痛为力量,对生活报之以热爱,“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柳宗元面临家道败落、理想受挫、被贬蛮荒、不得量移、母亲病逝、妻子离世的多维打击,在郁闷中,他写下了以“千万孤独”为首字的《江雪》,但并未一蹶不振,而是积极入世,在寄情山水中写下了《永州八记》等千古名篇。欧阳修一生也经历数次波折,初到滁州时,或许也有过暗自神伤的时刻,但他能很快以豁达心境直面新的环境,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这不仅体现了他对自然之美的热爱,更流露出他在困境中依然能乐观面对的人生态度。苏轼的一生,更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在仕途上,他饱受党争之苦,多次被贬、且越贬越远;在感情上,三位挚爱都先自己而去;在生活上,居无定所、朝不保夕,但他却始终保持着“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的那份执着与热爱。每一次跌落低谷,虽然他内心也苦闷,这从他的词“高处不胜寒”“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等可以看出,但他都能坦然视之,做到“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而且他不仅越挫越勇,还怡然自得,将自己所开垦的荒地命名为“东坡”,并发明了东坡肉、东坡鱼等数十种美食。苏轼的达观人生,源于他深知“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懂得“余之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坚信“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唐宋八大家的浮沉经历告诉我们,人生的低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低谷中沉沦;真正打败自己的往往不是困难本身,而是那个内心动摇的自己。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我们要淡定从容、坦然面对,不沉沦、不违心,找到适合自己的情绪宣泄方式,从苦难中破茧而出,蝶变成自己的精彩人生。

  四、持之以恒的进取精神。唐宋八大家,既善于依托巨人肩膀、学习前人成果,又能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每一个都是热爱学习、守正创新的典范。韩愈是儒学道统论和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诚如韩愈在《进学解》中所言:“业精于勤荒于嬉”,学习要“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否则,即便是天才,如果只是一味地输出而不输入,则文章和才学迟早会如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一样,“泯然众人矣”。曾巩也在《墨池记》中写道:“羲之之书晚乃成,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天道酬勤,无论做什么事情,勤奋始终是摆在第一位的。我们很多人为什么达不到自己理想的水平,也许是我们的功夫下得还不够吧。如何学习,韩愈也给我们指明了方法,那就是“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先钩其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对于历史类书籍阅读后要梳理出书中的要点,对于理论性著作的阅读则要探究其精深义理和丰富内涵,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并知其所以必然。唐宋八大家的古文都是“言为心声”“有为而作”,韩愈主张“文以载道”“惟陈言之务去”“物不平则鸣”,柳宗元善于用寓言故事来揭露现实,王安石要求为文应“有补于世”,欧阳修认为学者不应该“弃百事不关心”,苏辙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并认为养气的关键在于增阅历、广交游。也就是说,他们均主张文章要关注社会、多接地气,反对因循守旧、落入俗套,这种务实文风时至今日对我们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启发意义。

  唐宋八大家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没有什么天才,只有日复一日的努力。我们要持之以恒地学习,不断厚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努力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加快转变不适应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工作方法,为实现个人高质量发展夯基垒台,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绵薄之力。(王永红)

(责编:唐李晗、罗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