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开学迎视力检查潮:“四查一建档”成学生“必修课”,谨防近视“狂飙”

新学期伊始,本应是孩子们活力满满迎接学习的欢乐时刻,可对不少家长来说,却成了满心焦虑的“煎熬期”。来自湖南的11岁罗熙(化名)的妈妈,最近就为孩子的视力问题愁眉不展。“才一个寒假,孩子近视度数居然飙升了200多度!之前就有点近视,这下可怎么办才好?”
这种情况并非个例。开学首周,在北京、长沙、武汉、深圳、成都……爱尔眼科医院集团多家眼科医疗机构人潮涌动,迎来一波又一波前来进行眼健康检查的孩子,其中近视度数猛涨200至300多度的孩子不在少数。“视力检查潮”背后,是家长们深深的焦虑:为啥一到寒假,孩子们的视力就像坐上了“滑梯”,直线下降?
实际上,是孩子寒假用眼习惯不当、家长认知误区成为孩子近视的“加速器”——寒假期间,孩子们脱离了学校规律的作息,户外活动时间大幅减少,长时间宅在家里,抱着手机、平板玩游戏、看视频,眼睛长时间处于近距离、高强度的使用状态,怎么能不“抗议”?
家长作为孩子近视防控的“守门人”,趁着新学期刚开始,赶紧带孩子到专业的眼科医疗机构做好近视管理“四个检查”和“一个建档”,为孩子的“睛”彩未来保驾护航。
寒假结束孩子视力“雪崩式”下降
罗熙是寒假视力下降的典型例子。原本就近视的他,经过一个寒假,左右眼度数分别猛涨200度和225度。罗熙妈妈懊悔不已:“之前学校视力筛查时,说孩子视力有点问题,我问他能不能看清,他说没事,我就没当回事。谁知道假期一放松,就变成这样了。”
像罗熙妈妈这样“粗心”的家长其实还有很多。
爱尔眼科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博士宣讲团成员、爱尔眼视光研究所副研究员温龙波指出,学校的视力筛查存在一定局限性,一般只是简单检查视力和电脑验光,没办法准确评估孩子的远视储备情况。加上孩子年纪小,对近视没什么概念,等孩子说看东西不清楚时,视力往往已经出现大问题。
在温龙波看来,近视发展还有季节性特点。“冬季气温低,孩子们户外活动少,近视增长速度比其他季节更快,寒假简直就是近视发展的‘高危期’。建议家长一定要让孩子保证每天户外活动不少于2小时,每周累计不少于14小时。平时也要督促孩子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严格控制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这些都是预防近视的关键。一旦家长发现孩子有近视风险或者已经近视,必须及时干预,专业的眼科医疗机构会给出针对性的指导和个性化防控方案。”
打破认知误区:科学防控需全面近视管理
不少家长觉得,孩子近视了,去配副眼镜就万事大吉。其实,近视防控并不简单,而是需要全面的近视管理。根据《近视管理白皮书 (2022)》,近视管理包括对还没近视的孩子进行眼健康管理,提前预防;对于已经近视的孩子,不仅仅只进行简单的屈光矫正,还需通过科学宣教、规范诊疗,采取个性化的矫正和干预措施,延缓近视的发展。
2023年,爱尔眼科紧跟前沿理念,在“5P 近视防控模式”基础上,进一步升级,提出了近视管理的“四个检查”和“一个建档”。
究其原因,是每个孩子的眼睛情况都不一样——有些孩子没有近视,有些孩子马上要近视,有些孩子已经发展为高度近视,甚至出现了高度近视并发症。所以,针对孩子眼睛不同的发展阶段,家长需要特别关注。
查远视储备:对于还没近视的孩子,查“远视储备”很关键。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有一定的远视储备,就像银行存款一样,合理“支出”才能延缓近视到来。
查真假近视:当发现孩子疑似近视时,一定要先查真假近视。假性近视是因为睫状肌痉挛引起的,通过放松调节就能恢复。但要是误把假性近视当成真性近视配镜,反而会加速发展成真性近视。所以配镜前做好真假近视鉴别,至关重要。
查高度近视风险:孩子已经近视的话,就要查成为高度近视的风险。如果属于高度近视风险人群,比如近视度数增长快、从低龄就开始近视的孩子,必须采取科学的近视控制手段,防止发展成高度近视,因为高度近视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眼部并发症。
查高度近视并发症:针对已经是高度近视的人群,要检查是否出现高度近视并发症,以便及时治疗,避免更严重的眼部问题。
至于建立屈光发育档案,这就像为孩子眼睛的成长历程做一份详细记录。孩子3岁以后,通过定期检查,动态了解孩子眼睛的各项数据变化,能更好地从预防到控制,全流程管理孩子的近视问题。
多年来,爱尔眼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仅在医疗、科研上为近视防控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也正在不断丰富防控手段。像视功能训练、角膜塑形镜、多点离焦框架眼镜等,都是经过临床验证有效的方法。
此外,爱尔眼科充分利用场地和资源,通过积极开展线上线下科普宣教活动,现已覆盖人数超千万人次,帮助更多孩子和家长增强爱眼护眼意识。同时,还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眼健康筛查服务,检查后同步建立屈光发育档案,长期跟踪、干预孩子们的眼健康状况。(陈炜、刘守军)
来源:爱尔眼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