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湖南频道>> 本网专稿

全国人大代表尹双凤:完善科技评价标准化机制,激发创新驱动力

2025年03月08日17:21 | 来源:人民网-湖南频道
小字号

全国人大代表尹双凤。受访单位供图
全国人大代表尹双凤。受访单位供图

人民网长沙3月8日电 (记者林洛頫)在科技创新成为全球竞争焦点的当下,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科技评价体系,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推动相关领域的技术突破,成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课题。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副校长尹双凤就表示,当前我国科技评价仍存在标准单一、过度依赖量化指标、与市场需求衔接不紧密等问题,需要构建分类分级的科技评价标准化机制,实现从“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向“需求导向、创新驱动、价值衡量”的转变。

多年来,科研评价体系过度追求论文数量,使得部分科研工作者倾向于选择更容易发表的研究方向,而非真正解决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痛点的课题。尹双凤指出,科技评价标准化改革,首要任务是破除单一化、量化的考核方式,建立基于需求牵引的评价机制。

“科研的最终价值在于解决实际问题。”尹双凤表示,科技评价应形成“需求牵引研发、研发驱动创新、创新反哺市场”的闭环机制,确保科技成果能够真正服务国家战略、产业升级和社会民生。

在国家战略需求层面,应聚焦高端芯片、新材料、先进制造等核心领域,明确科研优先方向。在社会需求方面,可借助大数据分析、公众调研等手段,精准识别民生痛点。在产业需求方面,则需强化企业技术需求的主动表达,如建立企业“技术需求榜单”、行业技术路线图等,促进科研目标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

科研成果的评价不能仅停留在论文数量上,而应关注其技术可行性、转化应用前景和市场认可度。尹双凤建议,建立覆盖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业应用全链条的科技评价标准体系,使不同类型的科技创新成果都能得到公平合理的评价。在基础研究领域,可引入“技术成熟度(TRL)”评估体系,将科研成果划分为从基础理论研究到商业化应用的不同阶段,确保科研项目能够获得持续性的支持。

对于原创性强、风险高的基础研究项目,评价体系应弱化短期考核,强调长期影响力,并鼓励学科交叉合作,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在技术研发方面,可以综合考量专利质量、原型机性能、产业可行性等因素。

此外,还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确保科技成果具备真正的产业价值。市场应用层面的科研评价标准则应更加注重成果的实际转化率,同时考虑社会效益,如就业带动、生态环保等方面的贡献,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科技评价体系。

科技创新具有高风险、长周期的特征,短期内难以见到立竿见影的成效。尹双凤强调,科技评价体系改革,还需同步调整科研资助机制,以“长周期+容错”的方式,保障原创性研究和颠覆性技术突破。

他建议,在基础研究领域,实施“里程碑式”动态评价,取消年度考核,改为每3至5年一次的阶段性评估,确保科研人员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研究。此外,应建立“非共识评估”机制,邀请跨学科专家参与评审,对具有颠覆潜力的研究项目进行前瞻性评估,而非单纯依据已有成果来判断项目价值。

“科研需要时间积累,更需要包容失败。”尹双凤表示,真正的创新往往伴随着失败,科研评价应建立合理的容错机制。例如,可以设立“失败智库”,要求科研人员在项目失败后提交详尽的技术路径、失败原因及经验总结,使后续研究者可以借鉴。此外,还可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对主动终止的项目团队提供1至2年的“风险缓冲期”资助,帮助其调整方向,避免优秀科研团队因短期失败而遭遇资源断供。

科技创新最终要走向市场,企业是科研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尹双凤认为,应强化企业在科技评价体系中的主体地位,赋予企业科研评价自主权,让市场需求成为科技创新的风向标。

“企业最清楚技术是否有市场价值。”他指出,科技评价不应局限于学术界,而应充分吸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多方意见。同时,还可运用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提升科研评价的透明度和公信力,确保评价标准的公平性。

科技评价体系不仅关系到科研人员的职业发展,也直接影响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尹双凤认为,科技评价标准化改革的核心目标,是构建一个符合科研规律、服务国家战略、激发创新活力的科技治理体系。

“改革科技评价体系,并非简单地减少论文考核,而是要建立更加科学、合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他表示,当前我国正处于科技创新的关键窗口期,推动科技评价标准化机制建设,将有助于形成更优质的科研环境,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动力,为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责编:唐李晗、罗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