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武陵:科技为针文化为线 经纬交织绣出融合新景

![]() |
武陵互联网文化创意特色产业园。单位供图 |
春潮涌动穿紫河,数智点睛启新章。常德市武陵区作为融合命题实践地之一,一年来,这片承载千年文脉的土地,以科技为针、文化为线,在“破”与“立”的交织中,织就出一幅传统与现代共舞、守正与创新并行的壮丽画卷——非遗技艺在XR光影中重生,数字文创产业园拔节生长,AI赋能的教育新模式破茧而出,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武陵模式”,正成为县域经济转型的标杆样本。
机制创新与政策支撑的双重驱动
武陵区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扛起使命,将文化和科技融合上升为区域发展战略核心。通过建立“党政双牵头”推进机制,组建十大攻坚小组,构建“六个一”矩阵,形成全链条协同网络。2024年编制的《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三年攻坚规划》,明确音视频、数字文博、动漫游戏三大主攻方向,并依托三大运营商、华南光电、“花花来了”等龙头企业,打造“数字新基建—装备制造—文创经济”产业链,推动全区数字产业产值占比达86%。
政策与资源支持是武陵破题的关键。武陵区建立“两图两库两队三池”招商机制,收集6000余条人才信息,探索设立文化科技产业投资基金,成立产业联盟;2024年研发经费投入增长超20%,并为企业协调融资11亿元;通过“送解优”专项行动解决企业问题370个,举办非遗消费月等活动拉动文旅消费,形成“政策—市场—技术”良性循环;2024年5月,武陵互联网文创产业园与长沙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签署战略协议,深化“产业互补、技术共享、人才互通”合作模式。一年内新增禾生顺科技等19家企业入驻,园区数字文创企业总数达103家,相关产业营收增长20.5%,入选“全国县域直播电商中心典型案例”。两园联动不仅加速产业链延伸,更成为湖南跨区域协同发展的标杆。
激活传统与创新表达的深度融合
武陵区以数字技术为媒介,推动非遗技艺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如2025年湖南卫视春晚节目《河街闹春》中,XR技术重构麻质画星河、电子音轨演绎常德丝弦,让40项非遗“破茧重生”。系统性非遗保护工程同步推进:建立非遗数据库,整理视频、录音等资料超5000件;通过AR/VR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建成数字文博馆。
科技手段更深度介入文化遗产保护。通过AR/VR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建成数字文博馆;利用人工智能修复文物,让千年文物“开口说话”。丹洲乡“艺丹沅”项目通过改造105处空心房为文艺小院,构建“宅屋+新村民+合作社”共享机制,成为非遗与乡村振兴融合的全国典范。
一直以来,武陵区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将其视为增强文化自信的关键举措,深度挖掘、创新传播非遗传承项目,在非遗记录和推广传播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和创新,打造了一支熟悉非遗、表演非遗、会讲故事、能打硬仗的专业团队,同时,全面、真实、系统地记录了常德丝弦等非遗技艺和武陵区非遗传承保护情况,积累了大量视频、录音、曲谱,为传承、研究、宣传和利用留下宝贵资料。
新质生产力与教育协同的双向奔赴
武陵区以“科技+文化”重塑产业生态,培育新质生产力。湖南花花来了公司依托AI技术构建花卉全产业链,2025年“三八”节单日销售额突破1500万元,预计年营收达12.5亿元;草花互动研发国风游戏《代号帝国》,并联合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产教融合班级,年培养人才超300人。目前,武陵互联网文创产业园集聚103家数字企业,数字产业产值占比86%。
2025年首届“湘聚武陵”校长说活动汇聚200余名专家,探讨AI时代育人模式变革。深化与北京邮电大学、马栏山产业园合作,建立“高校—企业—园区”人才通道,累计招聘专业人才1400余人。中国电子商会等头部企业近期赴武陵考察,推动AI技术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
从非遗剧场到夜经济元宇宙,从数字文博馆到AI育人大课堂,武陵区以科技为针、文化为线,在城市肌理中织就创新图景,在文化与科技的碰撞中,武陵正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璀璨篇章。(王茂松、郭海龙)
![]() |
武陵文化馆演员在第二届中国-东盟非物质文化遗产周上演绎常德丝弦。单位供图 |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