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新闻教育变革:湖南师大新闻系探索学科转型新路径

“如何化解技术迭代与传统教学的矛盾?如何平衡教育里工具理性和人文价值?如何在信息爆炸时代培育专业生产及把关能力?”3月28日上午,在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系召开的“人工智能时代新闻学科发展暨专业建设研讨会”上,湖南师大新闻系主任、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负责人、芙蓉学者吴果中教授,于会议开场便直切主题,抛出这三个新闻学专业教育发展中亟待攻克的关键问题。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是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教育部全面推进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行动的背景下,该专业全体老师围绕《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通过此次研讨会深入探讨新闻学科在智能技术浪潮中的创新方向。
会议聚焦人工智能对新闻生产的颠覆性影响,提出构建跨学科融合的课程框架,该专业教师团队一致认为要以“智能技术应用”为核心,将计算机科学、数据分析等模块嵌入传统课程,同时强化新闻伦理的底线思维。
该系老师对跨学科融合课程体系的构建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想法,如学习欧洲高校的“新闻创新实验室”模式,推动跨学科项目制课程开发;借鉴国内外其他新闻院系人才培养的“人机协作报道”课程模式、“算法与人文互嵌”模式;实行“技术伦理辩论+智能采编实战”双轨教学法;与计算机学院联合开发“新闻算法工作坊”培养学生技术实操能力;建立“AI假新闻核查实验室”训练学生在深度伪造技术泛滥时代的真相挖掘能力等。
“人工智能时代的新闻教育需以‘实用主义导向’突破传统框架,课程设置应围绕四大核心模块——智能新闻生产(调查报道与数据分析)、人机协同内容创作(AI评论写作与视觉传播)、技术伦理治理(算法审查与传播法规)、创新实践平台(AI工作坊与赛事体系)。这一架构既延续了‘全媒体新闻学实验班’的成功经验,又实现了从‘融合’到‘智能’的迭代和升级。”学科带头人肖燕雄教授系统阐述了对新闻学未来实践教学的思考。
为了回应当前智能平台对新闻业务实践人才需求的问题,老师们提出了各种构想。打造“产教研创”四位一体平台,建设“马栏山文创园-AI新闻联合实验室”,以学院牵头深层链接国内头部媒体技术团队,将短视频智能生成、数据新闻可视化等前沿技术引入课堂或者让学生接触到“第一智能现场”;以“个人IP孵化计划”实现人才培养的差异化角度,通过AI工具辅助学生打造风格化的内容产品等。
专业实践与生活实践紧密相连,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新闻学教育如何让学生兼具科技洞见与人文情怀也成了老师们关注的话题,老师们表示,既要防止被工具理性裹挟,守住人文价值底线,更要以技术为杠杆,在智能新闻核查、人机协同叙事、新闻法规边界守护等方向实现突破性创新。“在AI数字人普及的背景下,新闻学专业教育的课堂既要能驾驭智能传播技术的浪潮,又要强化课堂的情感联结功能,点亮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诗意,教师和课堂要成为学生对抗技术异化的人文力量。”
与会的湖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蔡颂教授建议启动人才培养方案动态调整机制,“以服务全校数字化建设为切入点,开设以新闻学专业为引领的《智能传播通识课》,将AI工作坊惠及全校”,推动“动态化+模块化”新闻人才培养模式。
老师们针对“动态化+模块化”的新闻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进一步的想法,如建立“微课程体系”,将ChatGPT提示词工程、AIGC工具应用等技能拆解为可叠加的学习模块;将新闻学专业的学生赛事体系进一步升级,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实践平台中去;增设《计算传播学》等理论课程,以“计算机思维”重构传播逻辑,用算法模型解析传播现象;增设数字时代新闻思辨课程、算法社会与传播治理等理论课程,平衡技术工具与人文素养的关系等。
此次研讨会最终形成了2025年湖南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智能转型的基本构想和改革方向,确立了“智能传播分析师”“数据叙事工程师”“算法伦理审查员”等为代表的新兴新闻学人才培养路径,动态化督促并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锻造数智时代新闻人的核心能力。
“这场变革并非对传统新闻教育的全盘推翻,而是湖南师范大学新闻教育工作者针对新闻学人才培养模式所展开的探索与优化。我们要培养的是既能驾驭智能工具,又坚守人文精神的算法时代守门人,期待随着‘AI工作坊’‘智能新闻学课堂模块’等项目的陆续落地,湖南师大新闻学专业教育能为全国新闻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可复制的‘岳麓经验’。”系主任吴果中教授如是说。(曾哲扬)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