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维度看株洲如何建设“会呼吸的城”

一座“会呼吸”的制造名城,你见过吗?其实,你就身在其中。
鹅卵石铺成的过滤带、仿大理石的透水铺装、下沉式的绿地花园……在株洲的不少干道、公园、小区,这些海绵城市设施,正在悄然改变你我的生活。
3月21日,株洲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一审通过了《株洲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草案)》。
立法的背后,既暗含海绵城市建设取得的巨大成效,也折射不少亟待破解的难题。
今年是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的验收之年。回顾来时路,人们不禁要问——株洲为何要建设海绵城市?近三年做了哪些探索?未来又该如何走好海绵之路?知株侠一并为读者答疑解惑。
一件更重里子、更利长远的好事
海绵城市有什么好处?通俗来讲,海绵城市,就是把城市当作生命有机体,像海绵一样“会呼吸”。平常的时候,它能像海绵吸水一样,把雨水收集起来,储存到城市的各个“小池塘”或者地下的蓄水层里。等到天气干旱或者城市需要用水的时候,它又能像拧海绵一样,把储存的水慢慢释放出来,供城市使用。
株洲为什么要建海绵城市。
株洲是全国唯一以三点水“洲”字命名的城市,因水得名,以水为脉,中心城区水系发达。近年来,随着株洲城市发展不断加快,城市水环境中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迫切需要采取系统化、全域化的手段破解难题。
首先是现实所需。
不少市民都记得2019年“7·6”特大暴雨洪灾,彼时湘江干流株洲站洪峰水位达到 44.46米,洪水流量超过了百年一遇,对城市排涝造成很大的阻碍。
背后的原因就是因洪致涝——湘江流域基本上同属于一个降雨分区,城市内河洪水与湘江过境洪水遭遇概率很高,在湘江洪水期间,城市内部水系水位抬高,容易形成洪涝交织的困局。
其次是民生所盼。
株洲不少老旧小区建设年代久远,道路破损严重,停车位数量不足,公共区域基本无海绵设施,环境品质不高。而海绵城市建设则强调生态优先、系统治理,将绿色基础设施与城市更新有机结合,让城市更有韧性更宜居。
例如,在金山建宁港示范片区的改造中,通过建设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生态湿地等海绵设施,不仅解决了内涝问题,还提升了区域生态环境品质,带动了周边土地增值和产业升级。
海绵城市建设好处多多,株洲自然不遗余力争取政策支持。2022年5月20日,市委书记曹慧泉,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恢清亲自参与视频答辩。最终,株洲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
按照相关文件要求,成功申报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的,中央财政按区域对示范城市给予定额补助。其中,对于地级及以上城市,中部地区每个城市补助总额10亿元。
知株侠了解到,这是株洲建市以来单个项目获得中央补助最多的项目。可以说,对于海绵城市建设这件更重里子、更利长远的好事,全市上下铆足了“一定干好”的劲。
把城市轻轻“放”到自然
株洲坚持打造“会呼吸”的城市总目标,以内涝治理为核心,谋划了“一协同三示范”的实施路径,即老工业城市海绵化与城市更新协同推进、都市圈生态共治示范、洪涝污系统化治理示范、全要素精细化管控示范。
把城市轻轻“放”到自然之中,经过3年示范城市建设,株洲答卷怎样?
累计实施135个示范项目,海绵城市达标面积比例达到46.8%,城市防洪与排水防涝韧性显著提升,易涝积水点实现动态消除,城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污水收集效能稳步提升,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100%……全面完成示范城市建设目标要求。
更直观点,株洲海绵城市建设成效,经受了一次次极端天气的考验。
3月20日,市人大2025年第二期“人大大讲堂”集中学习海绵城市建设有关知识时,两组照片让大家很是震撼。
第一组是 2016 年 6 月,株洲市发生 214 毫米的特大暴雨,全城共有多处交通阻断,先后数百辆小车受淹熄火,其中,石峰区建设北路的杉木塘涵洞积水达三米多深。
第二组是 2024 年7月,株洲受“格美”台风过境影响出现特大暴雨,中心城区 24 小时最大降雨量 340 毫米,降雨峰值时部分路段出现了短暂的积水现象,但在完善排水体系和应急管理保障下,积水区段退水迅速,全市1小时后交通基本恢复正常,未产生重大事故损失与人员伤亡。
株洲海绵城市建设成效,洋溢在居民的笑脸上。
在海绵城市推进过程中,株洲始终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发展理念,以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入点,结合老旧小区内的违建拆除和公共绿地整治,配套建设海绵化的公共活动空间,实施海绵型建筑与小区项目70余个。
以荷塘区公交小区为例,将海绵设施建设与违建拆除、屋面维修改造、雨污分流改造、道路及休闲广场提质改造等相结合,利用小区现有高差条件,系统提升小区内的整体环境和景观效果。项目虽小,但居民非常满意,效果很好。住建部相关领导调研株洲海绵城市建设时,充分肯定株洲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是“设施朴素、成效显著”的民生工程。
“小海绵”还挤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大产业”。
万丰湖湿地公园建设中,落实海绵城市理念,布局海绵设施,通过“源头+末端、集中+分散”的模式,提升蓄水、渗水和净水能力,使得流域生态韧性大大提升。
万丰湖曾经的一块荒地经海绵化互动改造变海绵公园。通讯员供图
详细了解万丰湖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后,知株侠对“培育一流海绵产业”有了更具象化的了解。项目结合株洲市的工业本底条件,采用了大量的本地特色化产品和材料,如雨水资源化设备、PC透水砖、透水混凝土、波纹管、线性沟及盖板等。
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推进以来,株洲全链条孵化本土企业、助推产学研用深度合作、鼓励新技术与新材料等应用推广,相关做法入选住建部办公厅印发的《海绵城市建设可复制政策机制清单》。
以南方阀门为例,先后开发了雨水回收利用装置、液动下开式堰门、绿色雨水收集口、初期雨水分流装置等海绵城市建设相关产品。
株洲德鑫公司,原是一家绿色建材企业,主要生产多排孔对齐式陶粒混凝土保温砌块。2024 年,德鑫公司通过产学研合作平台,与湖南工业大学联合研发了蓄水型缝隙式透水砖,被采用于海绵道路的示范工程。
法治化护航“海绵城市建设”
知株侠认为,海绵城市不仅仅体现在一个个独立的建设项目,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把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
对照更高标准,株洲的海绵城市建设之路同样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立法调研中,有人大代表反映,海绵城市建设在城市开发建设中尚未做到全生命周期管理。比如,海绵城市相关设施运行维护没有标准和规定;危害破坏海绵城市建设设施的行为,没有形成约束和责任机制。
部分水系被填埋、侵占、阻断等问题仍然存在。在天元区,有居民反映部分区域因上游水系在地块建设开发过程中未按规划形成明渠,现状水系被侵占后,高排区的雨水没有出路,只能汇入低排区,导致产生积水问题。
这一点在《株洲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草案)》审议意见中得到体现——株洲海绵城市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仍存在的规划建设标准不高、设施建设质量把控不严、设施运行维护不到位等问题。
株洲下一步计划重点围绕“一江八港”,以流域为单元打包综合治理,持续推进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保障长株潭都市圈饮用水水源安全和长江中游水环境安全,持续提升城市的生态、宜居、韧性水平。同时,以“雨污一体”“厂网一体”为导向持续完善排水体系。
“更重要的是,以法治化推动株洲海绵城市建设常态化。”知株侠了解到,株洲将以海绵城市建设管理立法,助推系统解决一批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
比如,海绵城市建设和管理涉及政府及多个行政部门,株洲将通过立法,将政府及各部门职责法定化,把各部门协同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责任进行清晰界定。
各类专项规划衔接融合的问题也是立法关注的重点。未来,各部门在组织编制交通综合、绿地、水系、防洪排涝、停车场等专项规划时,需要与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充分衔接。
当然,海绵城市建设并非一蹴而就,更需要久久为功。知株侠相信,只要每个部门、企业积极参与海绵城市建设,每个人都积极保护海绵设施,城市将不再是钢筋水泥下冷冰冰的建筑,而是真正回归自然后“会呼吸”的幸福之城。(记者/邓伟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