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湖南频道>> 本网专稿

民营经济看湖南|株洲:“智”造名城,向新而行

人民网记者 刘宾
2025年04月07日16:59 | 来源:人民网-湖南频道
小字号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湖南省发改委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处,在全国率先成立全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领导小组,聚焦企业创新发展需求,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推出了一系列惠企政策和服务举措,着力营造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良好环境。

为展现湖南民营经济发展的强大韧性、蓬勃活力和独特魅力,人民网湖南频道推出2025年“民营经济看湖南”系列报道,以央媒视角,全方位展示湖南在全方位发展过程中如何激发民营经济活力、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AGV智能小车穿梭往返,搅拌机、涂布机等设备加速运转……在株洲高新区,湖南立方新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电池生产车间开足马力生产忙。

“我们从物料运输到质量检测都采用高度自动化作业,并通过智能化系统收集产品关键数据,对每台设备、模具的寿命进行监控预警。因此,每个电芯、每道工序都能进行追溯。”车间生产经理赵坤鹏介绍道。

湖南立方新能源公司电池生产车间。人民网记者 刘宾摄

湖南立方新能源公司电池生产车间。人民网记者 刘宾摄

这家国家“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是国内首批实现钠离子产业化运营企业之一。2019年,该公司便成立了钠离子研究技术中心,2022年发布了第一代层状氧化物钠离子电池,目前已申请钠离子电池相关专利78项。

“与传统锂电池相比,钠离子电池具有成本低、安全性高、耐低温等特点。去年,钠离子电池营收超过1000万元,今年根据已签订的框架协议,预计营收有望超过1亿元,实现大幅增长。”公司财务负责人李刚告诉记者,之所以能抢先一步在钠电领域早布局、早研发,得益于“动力之都”株洲在新能源、新材料领域完善的产业体系。

目前,株洲高新区形成了“两硬(轨道交通和中小航空发动机)”“两主(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装备)”“两特(新材料和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体系。同类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产生规模经济效应,有助于实现资源共享、效率提升,厚植创新沃土,畅通科研成果转化路径,推动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发。

近年来,株洲建立了“企业培育后备库”,健全“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上市公司”的培育梯队。2024年,全市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66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22个。

联诚集团内燃机车新能源改造车间。人民网记者 刘宾摄

联诚集团内燃机车新能源改造车间。人民网记者 刘宾摄

走进株洲联诚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诚集团”)新能源改造总成组装车间,两辆长约20米的传统内燃机的“心脏”已完成新能源改造,工人正紧张进行设备调试。

“目前我国钢铁、港口、电力、矿山等行业自备内燃机车存量较大,普遍存在运行年限长、油耗高、性能下降等问题。”车间现场负责人李昌奇说,通过应用“油改电”和引入“智能能耗系统”等创新技术,只需两度电就能完成原先一升燃油的工作量,能耗成本降低了80%,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50%以上,更加绿色环保、低碳高效,每年最高能节约成本100多万元。

联诚集团是一家股份制民营企业,具有40多年轨道交通装备部件研制经验。董事长肖勇民说,作为一家做零部件起家的企业,要做整车改造,就好比“配菜师傅”变“大厨”,这背后不仅意味着思考方式要有从点及面再到全车系统的转变,更离不开创新引领、技术支撑。

2022年,联诚集团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研究内燃机车的新能源改造技术路线和技术方案,探索高能量密度锂电池的应用研究,成功将研究成果应用到DFH5型和JN7型内燃机车上。

联诚集团自主研发的300吨以上矿卡车用制动电阻。人民网记者 刘宾摄

联诚集团自主研发的300吨以上矿卡车用制动电阻。人民网记者 刘宾摄

此外,其自主研发的330吨矿卡车用制动电阻打破了国外垄断,填补国内空白;机车油压减振器攻克漏油的世界性难题,寿命超进口减振器3倍以上;“电力机车专用风机”获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该集团旗下4家子公司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去年公司实现营收42.65亿元,其中海外产品交付额、回款额及新增订单额,各增加了2亿元。今年一开年,又新增海外订单6100多万元。”肖勇民称,作为一家轨道交通链上企业,联诚集团从最初的“小作坊”到如今勇闯海外市场,成功实现“裂变、升级”,核心是始终坚持技术创新。

目前,联诚集团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实验室认可中心实验室等34个创新平台,累计已承担国家级、省级重点科研项目78项,主持或参与起草国家/行业标准28项,拥有各类专利1042项,其中发明专利207项。

市发改委副主任周成德介绍,为增强主机企业技术转化扶持力度,近年来,株洲以中车株所、中车株机等国企为核心,全面开展强链、延链、补链行动,先后吸纳联诚集团、九方装备等400余家民企深度参与,打造了全球首个突破1600亿规模的轨道交通产业集群。

为助力民营企业提质升级、转型发展,株洲支持民营企业参与“3+3+2”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围绕优势产业链来布局,不断提高链上企业本地配套率,为民营经济提质提速开辟更优赛道。

同时,在“科技型企业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引才用才”“科技专项资金管理”等方面,株洲出台了一系列专项政策,鼓励引导国企利用自己丰富的技术储备,以“国企带民企,大手牵小手”为路径,为民企提供技术支持。

据介绍,去年株洲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2670.8亿元,同比增长5.3%,占GDP比重为68.4%;全市民营经营主体总量达到50.6万户,占市场经济主体96.63%;新增省级以上民营企业创新平台52家,其中民营企业27家,在省市十大技术攻关项目中,民营企业有6个。

从制造迈向“智造”。目前,株洲有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99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4家,其中民营企业60家,占比71.4%;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20家,其中民营企业7家,总量居中西部非省会城市第一。

周成德表示,接下来,株洲将继续实施中小企业数字赋能专项行动,支持民营企业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同时加快数字化转型改造,在民营企业中推出一批示范性场景、建设一批标志性项目、形成一批标杆性企业,不断向“新”而行。

(责编:黄卓、罗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