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湖南频道>> 本网专稿

民营经济看湖南|活力迸发的“邵阳密码”

人民网记者 吴茜薇
2025年04月29日15:02 | 来源:人民网-湖南频道
小字号

圣菲达车间内正工人们紧抓生产。人民网记者 吴茜薇摄
圣菲达车间内正工人们紧抓生产。人民网记者 吴茜薇摄

中国第一个小商品市场、湖南省第一家民营企业、湖南第一个民营经济开发区,全国第一个民营经济试点县……

邵阳,是湖南民营经济的发祥地之一,全省第一家民营企业诞生于此,民营经济基础扎实、活跃度高。众人熟知的打火机、小五金、箱包、假发等产品从这里走向世界,畅销全球。

百万邵商遍布全球、资产总规模达4万亿元,涵盖100多个行业和领域。当下,邵阳民营企业贡献了全市73%以上的GDP、75%以上的税收、80%以上的就业和90%以上的经营主体。活力迸发的背后,邵阳民营经济有何发展密码?

走进湖南幸福时代新能源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排排新能源电池完成检测,正从全自动生产线上源源不断地封装出来,产线满负荷运载。

“目前我们已建成2条锂电池全自动生产线,每天产能可达60万支电池。”湖南幸福时代新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肆云介绍,公司实现了小型固态电池的规模化投产,预计2025年产值将达5亿元。

湖南幸福时代新能源有限公司是邵阳市委、市政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实施“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湘商回归工程,于2021年9月从广东东莞引进的新能源锂电池生产企业。

“公司解决了400人左右的就业问题,同时带动了其他上下游企业回归、落户邵阳经开区。”邵阳经开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抢占新能源“风口”,邵阳正以创新促发展,不断建链、延链、补链。

新赛道火热,传统制造也向智造转型。

在邵阳经开区湖南圣菲达服饰有限公司的智能工厂里,12条智能吊挂流水线正以毫米级精度生产泳装,这些“邵阳制造”产品通过中欧班列33天直达法国迪卡侬货架。

“我们用9年时间实现年产值从3000万到1.71亿的跨越,纳税额年均增长25%,成为全球运动服饰供应链的隐形冠军。”圣菲达总经理樊祺是一名地道的“邵商二代”。2016年,从英国留学回来的樊祺回乡创办湖南圣菲达服饰,导入现代企业管理系统,改变服装行业传统落后的生产管理模式。

“我们在邵阳经开区实现了从‘0’到‘1’的蜕变,离不开园区‘应给尽给’的服务支持。”樊祺表示,园区不仅派专人一对一服务,相关政策也及时兑现,展现了园区招商引资的极大诚意。“未来我们将升级自动化和数字化系统,通过智慧升级,打造湖南省首家0碳标杆工厂。”

邵商回归给这片沃土注入源源活力,而本土企业也在深耕细分领域,用小商品撬动大市场。

走进湖南东亿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数条自动化生产线同时运转,机器轰鸣。

“我们一只打火机利润不足1角钱,多年来却始终保持1元1只且利润不减。”东亿电气副总经理白家宝说,这主要得益于公司持续推进产业升级,自动化升级改造让东亿电气人工减少80%,产能极大提升。

东亿电气从2016年起,每年投入2000万元用于科研。经过4年努力实现了全环节自动化,人力成本从每只打火机0.1元降到0.015元。

“现在我们每天可生产120万只打火机,全球每5只打火机里就有一个是东亿出品。”白家宝自豪地说。

为助力打火机等产业转型升级,邵东市政府2017年投资2亿元成立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目前,研究院已开发30多台(套)新设备和产品,形成50多项科技创新成果,邵东60%以上的打火机生产企业已经完成自动化改造。

“我们深入实施‘智赋万企’行动,完善园区工业互联网平台,联合中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所协同推进‘生产线自动化改造’‘模具共享工厂’等项目。”邵东市委书记李国军介绍,已打造打火机、箱包、小五金等行业智能工位590个,企业上云1233家,上平台129家,园区236家企业实现“机器换人”,减少用工20%以上,产效提高40%以上。

优服提效,企业发展轻装前行。

设立“企业家接待日”,开启政企之间“双向奔赴”;组建工作专班,为项目落地提供“专人服务”;举办“政企银对接会”,面对面听诉求、解难题……近年来,邵阳市进一步为企业纾困解难,打造一方营商沃土。

“民营经济有活力,城市才有朝气,发展才有底气。”邵阳市委书记严华表示,将坚定不移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大力推动邵商回乡、校友回邵,不断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新动能新活力,为全省发展大局多作贡献。

东亿出品的各式各样打火机。人民网记者 吴茜薇摄
东亿出品的各式各样打火机。人民网记者 吴茜薇摄
(责编:向宇、罗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