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首个规模化平原混塔风电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

![]() |
湖南首个规模化平原混塔风电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人民网记者 林洛頫摄 |
人民网常德5月1日电 (记者林洛頫)“常德鼎城风电项目最后一台机组并网发电。”4月30日,湖南省首个规模化平原混塔风电项目——常德鼎城风电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标志着湖南平原地区风能开发取得重大突破,也为湖南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注入绿色动能。
据了解,常德鼎城风电项目由国家电投集团五凌电力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共安装40台单机容量为5兆瓦的风力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达200兆瓦,设计年发电量为4.18亿千瓦时,相当于为14万户家庭提供全年的清洁电力。
“项目采用混合塔筒结构,机舱高度160米,设计年利用小时数达2088.5小时,每年可节约标煤12.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4.6万吨、二氧化硫42.2吨,对于推动湖南绿色低碳转型、优化区域能源结构具有积极意义。”五凌电力湘西北区域维检中心副主任兼项目经理王启明说道。
由于常德鼎城风电项目地处洞庭湖区边缘的十美堂、蒿子港和中河口三镇交界,海拔约34米。整个风电场南北长约30公里,东西宽约15公里,平原开阔、水网密布,是典型的低海拔冲积平原,相比山地建设风电机组更具挑战性。
这使得常德鼎城风电在施工条件、工程技术、设备运输等方面进行了多个首次尝试。为克服地下粉砂层易塌方、基坑难成型等一系列地质难题,项目团队联合设计、施工、监理等多方力量,创造性地采用“外围井点降水+木桩支护+黄土换填+支模护壁”的综合治理方案,成功破解基坑开挖难题。
面对风机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易开裂这一常见质量通病,项目团队与实验室密切配合,反复试验优化混凝土配合比、控制水化热、选择合理施工时间及强化养护工艺等措施,有效控制了基础混凝土裂缝风险,全流程细化控制,确保了工程质量安全。
常德鼎城风电是湖南首个采用混合塔筒结构的规模化平原风电项目,技术新、工艺复杂、经验少,团队以“零起步”的姿态迎难而上。项目在塔架设计中采用免灌浆干式连接分片预制装配混塔技术,单片最大重16吨,混凝土塔筒部位高达131.7米,具有运输便捷、拼装高效等优势。
为保障混塔装配质量,项目部组建混塔吊装QC小组,创新实行管片建档立卡,编制了混塔吊装现场指导手册,实行一机一策、一机一小组、一环一验收、一日一巡查管理模式,同时引进了专业咨询公司对混塔高空对接的质量进行实时监督。
五凌电力新能源分公司副总经理何峰表示:“我们在混塔吊装过程中,单台混塔吊装时间控制在7天左右,每个环节质量可控、可追溯,报废率、拼装误差等关键指标远优于行业标准,刷新了湖南新能源建设新记录,为湖南风电项目积累了宝贵经验。”
平原风电项目的挑战不仅来自技术层面,更来自地上的协调工作。常德鼎城风电项目覆盖5个乡镇,机位分布分散,交通组织难度大。为保障大件设备运输顺利进行,项目团队累计修建及加固道路80公里,布设铁塔362基,运输叶片、机舱等核心部件达300件。
项目党员突击队主动下沉一线,与当地村民保持密切沟通,主动上门与村民沟通解释,建立良性互动机制。通过积极协调土地使用、施工扰民等问题,以实际行动践行责任担当,为项目顺利推进保驾护航。
风机吊装作业作为整个项目的关键环节,对施工组织、安全保障提出了极高要求。对此,常德鼎城风电项目采用“5+7”协同作业模式,共投入各类起重设备36台;项目部建立主吊安全小组负责制,每台风机均设专项监管小组,由业主、总包、监理和分包单位人员组成,吊装全过程实施“旁站+巡查”双重监督机制,严控安全风险,确保高空吊装安全高效。
如今,40台风机矗立在洞庭湖畔,风轮迎风旋转,源源不断地将清洁能源输送入电网。风电场设计全年发电量超过4亿千瓦时,推动了常德电网多元化结构的持续优化;也给当地文旅产业增添了一个新的“打卡点”。
五凌电力新能源分公司总经理李贤明介绍:“常德鼎城风电的并网发电可看成是风刮来的‘效益’,不仅为湖南风电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径,将给未来新项目提供示范效应及实际案例,也为全国类似地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混塔+平原’风电建设样本。”
![]() |
风力发电机屹立在田野中。人民网记者 林洛頫摄 |
![]() |
风力发电机屹立在田野中。受访单位供图 |
![]() |
风力发电机屹立在田野中。受访单位供图 |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