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常德:“减盐减油”烹出健康新滋味

清晨6点,常德市武陵区长庚街道的江阿姨拧开控油壶,金黄菜籽油均匀淋入铁锅,低钠盐与紫苏、山胡椒在调料盒里静静等候。这套被居民称为“健康三件套”的厨房标配,连同墙上《常德风味健康食谱》——这本由常德市卫健委联合编印的“新食经”,正让千万家庭的灶台飘出低盐少油的鲜香。
从传统钵子菜的重油重盐到现代健康餐的风味传承,常德市以“减盐减油”为支点,撬动一场贯穿政策、产业、生活的健康饮食革命,走出了一条兼具“常德味道”与“健康温度”的特色路径。
强引擎驱动 多维度赋能
当“中国钵子菜之乡”遇上健康中国战略,常德选择从文化根脉处破题。常德市卫健委推动“减盐减油”纳入市委改革攻坚任务,写入政府责任清单,每月调度压实部门责任;联合市委宣传部推出专项宣传方案,让115部科普短视频、1.25万张海报覆盖公交站台、商超橱窗,130场“进机关、进社区”活动将健康知识送到百姓身边。
更巧妙的是借本土文化赋能。常德市卫健委推出的系列视频“传统常德菜 健康新食尚”,将传统常德菜改良成少盐少油的清新美食;桃花源文旅节上的“健康饮食长廊”里,游客体验古法榨油时读懂控油智慧;武陵区疾控中心将减盐知识编成常德丝弦《沅澧大地唱健康》,在大小河街茶馆随茶香流淌;桃源县的音乐短剧《宝贝知道吗 减盐更健康》登上北京舞台,让“减盐更健康”的理念从沅澧大地传向全国。
多形式创新 全民齐参与
在“老常德柴火灶”餐馆,研发的“茶油养生鱼头钵”成了镇店之宝——莓茶汤底替代传统重油,木姜子与紫苏激发天然鲜味,含盐量降10%却让月销量飙升20%。这背后是常德市卫健委联合餐饮协会、高校制定的《常德钵子菜减盐减油技术规范》,在“减盐量、减油量、减添加”与“保风味、保文化、保营养”间找到平衡,全面推进了高校、医院、行政单位的“健康食堂”试点建设。
常德积极开展“健康菜谱进万家”和全民参与活动。线上,健康菜谱通过官网、社交媒体平台、短视频等渠道走进千家万户,石门县相关做法获央视《焦点访谈》关注;线下,1200余场“健康灶台擂台赛”“屋场会大讨论”在村社展开,30万人次在厨艺切磋中改良传统食谱,“低盐不减味”成为新共识。
科学精准干预 开启健康新程
“2025护理班王同学,今日午餐盐摄入量2.3克,建议搭配冬瓜海带汤平衡钠钾。”走进常德职业技术学院食堂,智能餐台正为学生生成营养报告。通过智能分析系统与小份菜模式,这里的盐油摄入量较三年前下降20%,剩饭率降至5%以下。
常德市卫健委构建的全场景干预网络,让健康管理渗透生活肌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高血压患者定制低盐食谱,建立健康档案动态跟踪;中小学将减盐知识融入课堂,“小手拉大手”带动家庭饮食习惯改变;大小河街的厨师们参加控油培训后,清蒸、水煮菜品占比提升30%;8所高校、15所高中的“营养健康食堂”里,“减盐减油专窗”与BMI监测角成为标配,引导市民从“吃饱”向“吃好”转变。
在石门县壶瓶山镇,土家阿婆用山胡椒代替味精烹制岩耳炖鸡;在汉寿县蔬菜基地,菜农为“减盐套餐”专供低钠型芽苗菜;在常德经济技术开发区,“95后”工程师李伟带着智能饭盒上班,饭盒盖上的LED屏实时显示营养数据……正如常德市卫健委负责人所言,“减盐减油”不仅是健康指标的变化,更是把“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转化为“柴米油盐里的幸福哲学”。
穿紫河畔,健康步道的电子屏闪烁着温馨提示:“每日减盐1克,全年减少3000例脑卒中”;茶馆里,改良版低盐擂茶清香袅袅,家长向孩子讲解“少盐更健康”的道理——这场始于厨房的变革,正将“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熬煮成常德人柴米油盐里的幸福哲学。当传统风味与现代健康在餐桌完美相遇,这座“桃花源里的城市”,正用一菜一饭的讲究,书写着新时代的民生健康答卷。(彭薇凝、李根)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