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炎陵县水西村:发展乡村旅游 助推乡村振兴

湖南炎陵县水口镇水西村,面积7.89平方公里,因地处洣水西岸得名,是客家文化集聚区。该村虽拥有秀丽自然风光与丰富物产资源,却面临基础设施薄弱、知名度不足等发展瓶颈。探索特色发展路径成为破题关键。
水西村自然风光。单位供图
该村坚持“乡村要振兴,组织要先行”理念,将支部建设、党员作用发挥、发展路径规划列为首要任务。通过召开支委会、党员大会等专题会议,最终确定“党建引领、完善基础设施、推进乡村旅游”三位一体发展思路,致力于打造城乡居民“微度假”的精品旅游村。组织党员干部、乡贤代表系统学习中央一号文件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等政策文件,凝聚发展共识。
成立“党员治理维护岗”,工作队、村支两委、党员带头示范,组织开展“一月一片一课一实践”活动22次、“清河净滩”行动86次,实现岸上污染不入水、水上垃圾不过夜,使“天空蓝、空气新、地面净、河水清”成为常态,持续擦亮了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2023年株洲市仅2家)、湖南省美丽乡村示范村、湖南省美丽河湖等金字招牌。
设施完善增“引力”
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完善。截至目前,水西村累计实施基础设施项目18个,完成投资491.5万元。该村以道路建设为抓手,全面打通乡村旅游发展脉络,夯实乡村振兴基础,已完成3.52公里村组道拓宽硬化工程,村民期盼已久的3.83公里村主干道“白改黑”提质改造项目正有序推进。
同步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升级,完成1.51公里水渠(水圳)修缮硬化工程,覆盖耕地620亩、山地4600亩,有效保障农作物稳产增收。抢抓政策机遇,实施中小河流洣水河水西村段改造工程,总投资60万元,在完成河堤加固工程基础上,创新打造3处亲水景观,新建拦河坝、鱼鳞坝及500米滨水游步道、68米观景栈道,形成特色鲜明的网红打卡点。
亲水景观鱼鳞坝。单位供图
公共服务配套持续完善,新建小游园、篮球场、停车场、公共厕所等公共服务设施,打造滨河夜景长廊,丰富旅游业态。通过系统完善基础设施,水西村实现村容村貌显著提升,村民生活便利度、幸福感持续增强,游客通达性、体验感明显改善。
人才赋能强动力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水西村注重吸引优秀人才“下乡进村”和就地取“才”,鼓励人才扎根水西、建设水西、推广水西。
2024年7月,成功引进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的株洲籍陈瑶及其家人,在村里成立厚朴工作室。陈瑶在工作室开展艺术创作的同时,义务带领留守儿童读书、绘画、种花草、做手工、拍视频。如今,陈瑶的艺术作品遍布幸福屋场、小游园边及村民房屋的白墙。她成了水西村“最美代言人”,厚朴工作室也成了游客必到的“打卡点”。
“80后”青年叶贞安返村创业,建造酒窖、发展农家乐、打造民宿,用“一艇二筏三头牛”开启了水西村休闲旅游的探索之旅。他自购无人机、摄像机,用镜头记录和宣传家乡的美景和变化,迄今已在抖音、视频号、小红书等新媒体上发布作品678个。
村委会原主任陈志平退任不褪色,热心村公益事业,制作根雕、石头工艺品,一笔一画、精雕细琢展示家乡的美、宣传家乡的好。炎陵籍龙志华、龙志坚姐弟俩在看到村内道路、水渠、路灯等各项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时,2024年5月果断租赁村民旧房,按照“外传统、内现代”的原则,投入16万元改造成民宿……筑得好巢引凤来,水西村发展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民俗“唱戏”添魅力
乡村旅游,凭美丽的自然风光吸引人,更靠独特的风俗和烟火气留住人。
炎陵客家人淳朴好客,崇文重教,饮食自成一系,以清淡滋补养生闻名,代表小吃有艾叶米果、馓子、高粱粑粑、豆饼等。水西村秉持“风俗即风景”的理念,注重把客家风俗融入乡村旅游,开展了“云端水上村歌会”“幸福乡村尝新节”“重阳节打糍粑”“新春百家宴”等乡村民俗文化活动,将竹筏与浆板、客家民谣与流行歌曲、客家服饰与当今穿着、特色小吃与现代湘菜融于一起,让游客在赏花海、游洣水、观民俗、摄美景、尝美食、购农副产品的同时,不仅能感受独具特色的乡韵、乡俗、乡味,还能感念“诗与远方”的情怀价值。
洣水潺潺,奔流不息。打造乡村旅游“好风景”,水西村的探索与实践仍在继续。接下来,水西村将以美丽风光为韵、生态农业为本、实践创新为径,着力打造“点上出彩、线上成景、面上和美”的“魅力水西”新格局。(陈华)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