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乡村振兴“中南故事”新乐章

盛夏时节,江华瑶族自治县大圩镇长山村满目葱茏。600亩生态茶园中,茶农们正忙着修剪枝叶,为来年丰产奠基;吊瓜藤蔓在原有猕猴桃基地的网架上舒展,孕育着丰收希望;山脚下,粤港澳大湾区直供蔬菜基地已完成水稻轮作,即将进入新一轮种植周期。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中南大学驻村第一书记王少清带领队员们以实干为笔、创新为墨,续写着乡村振兴的“中南篇章”。
产业振兴:从“单点突破”到“全链开花”
“这片茶园是前几任工作队种下的,现在正是丰产期。”王少清抚摸着茶树新枝介绍,今年鲜茶产量达万余斤,通过打造“瑶韵长山红”品牌、申报有机认证及参加国际茶博会,有机茶产品已成功打开市场。为延伸产业链,村里推动长山青农副产品加工厂发展壮大,并在长沙设立办事处,实现“产供销”一体化。
在吊瓜种植基地,种植户李杰正查看藤蔓长势:“工作队帮我协调土地、技术,现在一年到头都有活干。”2023年,王少清带领团队盘活闲置猕猴桃基地,利用原有网架和喷灌系统发展吊瓜种植,节省初期投入超30万元。目前,该村已形成“山上茶叶、山下蔬果”的立体产业格局,直供粤港澳的蔬菜基地年产值突破800万元,为村民提供150余个稳定岗位,人均月增收超1500元。2024年,产业项目累计发放务工费10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收益达58.6万元,连续6年为村民分红。
依托中南大学资源,工作队构建起“教育+医疗+基建”三位一体民生网络:协调13支社会实践团队198名学生开展支教,资助40余名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组织13批次110余人次医疗专家进村义诊,惠及村民800余人次;完成村内3.2公里主干道提质改造,新建600米灌溉水渠,解决120亩农田灌溉难题。
“现在看病不用出村,孩子读书也有保障。”村民祝金花感慨道。更令人瞩目的是,王少清探索“数智赋能”治理模式,引入网格化管理平台,实现村务公开、矛盾调解、政策宣传“一网通办”,基层治理效率提升40%。
荣誉背后:十年帮扶的“中南担当”
2024年,长山村获评“湖南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村”;2025年,王少清荣获“湖南省担当作为优秀驻村第一书记”。面对荣誉,他坦言:“这是中南大学十余年持续帮扶的成果。”自2012年定点帮扶江华以来,中南大学累计投入资金超1.2亿元,实施项目230余个,培育茶叶、蔬菜、吊瓜等特色产业,帮助2.1万名群众增收。
“驻村工作队始终把村集体利益放在首位。”村支书吴观晶点赞道。如今,王少清正带领团队梳理帮扶成果,编制《长山村乡村振兴五年规划》,重点打造“智慧农业示范园”“非遗工坊”等新项目。“无论未来身在何处,长山村永远是我最深的牵挂。”(殷娜 蓝玉春 黄春华)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