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岳阳县:数字化赋能非遗传承 古村文化焕发新生机

![]() |
实践团成员在油豆腐工坊调研。王佳艺摄 |
近日,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智承非遗·创游古今”实践团深入“民间故宫”——湖南省岳阳县张谷英村,以“非遗+微短剧+数字化”为核心,聚焦省级非遗油豆腐制作技艺与张谷英家训,开启为期7天的暑期社会实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探寻创新传承路径。
实践团抵达张谷英村首日,通过深度访谈,实践团明确以油豆腐制作技艺与张谷英家训为核心调研对象,通过实地绘制油豆腐工坊、家训祠堂的非遗地图,开发寓教于乐的非遗小学课程,利用专业优势创作非遗主题微短剧,运用现代视听语言,让张谷英的故事在云端“活”起来。
走进孝廉家风传承馆,实践团细细聆听张氏家族“耕读继世,孝友传家”的六百年家训内涵,感受历史的厚重。团队成员们通过拍摄4K影像、采集口述历史等方式集中创作以张谷英村油豆腐制作技艺非遗项目与孝廉文化为核心的系列微短剧,探索将传统非遗与现代数字媒介及青年传播习惯相结合的可行路径,形成可落地的实践成果,让静默的家训通过数字技术“活起来”。与此同时,团队深入景区开展跨代际调研,数据显示:老年群体侧重技艺原真性保护,中青年群体关注微短剧创新传播,年轻游客则更青睐短视频数字化手段。为团队确立“守正创新”的双轨发展思路提供依据。
“石磨磨浆的吱呀声与温度计的数字显示,正是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最佳注脚。”实践团成员在油豆腐工坊调研时感慨。团队聚焦省级非遗油豆腐制作技艺,记录传统柴火灶油炸工艺与电力驱动磨浆技术的融合过程,将12道工序转化为微短剧的视觉叙事素材。“我们要用蒙太奇手法让年轻人看懂非遗的时代生命力。”摄制组负责人介绍道。
实践团还与张谷英村达成“线上+线下”的立体合作模式。实践期间,实践团不仅完成一部微短剧创作、一堂非遗小学课程设计和一套非遗地图,更与当地建立起了有效合作机制,提供了创新形式的内容生产支持。团队将调研数据整理成报告发表,其中油豆腐技艺改良的技术演变过程与受众媒介习惯分析,为同类项目提供可复制范式。与此同时,以皮影戏为核心开发的“当皮影遇上ai”微课已纳入村小学非遗课程,实现从“云端传播”到“课堂落地”的闭环。“非遗传承需要像接力赛一样,既要坚守传统,更要吸引年轻人加入。”实践团队长负责人表示。
从家训祠堂的碑刻到短视频平台的点赞,从柴火灶的油烟到VR眼镜的光影,实践团的探索印证了非遗在数字时代的传承可能。当千年古训遇上微短剧,传统工艺拥抱数字化,张谷英村的文化基因正以年轻化表达续写文明新篇,为非遗“活态传承”提供了高校智力赋能地方文化保护的创新样本。(王佳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