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大湖之南

大湖之南丨高原之上,这几个数字藏着哪些不易

2025年07月07日17:14 |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小字号

大湖之南丨高原之上,这几个数字藏着哪些不易

——写在湖南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圆满完成援藏任务之际

人民日报客户端湖南频道 申智林

无论地理、经济,还是人文,西藏和湖南,都有着显著的不同。

崇山夹峙,江水奔涌的雅鲁藏布江谷地,与河网密布、沃野千里的洞庭湖平原,分别塑造了山南人的粗犷不羁与江南人的细腻柔情。

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拉开对口支援西藏的帷幕。1995年起,湖南长沙、株洲、常德、岳阳4地市,全面进驻西藏山南市贡嘎、扎囊、隆子、桑日4县,系统开展对口支援工作。

鱼米之乡同雪域高原,书写出“茶叶与盐巴,谁也离不开谁”的历史新篇。

30年来,湖南先后选派10批629名援藏干部人才和565名医生、教师等短期援藏专业技术人才到山南工作,累计投入援藏资金和物资设备27.01亿元,实施项目536个。

携手奋斗30年,湖南和山南,凝结出“湘藏一家亲”的深厚情缘。

今年夏天,赶在湖南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圆满完成使命前,记者跨越3000多公里,攀升3000多米海拔,在雅砻大地,雪峰脚下,听到了几个数字背后的动人故事。

山南市第三小学,孩子们在上体育课。申智林摄

老鹰抓小鸡,我只能抓两只

【场景】

天高云淡,山南市第三小学的校园里,旗杆上的五星红旗,飘扬在巍峨耸峙的大山怀抱里。

“利利老师,我们来玩老鹰抓小鸡。”操场上,刚刚整队完,正自由活动的学生喊学校的湖南援藏教师、体育学科教研组组长戴胜利。

在“老鹰”戴胜利身前,“小鸡们”欢快地奔跑,喊叫。谁知道,才抓到了2只“小鸡”,戴胜利就觉得天旋地转,呼吸困难。

“老师,老师,您怎么了?”一张张高原红脸蛋,满是疑问。

“老鹰抓小鸡,我只能抓两只。”这个来自湖南岳阳、体能颇好的体育老师喘着粗气,苦笑着告诉孩子们。

缺氧不缺精神 这个精神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

湖南师范大学的体育教育专业毕业,戴胜利在岳阳成为一名体育教师。短跑、体操、武术……各个小的门类,都是一把好手。“我怎么也没想到,在西藏陪孩子们玩老鹰抓小鸡,才抓两只,就‘高反’不行了。” 戴胜利感慨。

从洞庭湖平原到青藏高原,人人都要经历环境的大考验——缺氧,干燥等问题,给初上高原的湖南省援藏工作队员们,上了印象深刻的一课。

“缺氧不缺精神。”戴胜利说,既然来援藏,再苦再难,也要把工作做好。

每天上午的大课间,是孩子们集体活动的时间,为了丰富学习内容,体育学科教研组制定不同的学习内容。锅庄舞、国学武术操、跑操、啦啦操……每周五天,天天不重样。

山南市三小里,几乎每一个援藏老师一来,就承担最重的教学任务。语文老师刘立娟、数学老师赵立霞,也分别是各自学科的教研组长,不仅要教孩子,更要教老师。

一堂关于数形结合的公开课上,讲到一个知识点,赵立霞用围棋的黑白子做比较,将知识点讲解得明明白白。“我怎么没想到,还能这样讲。”课下,有本地教师拉住她的手,不住地感慨,“您能去底下的学校去讲讲示范课吗,那里的老师也很需要。”

作为山南市优质教育资源的富集地,从湖南到山南援藏的老师们,不仅要带好山南市三小,也需要对口支援各个区县。因为这一席话,去年6月,带的毕业班学生考试完,趁基层学校还没放假,赵丽霞跑在送教路上。

去往山南市偏远的洛扎县边巴乡,光是坐车就是大半天。盘旋的公路让赵立霞身体很不适应,但是边巴乡小学的次吉老师早早约好,赵立霞就义无反顾前往。

“学校总共不到20个老师,听说湖南的援藏老师去上示范课,全部到场。”赵立霞记忆很深。同课异构、同题共答,赵立霞和边巴乡小学的老师讲述同一堂课,再帮他们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各个方面分析优劣,让山南市基层的教师们获益匪浅。后来,在边巴乡小学讲完,受老师推荐,赵立霞又去到旁边的拉康镇授课,一连跑了整整一个星期。

初上高原,脚步虽缓了,身体也稍沉重,但援藏队员们个个信念不移:高海拔地区工作,一样要有高标准要求。

牵挂着影像科建设情况,株洲市中心医院放射影像科主治医师陈绮霞,顶着缺氧的不适,赶到科室。作为技术援藏的补充,今年初,她和两位同事,接受单位安排,定点支援扎囊县中心医院的科室建设。

扛住头几天的适应期,她和同事们忘我地投入工作,一个月不到,就成功组织了医院全新组建的影像科室的质控小结。“现在医院即将筹办体检中心,还有着大量的工作要做,来了都说要慢一点,但是总感觉一点时间都不剩。”陈绮霞说。

桑日县葡萄光热大棚。申智林摄

从不产一颗葡萄,到亩产八九百斤

【场景】

“丁专家,快跟我来看看。”桑日县万亩葡萄种植基地里,当地果农看到丁琛,赶紧招呼。

来到基地,俯身一看,一片片葡萄叶上,出现了大大小小的白色斑点,身为岳阳市云溪区农业农村局的农艺师,丁琛马上就弄清楚了病因——这是葡萄常见的病害白粉病,所幸感染面积还不大,喷施杀菌制剂,辅以合理的修枝、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很快就可以治好。

被派到桑日县开展工作以后,丁琛的工作重心在全县的乡村振兴、环境整治上。但是作为工作队里的农业专家,对于这片葡萄园,丁琛依然会时常来看一下——这源于多年来,工作队传承下来的习惯。

“种葡萄,在岳阳亩产可以达到三四千斤,这里只有800到900斤。”丁琛说,紧接着又补充道,“但桑日县以前不产一颗葡萄,我们一批接一批干下去,有信心越干越好。”

这个事情必须一茬接一茬 一代接一代干下去

山南市桑日县,西南季风一路攀援,通过几个山口,为5月的雅鲁藏布江谷地,带来些许水汽,滋润谷地两岸干旱的沙土。

海拔高、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就近还有雅鲁藏布江的灌溉水源,这是独特的水果种植环境。

河谷北岸,高山脚下,成片的葡萄露天种植区和光热大棚,沿着河滩密布,规模已近万亩。

“十多年前,桑日县连一颗葡萄都不产。”丁琛告诉记者,2013年前后,湖南援藏的农业专家看中河谷微气候,尝试种葡萄。从先期的15亩的小规模试验起步,历经多年的引种、选种、育种,十几年过去,终于确定6个适合高原种植的葡萄品种。

农业是周期长,见效慢的产业,却也是广泛惠及当地农村群众的关键产业。葡萄种植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离不开湖南援藏技术专家一批接一批地干。

这期间,技术专家帮助克服了重重困难——干旱,“水浇下去,半天就干了”,水肥管理的时间精度比在低海拔地区要更精细;低温,低海拔地区次年挂果的葡萄苗,这里要4年才能挂果,育苗移栽时要保温,3年以下的小苗还要“盖被子”;大风,成熟期的果子得精心呵护,否则一场大风就可能让一年的收获落空……

接续奋斗下,桑日县葡萄种植基地终于实现规模发展,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葡萄产区,同时也带动周边多个村镇的老百姓就近就业,年累计用工5.4万人次。

近三年,湖南援藏工作队投入资金2030万元,分两期推进桑日县葡萄小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与项目建设同步,依托高原葡萄的优良品质和独特风味,工作队又接续引进葡萄酒企业“帕竹酒庄”,累计投入105万元,帮扶企业进行产品研发等。目前企业已实现葡萄酒年销售30万瓶。同时,以郊区休闲和帕竹文旅为特色的产业项目也加速推进。

湖南援藏医生赵瑞波指导山南市藏医医院外科医生为患者会诊。申智林摄

一茬接一茬、一代接一代干下去,不仅体现在项目支边,产业兴藏的事迹里,也体现在技术援藏,民生支持的点滴中。

山南市藏医医院的外科病房,山南市乃东区市民旦增,扶着助行椅,又能走路了,再恢复一段时间,就将彻底摆脱困扰他十多年的髋关节变形问题。为他做髋关节置换的,是医院外科主治医师扎西顿珠。

工作7年,在骨科领域,扎西顿珠原来只能接手一些骨折方面的小手术。面对高原上多发的关节类问题,他只能一遍遍告诉患者,去拉萨,甚至去到更远的成都。

湖南医疗“组团式”援藏给了扎西顿珠增长才干的机会——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骨科副主任赵瑞波等援藏医生的带领下,山南市藏医医院系统开展关节镜等微创技术的培训和实践,先后实现山南市首台骨科关节镜手术、首例膝关节镜前交叉韧带重建术“零”的突破。

“援藏工作队长期地积累,一批又一批地到来,实现了细水长流地技术帮扶。”山南市藏医医院院长拉巴次仁说。

桑日县白堆乡卫生院院长罗布卓玛在新修建的业务楼坐诊。申智林摄

从全院256平方米,到业务楼单体占地756平方米

【场景】

“就在两三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黄土。”桑日县白堆乡卫生院院长罗布卓玛站在水泥台阶前,跟记者介绍。身旁的展板上,老照片记录着她刚被派驻卫生院工作时的场景——一处低矮平房,是集门诊、药房等众多功能为一体的唯一办公用房。她自己的住所,就是临近的一处活动板房。

短短一年多时间,旧址上,就建起一座全新的3层小楼。不仅有了综合门诊、输液室等基础功能室,甚至还有了藏医病房、B超室、心电图室等专业化配置。

“卫生院建筑面积,从全院256平方米,到业务楼单体占地756平方米,条件好了,这里的2000多名老百姓,都能得到服务。” 罗布卓玛说,“援藏工作队来了,才有了这一切。”

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因为肩背有些不舒服,下午时分,白堆乡白堆村村民旦增旺姆花7毛钱,在白堆乡卫生院里挂了一个号,做一次藏医理疗。得知卫生院检查设备上新,又请罗布卓玛院长用B超检查了肝脏、脾脏。

“以前,只能去县里、市里。” 旦增旺姆说,因为距离太远,很多村民一年到头进不了几次城,有点小的病痛也就习惯扛着。

“白堆乡人虽然不多,但是村庄很分散,海拔最高的村子,村部在5000米以上,有着切实的就医需求。”湖南援藏干部、山南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丁毅告诉记者,为此,援藏工作队整合资金,迅速弥补卫生院的软硬件短板。

着力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近年来,湖南援藏工作队更加聚焦群众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协力办好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托幼、住房等民生实事,一件一件抓落实。

桑日县扎嘎新村,53岁的格桑曲珍家门前,国旗迎风飘扬。去年10月,从大山里的半山腰上,把家搬到这里,她第一时间将拧包入住的新房装点一番,“以前出一趟山,40分钟。”碰上雨季,地质灾害频仍,出山的道路一直抢通一直断,在外地读大学的儿女,回家一趟都不容易。搬下山后,儿子古桑尼玛周末回一趟家,甚至能在村里的足球场里和伙伴们踢球。

在扎囊县中车山南清洁能源装备产业园工作近一年,达瓦次珠满心感谢。大学毕业待业的他,原本正为前路焦虑,是湖南省援藏工作队给扎囊县人社局打了电话,促成了这次就业。达瓦次珠工作的项目,是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看中西藏的风、光、水、储能等资源,落地山南的首个在地生产项目。在援藏工作队的牵线下,如今有30多名青年,借此实现了就近就地就业。

藏族姑娘次仁卓嘎在扎囊县中车山南清洁能源装备产业园从事质检工作。申智林摄

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实事,成为提升当地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重要源泉,也成为援藏工作队与当地群众心连心的桥梁纽带,更成为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有力见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成为一句越来越有分量、越来越获认同的话语。

行走山南,听闻很多藏族群众用“毛医生”统一称呼来自湖南的医疗专家。“这些淳朴的老百姓,想当然地认为,来自毛主席家乡的医生,理所应当也姓毛。” 湖南省援藏工作队一名干部告诉记者,“30年援藏不止步,一代代‘毛医生’续写情缘,我们这批人回去了,又有新的‘毛医生’到来。”

总策划:吴齐强

本期统筹:颜珂

文字作者:申智林

出品:人民日报客户端湖南频道

投稿邮箱:rmrbkhdhnpd@163.com

(责编:罗帅、彭应兵)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