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湖南频道 >> 文旅

洪江市职业中专学校:指尖非遗换新彩

2025年07月08日14:57 | 来源:人民网-湖南频道
小字号

剪纸社团教室,老师在教学生剪纸。受访单位供图
剪纸社团教室,老师在教学生剪纸。受访单位供图

在湖南西部,沅水和舞水交汇之处,坐落着一座历史悠久的黔阳古城。

这里的青石板路、古老城墙,都静静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而在这片充满文化底蕴的土地上,有一所充满活力的中职学校——洪江市职业中专学校。在这所学校里有一个特别的社团——剪纸非遗社团,这里,一群热爱传统文化的中职学生,在传承人的指导下,用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开启了一段段奇妙的非遗传承之旅。每一次剪纸活动,都是一次与传统文化的深度对话,每一幅作品,都承载着同学们满满的热情与对传统文化的敬意。

剪刀与红纸的相遇

2024年的秋天,洪江市职业中专学校的公告栏前围满了一群学生,一张“剪纸非遗社团招募”的海报吸引了他们的目光,海报上印着一幅繁复的《清明上河图》剪纸局部,线条细若发丝,人物栩栩如生。“这是剪纸?我还以为是画上去的!”高一新生易邵全瞪大了眼睛,仔细端详着,那细腻的线条、生动的图案,让他惊叹不已。

那天下午,易邵全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走进了剪纸社团教室。推开门,他看到一位老师正俯身在一张红纸上,手中的剪刀如游龙般穿梭,纸屑簌簌落下,片刻后,一只展翅的凤凰跃然纸上。指导老师林倩抬头笑道:“剪纸不是‘剪’,是‘活’,每一刀都是在和纸对话……”那一刻,易邵全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他毫不犹豫地报名加入了剪纸非遗社团,开启了自己的剪纸奇妙之旅。

剪刀声里的成长

加入社团后,同学们迎来了系统的学习。第一次社团活动,林老师给学生们介绍了一幅特殊的剪纸作品——由洪江市非遗传人邱宏麒先生创作的长14米的《通道转兵》,剪纸上红军战士的衣褶、草鞋的纹路纤毫毕现。“当年红军经过黔阳,留下的是精神;我们剪下的每一刀,留住的是一段历史。” 接着林老师向同学介绍了剪纸的工具和材料,一把锋利的剪刀、几张鲜艳的红纸,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无限的可能。讲解完工具和材料后,林老师开始示范最基本的剪纸技巧——折叠和裁剪。同学们目不转睛地看着老师的每一个动作,眼神中充满了渴望和好奇。轮到同学们动手时,问题却接踵而至,最初的热情很快被现实浇灭。剪纸需要极致的耐心:阴剪要留线,阳剪需断纹,稍有不慎,整张纸便前功尽弃。高二的社团团长易娟妃曾剪坏过一幅“双龙戏珠”,龙须断了一根,她气得把剪刀摔在桌上:“剪纸比解数学题还难!”学员危厚兴却拾起那张残破的龙,轻轻抚平:“你看,断了的龙须像不像流星?残缺也是美呀!”

午后的阳光斜照进教室,二十多个学生围坐在长桌旁,剪刀与红纸摩擦的沙沙声此起彼伏。

随着学习的深入,剪纸的难度也逐渐增加。同学们开始学习复杂的图案设计和剪刻技巧。为了完成一幅作品,常常需要花费数小时甚至数天的时间。为了备战市非遗文化节的展览,他们决定挑战高难度的《黔阳八景》。易娟妃同学负责“芙蓉楼雪景”,作品中景物和人物需要非常细腻的刻画,这对她的剪纸技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连续一周熬夜练习,手指被剪刀磨出水泡,但还是无法达到自己满意的效果。就在她想要放弃的时候,社团里的同学们纷纷伸出了援手。有的同学帮她分析图案的结构,有的同学帮忙研究“龙标山云雾”,尝试将宣纸染成青灰色,营造水墨效果。林倩老师则把家搬到了社团教室,每晚陪他们修改细节。“人物的衣角要再翘一点……这棵树剪得太密,像团乌云……”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完成了《黔阳八景》这幅作品。当这幅作品在市非遗文化节上展出时,一位参观展览的市民在留言簿上写道:“看到职中这些孩子们的剪纸作品,我深受感动。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看到了非遗的魅力和未来。”这些荣誉和认可,不仅是对同学们努力的肯定,更是对洪江市职业中专学校剪纸非遗社团工作的鼓励。那一刻,他们深刻体会到了团队的力量和传承剪纸艺术的意义,那像一束光会一直照亮他们前进的路。

从教室到街巷的非遗之光

2025年春节前,在洪江市某小学的礼堂里,他们遇见了另一位非遗手艺人。她正教孩子们剪“福”字,一个男孩举着歪歪扭扭的窗花大喊:“我的福字长胡子啦!”满堂哄笑中,老师鼓励道:“福气哪有标准模样?你的福字会跳舞呢!”这一幕让同学们恍然:剪纸不仅是技艺,更是人与人的温度。

社团开始走出校园,在林倩老师和曾海樟老师的带领下,他们走进黔阳古城的百年老宅,为留守老人剪全家福;参与市共青团的“雷锋青少年”活动;教孤儿院的孩子们剪生肖动物。最难忘的是2025年春节,他们在沅水河畔摆起剪纸摊,唐铭宇同学将现代漫画元素融入传统剪纸,剪出“宇航员玉兔”;张雨欣同学则发明了“立体剪纸书签”,花瓣能层层翻开。一位外地游客买下书签,惊叹道:“这简直是纸上的魔法,nice!” 一位老奶奶看到同学们的剪纸作品后,激动地说:“我小时候也会剪纸,后来生活忙了,就把这手艺放下了,没想到现在还能

看到这么多年轻人喜欢剪纸,真是太好了!”听到那么多肯定的评价,同学们更加坚定了传承剪纸艺术的决心。

未来展望:传承永不止步

如今,在洪江市职业中专学校,剪纸社团的教室总亮着灯。那些飞舞的纸屑,如同年轮般记录着传统与青春的碰撞。教室里挂满了学生的作品:从《黔阳古城马拉松》的动感线条,到融合苗绣纹样的《云肩剪纸》;从记录校园生活的《课间十分钟》,到致敬航天精神的《天宫剪影》;再到”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袁隆平》......在这里,同学们不仅学到了剪纸的技艺,更收获了友谊、成长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对于未来,社团的同学们充满了期待。他们计划进一步丰富社团活动的形式和内容,邀请更多的非遗传承人来校指导,开展剪纸创作比赛,举办剪纸艺术展等。同时,他们还希望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将剪纸作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让剪纸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把剪刀,一张纸,能剪出千年文化,也能剪出未来的样子。”而学生们用行动证明,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遥不可及,而是一代代人用热爱点燃的、永不熄灭的灯!(林倩)

剪纸社团教室,同学们拿出剪纸作品。受访单位供图
剪纸社团教室,同学们拿出剪纸作品。受访单位供图
(责编:向宇、罗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