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中国 | 眼底一张照,疾病早知道

“请看前方,不要眨眼。”在长沙市雨花区雨花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里,谢爷爷在医生的指导下完成眼底拍照。不到两分钟,一份自动生成的AI分析报告通过小程序同步至他的手机。
“这次筛查发现黄斑区有轻微异常,建议您去医院进一步检查。”查看报告后,社区卫生院医生提醒说。不久后,谢爷爷又接到长沙爱尔眼科医院的电话,原来是医院远程阅片医师团队进行人工阅片复核后,再次提醒谢爷爷进行检查。
患者与工作人员进行交流。人民网记者 林洛頫摄
这是一场从基层义诊走入诊室、再延伸到患者家庭的数字化眼健康之旅。这样的场景,每天在爱尔眼科全国超900家医疗机构内重复上演。而背后是一套被称作“数智化眼健康管理创新一体化解决方案”的完整体系。
“我们做这套方案,是为了把‘关口’前移,让更多人能在无感中发现早期问题。”爱尔眼科医院眼科门诊管理中心总监、爱尔数字眼科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戴伟伟博士介绍。整套方案由三部分组成:AI眼底筛查、远程医疗中心、智慧医院系统,构建起一条覆盖筛查、诊断、治疗、随访的数智服务闭环。
眼病的早期发现关键在于眼底拍照。“眼底图像能反映80%以上的眼病,问题在于谁来读片。”为突破诊断能力瓶颈,爱尔推出具有AI算法分析能力的免散瞳智能眼底相机。其内嵌AI芯片支持边缘计算,即便在偏远地区也能独立完成建档、拍照、识别、生成报告等全过程。与中科院计算所联合开发的算法能识别10种常见眼病,准确率超过95%。
医护人员正在对患者进行眼底拍照。受访单位供图
“我们不只是做一个模型,而是打造软硬件一体的边缘智能终端,真正能落地、能服务。”戴伟伟解释,当前这一AI设备已服务219.2万人次,生成报告133.1万份。
远程医疗中心则是另一道“后援”。在基于AI初筛的基础上,爱尔搭建了“基层医生+AI+专家”三级诊疗网络,集成远程阅片、门诊、会诊系统,让基层医生能实时获取专家支持。
“AI难免有误差,我们增加人工远程阅片,一旦识别出问题,工作人员会立刻联系患者,及早干预。”戴伟伟说。截至目前,远程中心覆盖全国24个省、295家医疗机构,累计服务超50万人次。
同时,患者的眼健康管理也走上了“云”。在“爱尔眼科”小程序内,患者可预约挂号、随访复诊、查看报告,系统自动归档眼健康档案,支持“一人建档、家庭管理”。“我们希望实现对患者的全生命周期眼健康管理,而不只是一次性的就诊服务。”戴伟伟说。截至今年5月,该系统已在105家机构上线,为7.2万人建立眼健康档案。
患者在进行眼镜选购。人民网记者 林洛頫摄
这项历时五年研发、联合多方力量推动的项目,不仅是技术创新,更是服务模式的重构。爱尔实现了AI技术的边缘部署和远程协同,打破地域壁垒,重塑资源配置逻辑,降低患者就诊负担,提高早诊率、干预率,有力推动分级诊疗机制落地。
“我们不只是为了技术而创新,而是为了更多人能更早发现眼病、避免失明。”戴伟伟说,下一步我们希望扩大算法病种覆盖范围,提升模型解释性,让AI不止“会诊断”,还“讲得明”。
从医院诊室到边远村镇,从一张照片到一份报告,从“看病难”到“主动管”,这套出自长沙的AI数智化眼健康管理创新方案正逐步走向全国,让千万眼病患人“看得见、看得清”。(彭应兵、林洛頫)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