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蓝山:村企“联姻” 双向奔“富”

近年来,湖南蓝山县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强村富民”为根本,通过政策扶持,积极引导广大民营企业充分利用自身市场、技术、管理等优势,以村企“联姻”发展模式,推动企业优势和乡村资源深度融合,实现“村企民”三方共赢。截至目前,全县共有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5家,各级龙头企业固定资产净值51217.11万元,累计带动农户5.94万人通过产业发展增收。
7月12日,走进蓝山县犁头瑶族乡新屋地村粽叶种植基地,成片的粽叶郁郁葱葱,长势喜人,村民们分布在山坡上,忙着采摘粽叶。“粽叶种植管护难度小、经济效益可观,今年在原有6亩的基础上新增加了4亩,目前以6.3元的价格将2千斤左右的粽叶卖到湖南粽鑫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村收购点,收益近一万元,待今年粽叶全部成熟后,预计可以产生3万元左右的收益。而且现在粽鑫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与村里建立粽叶合作关系,在自家粽叶收获结束后,还可以到他们的粽叶种植基地做事,一年下来可以增收2万元左右。”新屋地村民李金发说道。
村企“联姻”不仅带动了村民家门口就近增收,还带动了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屋地村村集体种植合作社负责人李秀才表示:以前很多年轻人都外出务工,村集体经济也几乎为零,后来返乡创业能人湖南粽鑫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黄昊明反哺家乡,与村里签订粽叶保底价回收协议,开启村企“联姻”发展模式,既带动了村民家门口就业增收,还有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目前村集体种植了100亩粽叶,按照协议约定价格6.3元计算,今年村集体预计可以产生5万元左右的收入。
强村富民,产业是关键。犁头瑶族乡党委书记赵巾英介绍:“我们乡位于大山深处,山多地少,原来许多村民都是靠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2021年,乡党委、政府通过实地调研,找准本地特色产业发展之路,引导各村依托当地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优势,带领村民通过垦复荒山,大力发展粽叶种植,将昔日‘沉睡’的‘荒山岭’变为富民强村的‘绿色银行’。为做大做强粽叶富民强村这一产业,在县委、县政府的搭桥牵线下,我们引进相关粽叶企业采取‘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联姻’模式,带动全乡600多户村民种植粽叶4000余亩,户均增收1.3万元;全乡村集体经济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目前我们已经争取到上级项目扶持资金,在村里建设了冷库、烘烤车间,下一步,我们将在不断提升村企合作深度和广度的同时,继续探索实现企业带动和村集体自给自足双管齐下的发展模式。”
“以前我是在外经商,后来得知家乡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产业发展好政策,并大力支持在外人才返乡创业,便毅然返乡成立了湖南粽鑫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身乡村振兴。”该公司负责人黄昊明说道,作为土生土长的犁头瑶族乡人,他深知家乡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特别适合粽叶种植,于是通过流转村民土地,先自行小面积探索种植粽叶,随后取得一定效益后,他又开始逐渐扩大种植规模并与三个粽叶资源丰富的村集体种植合作社签订粽叶回收协议,带动村集体年均增收5万元以上。同时,为方便有粽叶的乡镇村民销售粽叶,他还通过流动上门收购和设立粽叶固定收购点,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将粽叶变现,尤其是方便了部分地处偏远和家中劳动力有限的粽叶农户。目前国内外市场订单量均较为旺盛,公司一年四季都会吸纳村民到粽叶种植基地和就业帮扶车间做事,用工人数已由之前的40名增加到了现在的100名,其中到公司粽叶基地做事的村民人均年增收3万元左右,到就业帮扶车间做事的群众人均年增收2万元左右。下一步,将立足家乡特色优势资源,不断探索多元化产业发展新路径,助力乡村振兴。
如今,在蓝山县不少乡镇依托自身资源优势,找准产业发展方向,积极鼓励在外乡贤能人返乡创业,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目前,该县已形成了蔬菜、中药材、水果、茶叶、竹木等特色优势产业,下一步,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政策扶持、完善服务机制,吸引更多“归雁”投身乡村振兴。(刘文斌 刘锦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