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湖南频道 >> 文旅

从深山茶园到院士工作站:大学生重走院士科研路

2025年07月22日14:58 | 来源:人民网-湖南频道
小字号

盛夏的安化茶山,云雾缭绕,青山起伏。午后的折尔茶园,未见茶人采茶的身影,却有一群年轻学子沿着茶园小道,在一棵古茶树前驻足。

近日,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千两茶香,共品安化”暑期学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湖南省安化县马路镇折尔村实地调研,追溯“茶院士”刘仲华的足迹,在实地调研中感悟院士科研精神,探寻黑茶振兴之道。

初入茶园:遇见黑茶研究的缘起

七月的折尔,茶山焕新,实践团在折尔村茶叶合作社负责人张志飞的带领下,绕蜿蜒山路直上深山,走进折尔村千年茶园。“当初你们的校长刘仲华院士带领一支科研团队,从这片茶园里,挖走了我们云台山大叶种茶树,带回实验室研究。”张志飞指向茶园深处的大叶种茶树,向实践团介绍茶树的故事。

本世纪初,为了开展安化黑茶的科学研究,刘仲华院士曾带领科研团队深入折尔深山茶园探秘云台山大叶种。那时的折尔村还没有像样的公路,山路布满碎石,山坡崎岖不平,科研团队克服交通不便的障碍,往返山路之中,最终将深山茶树带回实验室。从折尔村茶园内带回的原生云台山大叶种茶树,成为刘仲华院士研究安化黑茶的重要原料。

当那棵历史悠久的千年茶树映入眼前,实践团才读懂新闻报道上那句“刘仲华带领团队冒酷暑实地调研茶山。”背后蕴含着的科研精神。伸手触摸茶树的鲜叶,实践团成员感触颇深,这一株山间生长的茶树,也能够化作科研实践中的珍贵样本。科研团队求真务实的态度,百折不挠的坚韧精神,格物致知的严谨作风,随着实践团脚步逐渐深入,一步一步具象化了。

探访工作站:窥见黑茶的发展密码

是什么样的契机,让刘仲华院士以安化黑茶为研究对象展开了科学研究?从深山运到城市的古茶树,究竟经历了怎样的研究过程?刘仲华又是怎样带领团队开展安化黑茶的系列科学研究?在实地探访安化县刘仲华院士工作站后,实践团成员在科研生产一线,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

2006年刘仲华首次到访安化时,当地黑茶产业正处萧条,企业几近停产,年产值仅2000多万元,2007年黑茶产量7981吨,茶叶税收120万元,茶企仅20家。

这与安化黑茶深厚的历史底蕴形成强烈反差——安化黑茶曾为官茶,亦是远销西北的重要品类,却在21世纪后因外形粗放、品饮储运不便、质量不稳等问题渐趋衰落。强烈的心理落差成为刘仲华研究安化黑茶的动力,他立下目标:“率领团队在更高层次、更深角度、更广领域研究拓展安化黑茶,推动产业迈向新高度!”带着这份对安化黑茶产业的牵挂,刘仲华和团队展开了黑茶研究的攻坚克难。

据刘仲华院士工作站研究人员杨玉坤介绍,云台山大叶种是安化黑茶,尤其是茯砖茶的重要原料,在大叶种加工成黑茶的过程中,会自然产生一种特殊的菌种,也就是俗称“金花”的冠突散囊菌。刘仲华院士将大叶种作为研究原料,以“金花”菌种作为研究对象,经过精益求精的科学研究,探明了安化黑茶的主要功能成分、调节糖脂代谢和调理肠胃的作用机制,解密了金花菌种的健康密码。“刘院士对安化黑茶的健康价值的研究能够提升安化黑茶的品牌公信力。”院士工作站的工作人员对实践团成员说道。

要想成功培育具有高健康价值的金花菌种,还需要茶叶加工技术作支撑。由大叶种茶叶加工成黑茶的关键环节被称为“发花”,“发花”是一种独特的茶叶加工技术,通过在茶叶中培育“金花”来提高茶叶品质和口感。但传统“发花”技术的不稳定,常导致黑茶质量波动。那么如何让茶叶稳定“发”出“金花”呢?实践团近距离观察工作室内的专业设备,逐行研读工作站文字资料,了解到目前安化黑茶发花技术主要有诱导调控发花技术和散茶及砖面发花技术。而这两项新技术,是刘仲华团队历经两年反复试验、上千次探索,精准锁定“发花”最佳温湿度与透气性,创新研发而成的。这一突破不仅显著提升黑茶品质,更降低生产成本,大幅增强了安化黑茶的市场竞争力。

2024年,安化全年茶园基地面积稳定在36万亩,年加工量8万吨,实现综合产值268亿元,茶叶行业税收达到3亿元。实践团发现,相较于2006年,安化茶园面积增长约12倍,综合产值增长约1340倍,茶产业从业人员增长8.7倍。一串串鲜明的数字,一桩桩黑茶产业发展的实效,正是刘仲华院士用科研服务社会的最佳映照。刘仲华院士“点茶成金”,将珍贵的千年茶树带回实验室,孵化出科研的果实。科学研究化作产业发展的动能,也为安化带来了极大的社会价值。

对话茶人:聆听黑茶复兴后的民众心声

折尔村前村支书谢文杰告诉实践团,在安化黑茶产业复兴前,折尔村属于红茶产区,村里几乎家家种茶,却无人收购,无处可卖,一些茶园也渐渐荒废了。自从刘院士的研究成果问世,安化黑茶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产品质量也在不断提升,安化黑茶产业从衰落走向复兴,折尔村随之从生产红茶转向黑茶,茶叶市场也因此逐渐红火起来,村里也建起了茶厂和合作社。

谢文杰感慨道:“黑茶生产带来的收益很可观,刘院士对于安化黑茶健康价值的论证使得黑茶茶叶的市场需求上来了。村民们可以通过出售新鲜茶叶增加收入,这不仅解决了村民们的温饱问题,也增加了我们折尔村的就业机会。”谈及黑茶发展带来的变化,谢文杰表示十分欣慰。

张志飞是土生土长的折尔村村民,他说自己经常和茶叶打交道,见证了安化茶叶的衰落与再发展。张志飞回忆道:“刘院士的科学研究给我们茶产业带来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黑茶重新发展后,由于我们折尔村的鲜叶品质好,吸引了许多人到村里收购,每家每户的收入是增加了的,一年里增收,多的三四千块,少的一两千。”

作为折尔村内一名茶叶从业人员,张志飞也对科研成果和黑茶产业的关系有着独到的见解。“科学家在前端搞科研,茶企们、老百姓们和科学家三方必须要相依相成。”张志飞的语气十分坚定,“从老百姓到茶企,一定要为茶产业打好坚实的基础,只有高品质的茶叶,才能让产品真正具有健康属性,才能让刘仲华院士的研究成果真正发挥作用。”

历史悠久的云台山大叶种,正为安化的乡村振兴事业洒下希望的种子。当云台山大叶种茶树出现在实验室,当金花菌种化作改善健康的天然良方,千年茶树再次焕发新的生命力,深山茶园中的茶叶从边销茶变为健康茶,从传统茶变为致富茶。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需要走进茶园,闻过茶香,摸过茶叶;“用科研服务社会”不是纸上谈兵的空话,而是要让科研的成果走出实验室,成为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实践团重走院士路,在盛夏酷暑中深入茶山,探访茶园,在调研实践中,领会了刘仲华院士“用科研服务社会”的科学家精神。刘仲华院士在乡村振兴中的身先示范,深深影响着当代的青年学子,也在实践团的心中,洒下一颗种子。这份源自实地调研的触动,让实践团成员开始认真思考:未来如何依托自身的专业知识,在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的浪潮中找准坐标、贡献力量。(梁艺恒)

(责编:黄卓、罗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