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湖南频道 >> 文旅

青春长征路上的精神密码:湘陇学子解码红色基因与民族团结的时代融合

2025年07月24日16:55 | 来源:人民网-湖南频道
小字号

实践队与海康尔村驻村帮扶书记陈祎交流。单位供图
实践队与海康尔村驻村帮扶书记陈祎交流。单位供图

7月14日至18日,湖南科技大学“芙蓉学子∙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师范+科技”培训班成员与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联合组建的“湘陇思政行,青春勇担当”社会实践队,以“红旅相牵石榴籽,青春共筑同心圆”为主题,在红军长征途经甘南90周年之际,开启探寻红色基因与民族团结交融共生的精神之旅。

“在乡村振兴与强国建设的新赛道上,青年该如何挺膺担当?”“如何把牢民族地区青年工作主线?”“如何在大思政格局下让红色基因与民族团结教育同频共振?”实践活动伊始,湖南科技大学校团委副书记唐宁潇提问掷地有声,这既是对实践队的嘱托,更是一道需要躬身实践的开放式考题。

带着问题,实践队走进卓尼县杨积庆烈士纪念馆。藏汉团结、共护革命火种的动人篇章,早已由杨积庆烈士及其子杨复兴浓墨重彩地书写。1935年,藏族土司杨积庆冒险开仓放粮接济长征红军;其子杨复兴继承遗志,带领卓尼民众拥护中国共产党。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学生杨蕊驻足凝视纪念馆内斑驳的史料、珍贵的实物,感慨地说:“原来‘同心’的种子,早在九十年前就已种下。”

实践队以脚步丈量信仰的深度。红军在哈达铺镇整补给养,明确了挥师陕北的战略方向,历史抉择处闪烁着智慧光芒。“所谓‘加油站’,不仅是物质的补给,更是民心所向的印证。”湖南科技大学学生胡梁指着一份当年红军购买药材的账本感慨:“红军的公平买卖,是打开民族心门的钥匙。”

行至腊子口,峭壁如削,仿佛仍在诉说90年前那场决定红军命运的血战。实践队徒步穿行峡谷,仰望巍峨纪念碑——正是无数年轻生命以血肉之躯铺就北上通道,将青春永久烙印于山河之间。硝烟未散,实践队旋即奔赴迭部县高吉村的俄界会议旧址。实践队员们目光凝视泛黄地图,感受着当年那场统一思想、明确方向的关键抉择所带来的历史回响。

红军足迹所至,民族团结的星火亦被悄然点燃。在迭部县茨日那村那座朴素的毛泽东旧居前,藏族老人桑洁动情追忆祖父当年慷慨为红军赠粮万斤的义举。自14岁起守护至今47载,青丝已成白发。“守护旧居就是守护初心,”他凝望着土屋墙上有些褪色的合照,“当年红军为各族百姓打天下,今天我守护的不仅是木楼,更是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抱紧的信念。”

实践队探访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对口帮扶的合作市卡加曼乡海康尔村。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藏族青年教师陈祎作为驻村帮扶书记,正尝试用艺术之笔描绘乡村振兴图景。虽事业初启,他扎根乡土的身影本身,已然是青年将理想汇入家国振兴长河的生动缩影。这无声的实践,是对先辈精神最笃实的回应。

“我们要把思政课开到粮仓边、岩壁上、火塘旁,让青年在历史现场读懂:民族团结的同心圆半径,永远由奉献者的脊梁丈量;红色基因的生命力,在民心所向处生生不息。”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校团委副书记孙维珍道出此行的深意。

湖南科技大学依托伟人故里湘潭的深厚红色资源,将赓续红色血脉、传承革命精神深度融入思政教育体系,形成鲜明的育人底色。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立足民族地区办学实际,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办学根本遵循与学校工作核心主线。此次“湘陇思政行,青春勇担当”联合社会实践,正是两校携手探索红色基因与民族团结教育深度融合、共育时代新人的生动实践。

当车队驶离甘南,毛泽东旧居木门缓缓关闭,腊子口陡峭的岩壁正浸染金色晨曦。从守护半世纪的粮仓到描绘希望的调色盘,历史与现实在此庄严交割:每一粒播入民族沃土的红星,终将在青春浇灌下结出振兴之果;而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最嘹亮的号角永远是青年的足音。(黄文慧 唐滋焓 胡梁)

实践队听桑洁讲述旧居故事。单位供图
实践队听桑洁讲述旧居故事。单位供图
实践队参观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单位供图
实践队参观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单位供图
(责编:黄卓、罗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