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周刊丨歷史長河,以“志”銘記

湘江
湖南省地方志編纂院,緊鄰著湖南烈士公園躍進湖。初去時,有些茫然。電話那頭告知:“進了一條小路,順著地勢向上走,就在山頂。”
還以為前路漫漫。結果,踏著重重樹影走上一小會兒,到了。說是山,不如說是個小丘來得誠實。我們笑。
接我們的院黨組書記、院長江涌說:“這裡就是河東有名的羅洋山。”清初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稱:“大富山,府北七裡,名羅洋山,峰巒峭拔,流水縈帶,為一郡之勝。”在光緒《湖南通志》中,也有同樣記載。唐貞元二十一年(805年),大文豪韓愈赴江陵府任職,途經長沙,曾登臨此山,賦《羅洋遠眺》一詩,盛贊風物之美。
跟著江涌上辦公樓三樓,過走廊,開一扇門,別有洞天——一座六角攢尖頂的仿古涼亭俏立山頂。《羅洋遠眺》勒石亭旁:“繞廓青山一座佳,登高滿袖貯煙霞。星沙景物堪凝眺,遍地桑麻遍囿花。”
讀罷詩,舉眼望。視線裡滿是夏日裡蔥蘢的樹冠與高於山頂的城市建筑,隻好憑一幅古代地圖想象。“羅洋山其實是隔湘江與岳麓山遙遙相望的。”江涌指著地圖,“山的東面受瀏陽河水切削,懸岩壁立。”
“河,就是現在的躍進湖。躍進湖是1958年修京廣鐵路截斷瀏陽河U形河道而成。”
地方志記載的一連串翔實的歷史地理信息,讓眼前平平無奇的風景,霎時變得古朴悠遠了起來。“做地方志工作的,自己家門口的事當然先得考証清楚。”他微笑。
思接千載,一時默默。我們淺嘗了地方志編纂工作的魅力。目光停在韓公亭亭柱的對聯上:
翠染羅洋山,久歷滄桑留永唱﹔
書盈方志館,矢勤積澱寫春秋。
地方志當然不止用於訪古憑吊。它是以一定體例全面系統地記述一定區域內各個方面或一個方面歷史與現狀的資料性文獻。觀地方志,可知“一方的古今總覽”,其地理沿革、歷史變遷、風俗人情、豪杰俊才,足以遍觀概覽。它也是最好的教科書,意蘊悠長的文化積澱、浩然的精神氣質、豐富的理政經驗,其中都有體現。
山水,哺育著我們的靈魂﹔歷史,厚重了我們的品格。浩浩志卷,全面展現了中華民族的生存繁衍史,告知我們來自何處,又將去往何方。
1. 薪火相傳,綿延不斷
編修地方志,是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基因和優良傳統。“最古之史,實為方志。”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梁啟超如是說。他還舉例:“如《孟子》所稱晉《乘》、楚《梼杌》、魯《春秋》,庄子所稱‘百二十國寶書’比附今著,則一府州縣志而已。”
《周禮·地官·司徒》載:“誦訓掌道方志,以詔觀事”,意思是為王介紹四方風俗物土與掌故,使王通曉歷史故事。后世的“方志”在用詞上受到了《周禮》的啟示,但含義不斷演變。
秦漢時期,伴隨著郡縣制的建立,方志形成了地記與圖經兩種雛形。地記主要記載山川、風土、物產等地理內容,也有人將記述地方人物的郡書列為地記范疇。東漢光武帝劉秀為宣揚其家鄉南陽人文之盛,詔令編纂《南陽風俗傳》,使劉秀成為至今所知最早下詔修志的皇帝,“郡國之書,由是而作”。
圖經,即地圖加文字說明。隋唐時期,隨著中央集權加強和地方世家大族式微,以及印刷術的發展,圖經開始成為方志的主體,於北宋達到鼎盛。目前公認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官方修志機構是北宋的九域圖志局,設立於宋徽宗大觀元年(1107年)。北宋樂史撰寫的《太平寰宇記》,創造性地增加了各地的風俗、姓氏、人物、藝文、土產等人文和經濟方面的內容,為后世修志樹立了史、地、人、文並重的范例,被后人稱為“州縣志書之濫觴”。這類志書逐漸成為了方志的主流。
元明清時期,由於統治者自上而下地大力推動,傳統方志逐漸發展到鼎盛。明正德時已出現“天下藩郡州邑,莫不有志”的局面,而清代全國所修志書達到6000種左右,數量遠超以前各個朝代。
“是一代代的繼承發揚,讓地方志逐步脫胎於地理學、歷史學范疇,而發展成為一種古今總覽的獨立學科,為大眾所用。”副院長張征遠從事地方志工作多年,一番寒暄之后,便進入談古論今“模式”,旁征博引,娓娓道來。
他向我們介紹,湖南方志在歷史上數量很多,但宋以前的方志大都已經散佚。據史籍著錄和清代輯佚書中的情況反映,湖南地區的方志著作最早約出現於三國時期﹔南朝時期,湖南方志類著作開始逐漸增多,此時還出現了“湖南全省范圍內第一部省志”《荊南地志》。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湖南舊志是唐代的《南岳小志》,收錄於《四庫全書》﹔此外的大量地方志僅有小部分零碎條文散見於各類書中,為清代的輯佚書《漢唐地理書鈔》《麓山精舍叢書》輯存。湖南現存舊志500多種,大多數是清代方志。
清光緒年間成書付梓的《湖南通志》,是迄清末一部內容最為豐富,最具參考價值的湖南省志。地理門詳記湖湘輿圖、郡縣沿革、分野、經緯、山川、形勝、古跡、陵墓、風俗。武備門上溯秦漢至清歷代戰亂及其兵備防務,詳近略遠,記曾國藩、左宗棠等湘軍將領辦團防,增水師,練湘勇楚勇,為研究清代社會提供了珍貴史料。歷代湘籍人物及流寓者,凡見之文獻,悉為收錄,並蒐集湖湘文人墨客述作,蔚為大觀。
新中國成立后,邁入社會主義新方志階段。其核心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編纂地方志。新中國的史志編纂,貫穿其中的就是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斗爭以及改革開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百年歷程。
1957年11月,中共湖南省委決定新修《湖南省志》。1958年6月正式成立省志編纂委員會。同時,地(市)、自治州、縣也大都建立了修志機構。1959年,《湖南近百年大事記述》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並於1962年出版修訂本。1961年,出版《地理志(上)》。次年,出版《地理志(下)》《地理志(上)》修訂本。這是全國各省省志中僅正式出版的兩種。1960年還油印出版了《湖南省志第五卷·交通志》。在省志編纂出版的同時,各縣、市也大多作了資料搜集、整理工作。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省全面掀起了修志高潮,截至目前,全省編修各類綜合志、部門志、專題志、名鎮名村志、小區志等逾600余種。
薪火相傳,綿延不斷。地方志獨特的“官修”“政書”特點,客觀上保証了志書的權威性和連續性,並以其鮮明的地域色彩,成為地域文化最豐富的載體、最厚重的積澱,是人們鑒古知今、了解熟悉地情民風的重要途徑。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寧德工作期間就曾說:“要馬上了解一個地方的重要情況,就要了解它的歷史。了解歷史的可靠的方法就是看志﹔這是我的一個習慣。”
2. 盛世修志,文以載道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
相較於傳統社會,現代社會信息量爆炸,日新月異。如今,“地方志”一詞被提及時,其概念范疇要比傳統的地方志書含義更寬廣。除了傳統意義上全國性的總志、省府州縣志、鎮村志、衛所志,新方志種類更加豐富,包括省(市、自治區)志、市(地區、州、盟)志、縣(市、區、旗)志、鎮(鄉、街道)志、村(社區、小區)志,以及部門志、行業志、專業志、專題志、特色志等。
根據2006年5月18日公布施行的《地方志工作條例》,地方志還包括地方志書與地方綜合年鑒,其中地方綜合年鑒是年度資料性文獻,逐年編纂出版,橫陳百業,每年卷記述的是上一年度本行政區域自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方面的基本情況與發展概貌。
“2022、2021、2020……”《湖南年鑒》,依照順序安放在書櫃中,有一種收藏了時間的沉靜感。我們稍稍瀏覽,過往時光就傾瀉而出。除了厚厚的《湖南年鑒》,從2021年始每年還有一本《鑒証湖南》攝要選萃,以簡明扼要的年度資料,分篇章全面系統客觀記錄全省各領域的重大決策、重大施政、重大活動、重大工程、重大事件、重大成果等。
江涌向我們介紹,此類輕量化的年鑒表達形式,更具時效性、更具傳播性。此外,除規劃列入編修的省市縣三級綜合志書之外,還圍繞湖南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建設熱點進行策劃、創新。比如,推出了全國首部公開出版的城市居民小區志《梅花小區志》,將社會百業、人民生活、人物家庭作為主體部分,在結構、章法、語言風格等方面進行了大膽探索﹔推出10多部名鎮名村志(《陽山村志》入選中國第六批中國名村志叢書),既為后代留下寶貴的鄉土史料,也為地方發展提供風土人情及地情資料﹔應湖南省援疆前方指揮部邀請,對《湖南對口援疆志(1998—2022)》反復雕琢、精心打磨,力求將其打造為精品佳志﹔推出了《岳陽樓志》《洞庭湖志》《舜帝陵志》《炎帝陵志》《湖南鄉鎮簡志》等一系列特色志、專題志,呈現“百花齊放春滿園”。此外,湘潭市地方志編纂室編纂的《韶山灌區志》,深入挖掘提煉韶灌精神,拓展紅色資源內涵,是全省第一部反映大型水利工程建設的志書﹔株洲啟動編纂全國首部《株洲紅色資源志》﹔益陽啟動《益陽古代史》的編纂,探源益陽文明進程,打造地域文化品牌……“同時,我們更注重宣傳推廣,先后與湖南日報社、湖南地圖出版社、中南大學出版社、當代中國出版社達成戰略合作。通過各種渠道讓方志走近大眾,讓更多的人了解方志這個獨具中國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
“要開門辦志。”江涌說,“湖南數字方志館”已上傳各類志鑒數字化地情文獻近4.4億字。這讓我們感到親切。寫文章、查資料,倒是經常訪問這個海量且免費的網上數據庫。“近幾年來,我們對數字方志館功能進行了持續的完善。另外,我們還依托這些資源,開展‘用活地情影像資源 服務全省旅游發展’活動,征集影像資料565部等等。但訪問人數還不夠多,得讓大家都知道並用起來這個數字館才行。”這是他的急切期盼。
“隔代修史,當代修志”,地方志既是講好中國故事最重要而生動的載體,也是講好中國故事最直接最豐富的源泉。江涌說,例如《十八洞村志》《湘西州扶貧志》以“中國之志”記錄“中國之治”的時代使命和行動自覺,是時代特色、地域特色、扶貧特色和專志特色的有機融合,為講好中國扶貧故事提供了獨特的樣本。《花垣縣扶貧志》《鳳凰縣扶貧志》《汝城縣扶貧志》入選中國扶貧志叢書編纂名單,全省扶貧志編纂工程啟動。
3.跨越時空的旅人
走近方志工作者的辦公桌,第一感覺是“滿”且“雜”。打印好的志稿、參考資料、工具書,堆得滿滿當當的。細看,雜中有序。“改了多稿,可不能弄混亂了。”省志工作部主任蔡素雲說。一沓又一沓,醒目標注著“第一稿”“第二稿”“第三稿”……“這不算多,有的改到七、八稿才算完。”這是第二輪《湖南省志》、“湖南省特色志叢書”、《湖南通志》的編纂工作。
清代學者章學誠說,修志有“五難”:“清晰天度難,考衷古界難,調劑眾議難,廣征藏書難,預杜是非難”。難,要靠求真務實的態度一一攻堅。
蔡素雲介紹,地方志書每二十年左右修一次。這是一個龐大的文化系統工程,要由本地區各有關部門通力合作才能眾手成志。承編單位的編修人員大多不具備修志專業知識,也缺少編纂的實踐經驗,這就需要地方志工作機構的專業人員對其編修工作加以指導,東奔西跑,也是他們的工作常態。
1994年,一批老同志在懷化評完縣志后,又匆忙搭火車去新化評議《新化縣志》。那時候的區間慢車,車裡人多、衛生條件差。半夜兩點多,火車到了新化,人太多車門無法打開,隻能爬車窗。條件艱苦,舟車勞頓,年高力弱者沒有半點怨言。
整個職業生涯都與史志相伴,蔡素雲說,地方志編纂院是個“清水衙門”,當了“志人”得耐得住寂寞,一坐一整天就是常態。遇到一個搞不准的史實問題,再三推敲、反復比對、四處咨詢、翻查資料,常常折騰半天,才能把那短短一行字安放在冊頁之中。編完后,再由好幾個工作人員以交換通讀的方式進行審讀。審讀的意見和批注,有時比原文還要長——因為每一個字,都要對后人負責。
浩如煙海的資料、密密麻麻的文字,在外人看來枯燥乏味。蔡素雲不同意:“鑽進去了挺有趣的。可能我的性格是能坐得住的吧!尤其是看到一堆紛亂的素材,經過我們的編審而變得條理清晰、史實清楚、歸納得當……那是真的快樂。”
蔡素雲對一次勘誤經歷印象深刻。20世紀60年代,為方便居民出入,從長沙河西建了一座通往橘子洲的民用橋。后因年久失修,加之在建橋時沒有考慮通航和行洪問題,安全隱患大,引起社會關注。承編部門交來的稿件中記述,該橋於2012年拆除。幾輪審稿,都沒有人提出異議。但她再一次看稿時發現,跟后面的記錄存在前后不一致的問題。通過翻閱往年報紙,她找出了確切時間——2003年10月17日開始拆除﹔10月19日,“湘江便橋”永成記憶。“那是真的快樂!”她再次說。
但是,“清水衙門”的代際傳承和人才留用依然是個固有難題。江涌坦言,全省修志人員青黃不接,年齡結構斷層,領軍人才稀缺,高端人才緊缺,專業人才短缺,是影響地方志事業高質量發展的瓶頸問題。
這一年,他們開思路、蹚新路,聯合省人社廳建成省地方志專家庫,加強地方志系統人才隊伍建設,加大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出版機構合作力度……取得一系列成效。“今年,我們還將構建省級地方志專家庫動態調整機制,引導組織更多專家學者有序參與地方志工作。也將繼續開展地方志業務培訓,辦好第一期地方志專家高級研修班。還將完成湖南省地方志學會換屆,充分發揮學會的橋梁和紐帶作用,拓展地方志工作的內涵和外延,培育壯大地方志事業的社會參與力量。同時,積極組織開展‘韓公亭杯’理論征文評比、表彰活動,繼續打造地方志理論研究品牌。”江涌說。
讓人欣慰的是,能品味修志快樂的年輕人也有不少。院裡的年輕地方志工作者周涌在一旁腼腆淺笑。正式加入業務工作4年,他說,修志讓他找到了職業成就感和歸屬感,他的目標是向“專家”邁進。
昨日的累加,成就了今日。“通過編志,追根溯源,我才知道一個決策、一個機構是從何而來的,這讓我開拓了視野、增長了見識,也啟發了思考。”從今日眺望昨日,周涌感到受益匪淺。
除了編審地方志,他也愛讀古代方志。遇到有趣的記載,就隔著漫漫時光,與當年的修志人“會心一笑”。這種樂趣藏得深,尋找這種樂趣本身,也成為了一種樂趣。
他讀到了光緒《武岡州志》中明代進士於子仁的故事。於子仁在山東當縣令時,某日其轄區內有人被老虎所傷,於是便告知官府。聽聞消息之后,於子仁安排手下進山抓虎。他寫下了兩道文牒,告訴手下“進山之后將文牒焚燒就有結果”。手下依言而行,文牒焚燒之后,老虎現身了,被押至衙門。於子仁對著老虎劈頭蓋臉地訓斥了一番,而老虎仿佛能聽懂他的話,原路返回山裡,從此不再為害地方。
“這個故事又荒誕,又有意思。細讀還能得到一些歷史信息。”周涌把這個故事寫成文章,在地方志編纂院內刊《韓公亭》上發表。這部內刊,由院內十余位年輕人擔任編輯,在內容編排上被鼓勵著創新,已編印15期,贈閱8萬余冊。文章也上了網,讓更多人了解到地方志的有趣之處。
這正是這幾年的嘗試之一。江涌說,要讓地方志中的文字活起來,使地方志這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就要堅持守正創新,古為今用、推陳出新,通過方志文化與科技融合,探索一條創新引領、共建共享、“互聯網+地方志”的路子,利用數字影像、網絡新媒體等各種媒介,依托數字方志館、方志網、地情網等融媒體平台,深挖“地方志+”的各種可能性。
“地方志要從書架走向大眾,從系統內部走向社會。”江涌說,要把地方志中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和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還要向社會提供更多充滿方志元素、展示方志魅力的新型公共文化產品。“我們要將志書中的內容轉化為傳統文化、湖湘文化、紅色文化、鄉土文化的活教材,讓志書真正亮起來、動起來、活起來、熱起來,讓志書為黨所用、為民所用、為社會所用。”
羅洋山臨水聳立,見証著未來更多滄海桑田的變化﹔見証一部部舊方志被吹落積塵、擦亮名字﹔見証一部部新修方志的累加,成為經典。目前,他們正加快湖南現存舊志摸底和整理,建成堪存堪鑒的方志“金庫”,探索建立全省古籍舊志整理規范﹔組織編纂《我們的“紅”土地》、家風家規家訓系列叢書﹔計劃啟動實施新修《湖南通志》《湖南歷代方志集成》“湖南省特色志叢書”編纂出版項目,《岳麓書院志》《沙洲村志》《菖蒲塘村志》編纂項目……
揮別這座小山時,感受已與初見時大不相同——多了敬重。了解一地,才更熱愛一地,才能把自我融入其中。這是多麼朴素的道理。“存史、資政、育人”這幾個字跳上腦海。我們想,這是一種文化使命意識,一種存史鑒今的責任。而接過這責任的那支筆,在這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