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雲縱橫 奮楫揚帆——“打造全球研發中心城市”的長沙實力
1 浪涌湘江。目標——全球研發中心城市﹔逐浪者——中國長沙。
“謀劃將長沙打造成為全球研發中心城市!”6月19日,在2023互聯網岳麓峰會開幕式上,省委書記沈曉明在致辭中重磅宣布。
在全省奮力鋪展“三高四新”美好藍圖的當下,在長沙“凝心聚力在八個方面走在前作示范”的當下,打造全球研發中心城市是長沙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抓手與重要載體。
這是黨中央指示精神在長沙的落地落細——
落實“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離不開核心產品和關鍵技術的研發﹔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研發平台建設是基石﹔打造內陸地區改革開放高地,長沙要在更高層次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與競爭。
這是長沙“走在前、作示范”的具體實踐——
“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上走在前、作示范”,怎麼走在前?如何作示范?全球研發中心城市既是“認識論”,也是“方法論”。
有目標才有追求,有追求才有突破。長沙,在一塊塊富有生機的熱土上,創造著發展的契機﹔在一片片充滿希望的田野上,收獲著發展的碩果﹔在一個個重點建設的工地上,書寫著新的發展輝煌。
2 理解“全球研發中心城市”的背景與意義,搶抓機遇是題中之義。
一個區域的發展百轉千回,但關鍵性的往往隻有幾步。機遇從不會給因循守舊的人帶來契機,新局面、新氣象,隻會孕育在銳意變革的勇氣之中。
今天的長沙,擔負著長江中下游城市群發展、中部崛起的戰略重任﹔今天的長沙,扛鼎著長株潭一體化、“強省會”戰略的發展使命。在這樣的歷史方位下,“機遇”以全新的“觸角”進入長沙視野。
其一,當前,以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生命科學為代表的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新一輪科技革命蓬勃興起。一次科技革命引領一次產業革命,一次產業革命就是一次絕好的發展契機。一個區域要謀求長遠發展的主動權,提高自主研發能力刻不容緩。
其二,開放長沙頻頻亮相全球化舞台。
開放融通、變革創新的潮流滾滾向前,長沙開放經濟鋪展氣勢恢弘的畫卷。舉辦各類國際性會議論壇,長沙越來越“熟練”﹔走出去的合作伙伴和引進來的“生意搭檔”,長沙越來越多﹔國際貿易規則、通關機制創新,長沙逐步熟諳。以開放匯合作之力、以開放聚創新之勢,長沙全方位、全領域的開放格局愈加明顯。知識、技術、人才等創新要素流動的壁壘一一打破,長沙科研力量與經濟深度融合。
其三,深厚的人才底蘊。
2022年長沙新增人口18.13萬人,這一增量在17個千萬人口城市中名列榜首,創造了長沙人口發展的新紀錄。尤其是高端人才集聚,長沙各類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層出不窮,人才總量達302萬,人才吸引力居全國十強。
……
機遇是多元的。而開放的基礎與創新人才這兩種機遇,恰恰是長沙打造全球研發中心的“基本盤”。
尤其是“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中部崛起、粵港澳大灣區等多個國家戰略聚焦,長株潭都市圈被賦予重大國家使命,長沙優勢在集成、動力在增強。
3 打造全球研發中心城市,重在建設有全球影響力的研發中心聚集城市 ,重在培育足以凝聚全球研發要素的吸引力。長沙,有這份實力,更有這股底氣。
研發與創新,早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
我們是火藥、造紙術、指南針、活字印刷發明者的后代,我們沐浴著祖輩的輝煌。善研發、敢創新,曾使我們民族走在世界前列。
有著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寬廣的世界眼光,強烈的憂患意識,千萬長沙人熱血噴張。
——長沙擁有豐富的科創資源。
長沙是全國首批國家創新型城市、全國創新驅動示范市,先后獲批雜交水稻全國重點實驗室等131家國家級創新平台,國家級科技成果獎數連居全國前列。擁有國防科大、中南大學、湖南大學等58所高等院校、獨立科研機構99家以及黃伯雲等64名兩院院士,有24家市院士工作站、16家專家工作站。實施“國際化人才匯智工程”,累計立項海外專家引智項目393個,引進外籍(含港澳台)專家500余人次,引進海外科技創新創業團隊7個。獲批國家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設7個海外工作站,獲評“魅力中國—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最具潛力城市。
同時,構建關鍵核心技術“鏈式攻關”機制,探索以“創新聯合體”組織模式實施攻關,實現了多項“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第三代雜交水稻不斷刷新水稻產量世界紀錄,“分鐘級”核酸檢測為全球抗疫貢獻“中國方案”。
——長沙擁有全球化的技術應用市場。
21世紀全球化趨勢其實主要靠技術驅動。技術需要市場化的應用,而全球市場這個“香餑餑”,誰會熟視無睹?長沙擁有工程機械、汽車及零部件、電子信息、新材料等七大千億產業集群,產業技術升級需要全球化市場,而全球市場也需要長沙這一獨特的城市“應用場景”。
索恩格新能源汽車技術全球研發中心、萬興科技全球研發中心、舍弗勒大中華區第二研發中心、廣汽三菱研發中心等一批區域和全球性研發中心……近年來,不少外資企業紛紛在長沙設立研發中心,這也從側面印証,長沙正逐步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
——長沙擁有梯隊型的人才支撐底座。
全球研發中心的核心要義是人。而科學家、企業家、技術工人(工匠),這是一個區域發展“大廈”的基石與中堅力量。
重不重視科學家,科學家願不願來?關系著科技的創新與進步,也關系一個區域的核心競爭力。企業家留不留得住,企業發不發展得起來?關系著科技成果轉化能不能落地,關系著區域的活力。技術工人干得開不開心,有沒有發展機會?關系著民生就業,也關系著可期的未來。
可以說,長沙服務好了這三類人,也就扣住了全球研發中心的“命門”。長沙擁有全國重點實驗室(含國家重點實驗室)20家,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4家,國家企業技術中心31家,“4+4”科創工程在長沙布局“四大實驗室”、兩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這些重點科創平台“領銜人”大多是享譽全國甚至享譽全球的科學家。長沙在上一輪國家營商環境評價中被評為營商便利度提升最快的城市之一﹔在2022年全國工商聯組織的“萬家民營企業評營商環境”中排名全國第六,連續三年位列中西部第一,一流的營商環境讓企業家願意扎根長沙、建設長沙。長沙堅持“房住不炒”,房價收入比(5.5)為全國主要大城市最低,連續15年獲評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三次蟬聯全國文明城市,這些城市名片正在吸引大量人口淨流入。
大機遇、大變革,千載難逢﹔大挑戰、大跨越,千山萬水。打造全球研發中心城市,長沙有底氣、有能力。
4 “長沙研發”的種子,之所以有望形成全球性“氣候”,這與多年培育的土壤和生態息息相關。重要土壤之一便是全社會對研發認識的改變。
打造全球研發中心城市,資源,要向研發傾斜﹔政策,要向研發傾斜。但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研發不會是“吹糠見米”“立竿見影”。
長沙認識之一是,樹立正確的“投入—產出”價值評判體系。
研發需要培育,研發需要試錯,研發活動的評價需要更長的時間尺度。對研發人員,長沙有著“梅花香自苦寒來”的理解與耐心。尤其是對基礎科學,更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堅守與付出。
這幾年,我們驚喜地發現,從企業到社會各種資源都流露出對研發的自覺與包容。在中聯重科、景嘉微等一批創新企業,不斷壯大研發平台,加大前沿技術研發力度。前沿技術研發往往周期性長、前景不明晰,但企業能花錢、花時間去培育,這是長沙企業釋放的良好信號。
在今年的岳麓峰會上,有投融資機構的權威人士提出,在建立研發基金的同時健全容錯試錯機制。還有湖南高校校友,計劃回母校成立基金,激勵后輩創新、鼓勵后輩投入研發。
一個區域隻有不沉浸於“賺快錢”,一個企業隻有不局限於“來錢快”的房產項目,才有可能帶來研發的突破。而這樣包容的社會環境,也是長沙打造有全球影響力的研發中心聚集城市的“助推器”。
長沙認識之二是,充分發揮科技與制度雙輪驅動的作用。研發不是單一的研究與發現,它需要觀念上的支撐,更呼喚制度上的保障。
一個例子——上個世紀初,內燃機和電力等技術,並不是由美國研發而成,但在美國實現了產業化。一個事實——技術研發要建立一套機制體制,以保証研發成果的利用和推廣。
目前,長沙已探索形成“政府引導+政策保障+金融支撐+全鏈條服務”科技創新模式,出台了促進駐長高校知識產權就地轉化若干措施,構建了“成果轉化基金+知識價值信用貸款”多元化投入體系﹔成立科技成果轉化母基金,啟動知識價值信用貸款,撬動社會資金支持科技型企業發展……各種資源要素不斷投入到研發活動中,極大激發著長沙研發熱情。
近三年,長沙全社會研發投入從265.86億增長到367.09億,增長38 %,其中企業研發投入佔比76.6%,走在中部城市前列﹔技術合同成交額從233.82億元增長到823.57億元,增長2.52倍。
長沙認識之三是,辯証看待自主研發與開放創新。
實踐反復証明,關鍵核心技術特別是決定企業興衰、涉及國家安全的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必須依靠自主創新。打造全球研發中心城市,長沙不能總是指望引進他人的科技成果來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跟在別人后面亦步亦趨。
這幾年,長沙通過實施“揭榜挂帥”重大項目和重大科技專項,突破關鍵核心技術278項,其中領跑全球技術(產品)24項,產業鏈自主可控技術(產品)40項。如在生物醫藥領域,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歷時20年多學科聯合攻關,創建國際首個可治愈糖尿病的豬胰島異種移植治療糖尿病的技術體系﹔如在新材料領域,博翔新材研制的碳化硅纖維和發動機整體陶瓷葉盤,使中國成為繼日本、美國之后第三個能生產第三代碳化硅纖維的國家……
長沙強調自主研發,但絕不能關起門來搞創新,什麼事情都要“從頭再來”“單打獨斗”。長沙清醒地認識到,站在全球優秀文明的肩膀上,攬四方菁華,納八面來風,推出技術集成創新,這是研發﹔鏈接全球創新資源,吸納國外技術,充分消化再創新,這也是研發。
這是長沙全球研發中心城市建設的具體路徑:既要自強不息,也不盲目排外﹔既要自力更生,也要合作共贏。
5 神居胸臆,而志氣統其關鍵。在客觀條件已經具備的前提下,涵養創新文化、主動擔當作為具有關鍵性意義。
境由心造,事在人為。
長沙比任何時候都堅信——
研發不僅依賴於社會物質保障,更源於區域培育的創新文化土壤﹔
創新文化不僅是實現“三高四新”美好藍圖的關鍵資源,更是區域競爭的核心﹔
營造有利於創新的文化氛圍,不僅是激勵研發的前提,更是區域決勝未來的必由之路。
打造全球研發中心城市,長沙有著一股子氣。
這一股子氣,是敢於擔當的氣勢,是敢為人先的氣概!這一股子氣,是鼓勵研發的氣氛,是崇尚研發的氣魄,是創新研發的氣象。
這一股子氣,引領星城大地的人民更堅實地“走在前”、更有效地“作示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