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南頻道>>社會

央企攜天心區文源街道幫272戶棚改居民圓安居夢

2023年07月13日14:46 | 來源:掌上長沙
小字號

“廣大居民朋友們大家好,項目騰房工作已接近尾聲,為保障房屋倒地工作的順利開展,指揮部將於近日進行安全圍擋、封閉施工……”天心區文源街道中化湖南地質勘查院基地棚改征收項目(以下簡稱“中化湖南院項目”)現場,廣播聲已響起多日。

7月1日發布五公告一小時,該項目272戶居民即簽約271戶,刷新了天心區棚改征收新速度。

眼下,天心區正深入開展“干出一個新天心”大學習、大調研、大討論、大實踐活動。“這件事到底能不能搞成?我們到底能不能住上新房?”——中化湖南院項目啟動以來居民提得最多的問題,在央企和地方政府的擔當下,在黨員、群眾、志願者日復一日、一點一滴的推進中,終於有了答案。

央企頂住虧損壓力改善272戶居住環境

中化湖南院項目位於木蓮西路與林大路交會東北角。從空中俯瞰,片區高樓林立,成熟繁華,唯獨這19畝土地上的272戶私房,與周邊格格不入,成了高樓大廈背后的一塊“瘡疤”。

中化湖南院隸屬央企中國煤炭地質總局(以下簡稱“中煤總局”)。實際上,早在8年前,作為聚焦老舊小區居民“急難愁盼”問題、切實消除房屋安全隱患、改善居民居住條件的重點民生工程,中化湖南院項目計劃整體征拆開發。彼時,由於二期地塊有6戶居民不同意征拆,在多次溝通協調未果后,中化湖南院決定先行開發一期,二期開發待定。

看著一期老房倒地,嶄新氣派的新樓拔地而起,二期居民坐不住了。近50年房齡的宿舍,空間逼仄不說,兩戶共用廚房、廁所,著實不便,部分樓棟還出現了地基下沉、樓體開裂現象。

“要統籌社會資本、資金、資源,扎實推進城市更新項目,著力提升城區功能品質、管理能級、文明程度、治理水平。”今年2月22日,天心區委書記吳新偉提出如上要求。

今年3月20日,天心區委副書記、區長周志軍來到中化地堪院項目現場調研表示,這個項目是民生問題,更是安全底線問題,務必確保棚改項目如期完成。

然而,職工們的“娘家”中煤總局、中化總局,卻有苦難言:一期項目開發至今仍未盈利,經估算,即便二期地塊順利開發,項目也將虧損約1.5億元。

一邊是虧損無疑的項目,一邊是改善生活環境心切的居民。該如何抉擇?

經天心區委、區政府與中煤總局、中化總局反復溝通,最終,央企做出擔當決策:頂住壓力,籌集資金,確保職工居民搬得出老房,住得上新居。

今年4月21日,天心區委副書記、統戰部長厲波帶隊赴北京中煤總局、中化總局開展溝通協調工作,籌集資金。5月,中煤總局、中化總局負責人來長赴現場實地查看,了解到房屋確實普遍存在地基下沉、牆體開裂等安全隱患,職工生活環境堪憂,當即成立項目工作專班,棚改征收進入“加速期”,居住在此數十年的老居民終於盼來了新生活的曙光。

“臨時黨支部成立,心裡就多了一份底氣”

“樓棟長,給住戶征收補貼的錢還會來嗎?”從去年7月項目全面啟動棚改征拆工作以來,什麼時候能簽約、什麼時候拿到補償,是黨員“樓棟長”、居民代表張金雲負責的住戶微信群裡討論的最多的話題。

“那時還不確定項目能不能推進,但我們感覺,隻要臨時黨支部成立起來了,心裡就多了一份底氣。”區直相關部門、街道、社區黨員干部共同組建了臨時黨支部,文源街道工委書記、項目政委黃振國,擔任起臨時黨支部書記,還選舉了16名德高望重的老黨員、老干部作為“樓棟長”來發動群眾。

張金雲今年70歲了,是臨時黨支部裡的一名老黨員。她負責的6棟90個人的微信群裡,每天都會收到來自住戶的幾十條問題,多的時候甚至上百條。線上交流不順利時,張金雲會親自上門,“有些住戶白天不在,我們就會等到晚上,最晚的一次都到了凌晨12點。”

挨家挨戶上門解釋棚改政策,和每戶確認相關的補償安置方案……臨時黨支部的黨員們犧牲休息時間,敲開居民家門,打開群眾心門。很快,那些不相信二期能順利開發的群眾態度發生變化,轉而大力支持。

“居民都是通情達理之人,征拆的‘安全賬’‘經濟賬’‘政策賬’,算一算都懂。”街道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項目指揮長周雲說,為促進簽約氛圍,互相促進,在基礎征收政策之上,指揮部還額外設置了“簽約獎”“騰房補助”“倒棟獎”等多重小獎項。

今年7月1日,發布五公告首日,完成簽約271戶,刷新天心區棚改征收“新速度”。

“源圈”服務居民24小時不打烊

除了上級支持、黨員帶頭、政策公平、獎勵透明外,快速順利簽約騰房,更得益於在一次次促膝長談中,在一趟趟幫代辦中,工作人員、志願者和居民成了交心的朋友。

騰房后,70多歲的獨居老人蔡士斌暫時拿不出錢在外租房過渡,項目常務副指揮長、文源街道工委委員張志雲二話不說,自掏腰包拿出兩萬元借給老人,解了燃眉之急﹔住戶廖石林已移居美國,為了讓鄰居放心,張金雲自願無償代管房屋十幾年,她家裡至今還放著廖石林家的鑰匙和存折﹔怕獨居的陳娭毑難舍故土,肖秋蓮每天上門噓寒問暖陪她聊天,幫助其解決租房問題﹔居民李志剛,工作之余多次來回工地,不厭其煩幫其他住戶搬家……

200多戶搬家,單靠街道黨員干部和居民自身的力量遠遠不夠。文源街道“源圈”公益項目聯合天心青志協在各高校、小區支部群、居民代表群裡發布志願者令,來自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湖南科技大學、中南大學的學生和熱心人迅速集結,臨時組建起“五老”志願服務隊、黨員突擊隊、青年突擊隊、綜合服務隊。大家分工明確,內外聯動,一天3班倒,24小時不打烊。

哪裡需要志願服務,哪裡就會有志願者的身影。一個電話,一條消息,志願者們齊上陣,火速趕往現場。收拾房屋、搬運行李、尋找房源、收集鑰匙……最忙的時候, 每天有20多個志願者協助業主搬家,志願者們一搬就是來回四五趟。同時,有些住戶來不及找到合適的房源,志願者們收集周圍房源信息,打印出來張貼在公告欄上,指揮部也引入了三家中介公司,幫居民選房、租房。

“我看了項目設計的新房戶型,大氣又敞亮。”記者離開時,不時有搬離的居民回到項目現場。大家眼裡,有不舍,更有對新生活的美好期盼。(洪虹、王欣)

(責編:向宇、羅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