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紅心為“紅星”——湘潭市紅星村駐村工作隊蹚出鄉村振興新路子

![]() |
紅星村駐村第一書記周道勇向群眾介紹革命烈士黃君玨事跡。王希台攝 |
火紅的七月,紅火的日子。
在湘潭市經開區響水鄉紅星村,浙江人林有德流轉的田地裡,100多個西瓜大棚迎來採收高峰﹔村民黃文贊的100畝稻蛙養殖基地產銷兩旺﹔鄉賢周錫林的澤爾農業高標准農田裡稻浪滾滾。還有,今年6月29日黃君玨烈士生平事跡陳列館開館后,迎來了一批又一批參觀者……
2021年,紅星村駐村工作隊入駐后,通過“紅”字引路、“綠”字鋪路、“賢”字拓路,確定了村庄“北工南農”的發展規劃,蹚出了一條“紅綠相融”的鄉村振興新路子。
“紅”字引路
紅星村東臨潭錳路、南鄰二環線,離湘潭城區車程5公裡,交通便捷,地理位置優越。
2021年,市檔案館派駐紅星村第一書記周道勇在第一輪走訪結束后認為,紅星村是一個各項基礎都不錯的村,村級活動場所、幼兒園、衛生室、電商、超市、農村集市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屬於典型的城郊融合村。
怎樣將這個“不錯”的村發展成“優秀”的村?駐村工作的第一步“棋”下在哪裡?怎麼下?這些問題久久縈繞在周道勇的心中。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基礎設施發展較好的紅星村,正需培“根”鑄“魂”。
走訪中,周道勇發現紅星村文化底蘊深厚。同時,紅星村還是革命烈士黃君玨的家鄉,但一直未深入挖掘和開發。
周道勇介紹,黃君玨曾任新華社華北總分社、華北《新華日報》總會計師兼管委會主任秘書、華北新華書店審計室主任。1942年6月,新華日報社人員途經山西庄子嶺時遭遇日軍,戰斗失利被圍,黃君玨烈士奮身跳崖,壯烈犧牲。1981年,民政部追認黃君玨為革命烈士。
周道勇思索,何不打造一座黃君玨革命烈士紅色文化陳列館,將紅色文化融入紅星村鄉村旅游“全過程”,打造黨史學習、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形成紅星村紅色教育名片?
為將這一想法付諸實踐,周道勇充分發揮市檔案館的工作職能優勢,積極聯系協調相關單位20余家,集聚專家智慧、匯聚各方力量,全面啟動黃君玨烈士生平事跡陳列館建設工作。
通過整合好人、財、物等各種資源,周道勇爭取到上級各部門的支持,同時,得到黃氏宗親會會長、黃君玨的堂侄黃文清的支持,共籌集項目資金70余萬元﹔通過與復旦大學校史館、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市檔案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山西左權縣革命烈士紀念館、市婦聯、市黨史館、市檔案館、湘潭烈士陵園等部門溝通、查閱關於黃君玨烈士的相關信息並整理成冊……
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裡,周道勇帶領駐村工作隊與村“兩委”一道深入挖掘和開發紅星村紅色資源,利用閑置的民居成功打造以黃君玨、譚震林為主題的紅色文化陳列館。
通過“紅”字引路,紅星村文化振興之路越走越寬敞,越走越明朗。
“綠”字鋪路
“鄉村振興工作最重要的是觀念的轉變,很多事情隻要有想法就會有辦法。”周道勇說,進入“第一書記”角色后,他始終牢記自己前來挂職的初衷。
周道勇利用屋場會、主題黨日活動等機會,和黨員代表、村小組組長、鄉賢多次溝通交流,深入了解村上的情況,了解村民的急難愁盼問題。
在反復思索,反復琢磨后,周道勇與紅星村黨總支書記周光明等村“兩委”成員最終提出了紅星村“北工南農”綠色發展的規劃理念,大力推進紅星村東部、北部的鄉村工業、手工業發展,依托村內及周邊教育資源和紅色資源,打造研學旅游互動基地,形成以農業觀光與研學旅游、農耕體驗為主的休閑旅游產業。
思路一開天地寬。
為有效利用紅星村流轉的土地,村裡成立村級合作社3個,幫助全村1276畝土地實現流轉,並且種上了油菜、湘蓮、西瓜、太空藕等特色農業,村上收入增加約6萬元,解決農戶就業20余人﹔爭取鄉村振興扶持資金30萬元用於推進光伏發電項目,利用村部屋頂安裝約500平方米的光伏發電板,每年收益約4萬元﹔盤活閑置廠房,租給弘星生物顆粒加工廠,採取“村集體經濟+產業鏈+農戶”的經營模式,為村集體經濟增收4萬元……
“賢”字拓路
栽好“梧桐樹”,引來“金鳳凰”。
近年來,紅星村的發展看得見、摸得著,也吸引許多在外闖蕩多年的鄉賢毅然返回家鄉,辦企業、搞合作社、發展新型農業、帶動鄉親們就業,在田園中實現鄉村振興的夢想。
“今年是我回鄉創業的第二年,在去年的基礎上共流轉土地500畝,主要種植水稻和大棚蔬菜。”湖南澤爾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周錫林說,他希望在家鄉也能闖出一番事業,帶動村裡經濟發展,讓家鄉的百姓都過上好日子。
“回鄉創業的想法由來已久,家鄉越來越好的創業環境讓我下定了決心。”紅星村回鄉創業人員劉乾陽原在外事業有成,回鄉后成立了湘之源農業專業合作社,種植黃金蟠桃,發展林下養殖,集農業發展、農產品深加工、農村電商以及休閑民宿、觀光農業於一體。
紅星村返鄉青年黃文贊成立湘潭尚興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流轉土地100畝發展稻蛙特色養殖,如今產品主要銷往長沙馬王堆市場和四川、重慶、浙江等地。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湘之源、澤爾農業、尚興等企業落戶紅星村絕非偶然。周道勇介紹,在紅星村,為讓更多能人回鄉創業,他們從“軟”環境和“硬”實力兩個方面改變鄉村創業條件,讓回鄉創業者想回來、能回來、回來發展順利。
2021年,紅星村集體經濟收入31.24萬元,2022年村集體經濟達到53.87萬元,同比增長72%。目前,紅星村回鄉創業人員達到12人。近兩年,紅星村先后獲評五星黨組織、市先進基層黨組織、市級美麗示范村、基層鄉村振興示范村、市生態文明建設示范村等榮譽稱號。(王希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