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寧鄉:四野遍奏“大豐歌”

芙蓉山下,天藍雲白水清,蟬鳴陣陣,清風裹挾著清新甜美的桃香徐徐相送,惹得眾多游人冒暑前來,隻為盛夏這一口鮮甜滋味﹔沿楚江東去,兩岸良田剛經歷一場鏖戰——“雙搶”,糧農大獲全勝:早稻顆粒歸倉,晚稻已佇微波﹔再溯溈江而上,溈源深處,山風、茶香、村庄,鄉村振興戰略下,老景區煥發新風貌,酷暑也變得溫柔,游人接踵而至,大山深處的清涼讓避暑經濟鼎沸喧囂……
年豐時稔,穰穰滿家,又是一年盛夏,走在楚溈大地,四野都在唱著“大豐歌”。
今年以來,寧鄉市圍繞建設農業強市目標,著力守底線、抓發展、促振興,農業農村經濟運行總體平穩。上半年,全市預計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99.37億元、第一產業增加值53.35億元、農產品加工業產業320億元,分別增長4.4%、4.2%、8%。
沙田鄉1000畝富硒稻種植示范片。范婷攝
一塊良田
種出富硒好米來
沙田鄉,涓水河兩岸,地勢最為開闊平坦的一塊田,是1000畝富硒稻種植示范片,這是沙田鄉去年引進的一個產業項目。
“雙搶”過后,一季稻已經長到了半米來高。遠遠望去,綠茵茵一片,與涓涓涌動的水流、垂柳連成一片醉人的翠色,養眼極了。
“我這片田,是全鄉最好的良田之一。沿河走,不缺水、光照足,土地還富含硒元素,成就了優質的富硒稻米。”種植基地負責人、種糧大戶魏濤表示,沙田鄉充足的光照、優質的水源、獨有的沙壤、清新的空氣孕育了富硒米的獨特品質。富硒米半透明長橢圓、色澤清白溫潤、米香清新自然、口感軟彈適中、食后口有回甘。“雖然我這價格相較普通米略高,但吃過的沒有不回頭的,都說好。”
魏濤來自湖北,家中世代種糧,耳濡目染加天賦異稟,新一代糧農魏濤眼光毒辣。他輾轉多地,最后為沙田富硒的土地以及當地政府的熱情好客打動,留在了沙田,一心一意種植富硒稻。他承租了一處閑置房屋,改造成糧倉,烘干設備、糧食加工設備一應俱全。
走進糧倉所在地,大晒谷坪上鋪滿了今年春季收獲的油菜籽,糧倉內還有少量去年的稻米,正在打包。魏濤坦言:“目前,我的富硒米主要供本地農家樂及餐飲門店。去年我的產量是30萬斤,暫時銷路不愁。我想等未來進一步擴大種植面積,就走品牌化道路了。”
正午時分,距離糧倉約十分鐘車程的十裡長沖家庭農場內,一鍋富硒米飯、一桌土菜,讓遠近賓客垂涎不已。
“我們是朋友推薦而來,說這裡的米飯、土菜都很有特色,作為公司團建的先遣部隊,我們先嘗為快。”李露是湖南途藝國旅的負責人,為團體游客尋找好吃、好玩的好去處,是她的本職。當天,她與同事從長沙趕來,走進裝飾古朴自然的十裡長沖家庭農場,她倆簡簡單單點了三個菜:絲瓜湯、苦瓜炒蛋、香干炒肉,都是沙田本地產品。每個菜都嘗過后,李露豎起了大拇指:“簡單又日常的菜,更能考驗餐飲店的食材與大師傅功力。”
飯后,李露順手買走了兩袋富硒米:“這個米確實特別,長沙不一定好買,來了就帶點回去給家裡人嘗嘗。”
俗話說,酒香也怕巷子深,做出品牌、打響品牌才是長遠之計。
沙田鄉鄉村振興辦主任邱蔚浩表示,現在沙田鄉黨委政府在富硒米種植產業上是“兩條腿走路”:一條腿正在邁開長步,准備進一步擴大種植面積,提高產量﹔一條腿是致力於打造沙田品牌,目前以“富硒”為賣點的品牌包裝已經進入設計階段,預計不久的將來就會揭開面紗、以饗食客。
鏈接
近年來,沙田鄉堅持市場導向,持續增強沙田包子、五裡堆香干品牌效應,規模化種植洋硒稻、羊肚菌擴大市場影響力,為村集體經濟增收160余萬元。不斷完善產業鏈條,突出惠同合作聯社主導作用,建成惠同合作聯社米廠和五裡堆豆制品加工廠,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投入1100余萬元提質核心景區、完善景區配套,打造涓水河精品旅游線路,年接待游客達10萬人次以上。
紅色沙田,多彩沙田,相信會吸引更多的人帶著舌尖來旅行,在沙田山山水水之間,與一些質純味真的天然美食不期而遇,讓紅色精神得以傳承。
雙鳧鋪紫蘇種植基地。段華良攝
一葉紫蘇
為村民生活添“香”
夏日的清晨五點,天已經亮了,但日出還早,晨光柔、晨露轉,雙鳧鋪鎮的合軒村,醒了。
一日之計在於晨,合軒村的紫蘇採摘人完美地闡釋了這一句話。
簡單梳洗罷,戴上草帽、拿起鐮刀,黃愛珍邁著輕快的步伐走出了家門。繞過屋舍、走過荷塘、穿過稻田,寂靜的村庄逐漸人聲喧鬧。不少同樣戴帽持鐮的村民匯入隊伍,到達紫蘇蔬菜種植基地,隊伍已經壯大到了二三十人。
現下,正是紫蘇豐收的季節。基地上,連片的紫蘇枝繁葉茂,宛如一片紫色的海洋,微風吹拂,香氣四溢。村民們走進紫蘇田便迅速散開,一字排開,快速揮舞著鐮刀向前挺進,採摘、打捆一氣呵成。不多時,大家的身后便排滿了齊刷刷的紫蘇,田間地頭滿是豐收的喜悅。
“在家閑著也是閑著,我每天都來,現在天氣熱了,我就早點來,趁著氣溫不高,干三四個小時。”黃愛珍今年已經70歲了,但身體硬朗,閑不住的她成為了紫蘇基地的正宗的老員工。健談的她表示,村裡近年變化大,村容村貌變美了,柏油路四通八達入了戶,更重要的是產業多了,隨著煙葉、蔬菜、水果、紫蘇等種植產業的勃發,為當地村民帶來了很多就近就業的機會:“像我這種上了年紀的,一般招工的都不要我了,但這個老板人特別好,非常照顧我們。”
“紫蘇每畝毛利潤有17000元到18000元,兩百畝每年純利潤有70多萬元。現在紫蘇進入採摘期,每天都有26個人做事,每個人129元一天,當天結算,不退拖欠工資。”紫蘇蔬菜基地負責人鐘正表示,今年承包了200多畝土地種植紫蘇,紫蘇種植周期短、產量高、效益好,紫蘇幼苗種下后兩個月即可採摘,一年可採摘2次。提起紫蘇產業的未來,鐘正渾身是勁:“現在紫蘇市場銷售好、前景好、潛力大,我想再把種植面積擴大到500畝,把紫蘇產業做大。”
上午十點左右,村民們撤出紫蘇田,順手把還沒轉移的紫蘇帶到寬敞的機耕道上,路上已經堆滿了大家的勞動成果。而老板鐘正,正拿著一大捆粉色鈔票,挨個兒給大伙結賬:“有零錢嗎?有零錢的先來,有手機支付的也可以。”
“我有零錢,昨天給我的零錢還沒花。”黃愛珍用一張小面額換回一張粉鈔,笑咧了嘴角:“干完活就結賬的感覺真的太好了,每天都能見到現錢。”另有一位年紀較輕的村民接過錢,便騎著電動車往家趕:“在這裡做事好,離家近,結現錢,現在回去給孩子做午飯,時間正好。”
黃愛珍也帶上一小把紫蘇葉往家裡走去,她說,紫蘇入菜,格外香。
鏈接
從村黨總支書記任善秋口中得知,紫蘇產業只是合軒村眾多產業之一。經過幾年摸索,合軒村利用自身優勢,產業發展走出了3個“三個一”路子。一是流轉山地引進光伏發電1000畝,煙葉種植面積1000畝,其他產業1000畝﹔二是合軒村的三個片區各有一個特色產業發展基地,白水片養殖基地、五龍片蔬菜基地、西藝片油茶林基地,這三個片區每年可為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增加近40萬元﹔三是一年成立一個公司,三年成立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有限公司、勞務公司、機械設備租賃公司三個公司。
目前,今年時間過半,合軒村集體經濟收入也實現了任務過半,已達到120多萬元。預計今年村集體經濟收入可以達到260萬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