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南頻道>>市州縣域

湖南衡陽:方便舒適是群眾幸福指數的重要特征

2023年08月13日08:46 | 來源:人民網-湖南頻道
小字號

小區作為城市的細胞,是強化社會治理的根脈。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法治意識、維權意識、參與社會事務管理的意識不斷增強。如何抓好基層基礎、城市細胞,進而推動整個城市、整個社會不斷提升進步?衡陽從改善小區基礎設施、提升小區居民素養、加強小區黨建引領等工作做起,積極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提高政治站位,健全體制機制,下沉工作力量,落實工作舉措,推進全國文明城市創建與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融合共進,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成效,值得深入探索和調查研究。

8月9日晚,牛角巷居民陳老在小區“口袋公園”邊悠閑散步邊哼著花鼓戲小調,感嘆居住環境的日益改善。近年來,衡陽市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契機,從老百姓“家門口”做起,秉承“人民至上”理念,努力實現“創建為民、創建靠民、創建惠民”的初心和使命,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一致認可。

借勢借力,清建並舉,小區舊貌煥新顏

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一頭連著民生、一頭連著發展,既是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工程,又是有效對沖疫情影響、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重大發展工程。衡陽市大力實施“三清三建”升級版,改造老舊小區,優先解決安全問題,優先補齊功能短板,以微改造見大成效。把老舊小區改造作為踐行學習教育活動,為民辦實事的實際行動,切實提升群眾居住滿意度。

三清三建“清”除了怨氣。作為一名普通居民,文明宜居與他們之間的距離到底有多遠?衡陽市用“三清三建”(清垃圾、清管線、清違章,建路、建園、建綠)行動回答了市民的疑問。近年來,衡陽市把“三清三建”作為民心工程,“三問於民”,即建設前“問需於民”、建設中“問計於民”、建設后“問效於民”。在具體改造中,又堅持“拆”“建”“管”三管齊下,做到拆違控違、管線管溝、補綠透綠、門面門頭、路面路沿“五個全覆蓋”。“三清三建”行動開展以來,各社區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煥顏”熱潮,重新煥發活力。

“現在的生活品質越來越高了,打開門,就是一個小游園,不僅景色優美,還可以鍛煉身體!”家住環城北路的汪奶奶笑著夸贊道。作為牛角巷社區的一員,自己可謂是社區煥新顏的見証者。牛角巷社區計劃對轄區商業新村19棟廢舊假山池、環城北路勞動局家屬區院內棄管土地進行改建。可究竟建成什麼樣子,社區要聽聽大家的意見?社區工作人員把附近單元的樓棟長、居民小組長、居民代表聚集到一起開“頭腦風暴會”,集思廣益。帶著居民的希冀,社區聘請專人設計,小游園正式破土動工。經過一個月的施工,汪奶奶和鄰居們看著2個游園逐步成型,俏麗“亮相”——500多平方米的小游園中,栽種著飄香的桂花,逢秋染色的銀杏,灌木、花草環繞點綴,一方木質涼亭似淑女般亭亭立於其間,每隔三五步便有一方長椅石凳“迎候”!

“三清三建”啟動以來,衡陽市各社區共清理“牛皮癬”265000余處,清理樓棟堆物874車、破舊防盜網18302平方米、破舊雨棚36288平方米、煤房130余戶,新增污水井180座、雨水井260座、鋪設瀝青路面250000平方米、路沿石16000米、流水板31500米、排水管63500米,新建小游園63處、涼亭95處、休閑座椅415處,新建花壇樹池160處,新增綠化面積62000余平方米。

黃青巷的老居民張荷月,從沒有像今年這般熱愛散步。以前牢騷滿腹從不在小巷內散步的她,現在會叫上家人或者鄰居一起,沿著巷內新修的道路漫步、聊天,瀏覽著道路兩旁粉刷一新的雪白牆壁上醒目的公益宣傳標語,欣賞著那簇擁的葉片隨風舞動時發出的背景音樂,見証著原來的“骯臟小道”一下子變得“神清氣爽”,感嘆近幾年社區的“三清三建”工作讓群眾的聲音成為了向上向善的力量!

拆違拆危“拆”除了隔閡。衡陽市在大力推進“三清三建”的同時,齊聲念好“拆”“建”“管”口訣,堅持“先拆后建,建管並舉”的原則。居民對一些違章搭建和危險建筑頗有意見,導致和社區工作者有隔閡。社區廣泛聽取居民意見,進行全面排查摸底,統一登記造冊,及時清理了小區的簡易棚和違章建筑,共拆除違章建筑3620余處、5.1萬平方米,拆除廢棄單車棚267個,為后期按照規劃統一建設奠定了基礎。如石鼓區拆除商業新村7棟、9棟、23棟、27棟與向農路3號、10號違章建筑6390平方米,以及廢舊廣告招牌80余處﹔拆除商業新村22棟D級危房。在“拆”的同時,按照“完善基本功能、美化小區環境、提升小區品質”的目標,同步規劃設計,新建6個休閑涼亭,15處休閑長廊,鋪裝火燒板7.3萬平方米,清理化糞池1730座,新制作門店招牌10000余米,鋪設瀝青17萬平方米,新植綠化苗木6.7萬平方米。同時,對小區內的空中飛線進行了整治,規整各類管線7萬余米。

如果說花園、街道是一個城市的“面子”,那麼下水管道就是城市的“裡子”。“裡子”盡管隱蔽,卻是離百姓最近的地方,“裡子”的好壞,與百姓的居住質量緊密相連。珠暉區冶金街道在“三清三建”工程規劃設計階段,就融入“海綿城市”理念,把解決轄區管網排水排污不暢問題作為首要任務。近幾年該街道對轄區內所有主次干道的原有舊損地下管網進行拆除,共埋設新涵管4600余米,清理化糞池70余座,新建溝渠3600余米。改造中,居民趣金芳還當起了義務監督員,每天都會來到工地查看,既是一種關心又是一種喜悅。

為加強后續日常管理,街道、社區城管干部對轄區內的佔道經營、亂搭亂建、亂停亂放進行日常巡查,徹底讓小區舊貌煥新顏。“花園改造面貌新,提質漂亮受歡迎﹔羊腸小道連主道,花草滿地環境新﹔健身器材十余種,強身健體為國民。”因為對“拆違拆危”前后變化所觸動,居民曾志翔寫下這樣一首“打油詩”,他用溢美之詞拆除了自己心中的那道無形的“隔閡”。

加裝電梯“加”速了幸福。在全力推進文明城市創建過程中,衡陽市想居民之所想,既消除老舊住宅隱患、提高城市品位、提升群眾幸福感,又撬動投資、促進消費,改善社會治理。全市上下以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提質的顯著成效體現學習調研的實際成果。

針對城鎮老舊小區建造年代早、建設標准低、公共環境品質不高,尤其是居住人群老齡化程度偏高,老年人特別需要電梯的現狀,衡陽市將加裝電梯納入基礎類改造內容,堅持有條件加裝的,應裝盡裝。出台既有建筑加裝電梯的實施辦法,明確具體牽頭部門、辦理流程和補助標准等內容。同時,對同意增設電梯單元全體業主就增設電梯設計方案,增設電梯工程費用的預算及其籌集方案,電梯運行、維護保養、修理、檢驗、管理等費用的分攤方案等召開議事會或業主委員會,充分尊重居民意見,共同達成書面協議。

蒸湘區冶金小區有些樓棟符合加裝電梯的條件,但居民意見分歧較大。1—3樓的基本不同意加裝,更不願出錢出力。面對分歧意見,小區黨支部不厭其煩,先后4次組織召開會議,面對面協商探討,說明這是為高層住戶做好事,尤其是尊老敬老的具體行為,應該互幫互讓。經過多次會議,最終達成按照“誰受益,誰出資”的原則,根據所在樓層、套型建筑面積等因素,由業主按照一定分攤比例共同出資建設。居民陳太廣欣喜地說:“多虧社區黨員干部把這事當自己的事在做,我70多歲了,每天從七樓爬上爬下,總呆在家裡又悶得慌,現在有電梯了,經常出來活動活動,感覺自己的晚年生活幸福多了!”

敲門拜訪,宣傳引導,市民素養大提升

小區硬件設施提升了,人居環境改善了,如何提升居民文明素養,使已有的建設成果固化下來,久久為功,又提上了市委、市政府的議事日程。

敲門行動“敲”開居民心扉。衡陽市委組織部牽頭發動志願者、社區干部、機關黨員等以入戶走訪宣傳的方式開展“敲門行動”,走千家訪萬戶。首先亮明身份,說明來意,然后了解受訪者的基本情況,開展模擬問卷調查,虛心聽取居民群眾的意見建議,一一登記整理,並告知意見問題反饋電話。如走訪的居民不在家,則將宣傳資料和走訪未遇提示卡粘貼在門上,並安排時間再次入戶走訪宣傳或者留下意見反饋電話。通過如沐春風般的“敲門”走訪,把群眾的意見收集起來、歸納起來、改進起來。

2023年7月13日晚上,“衡陽群眾”志願者曾巧紅敲開珠暉區愛國裡社區蔣老人家的門時,家裡比較臟亂,老人家也不怎麼搭理她。曾巧紅一邊耐心解釋自己的來意,宣傳黨委政府的良苦用心,一邊動手幫助老人家整理房間、打掃衛生。經過近半個小時的交流溝通,老人家的心扉終於打開了,道出了自己多年來的心病,提出了5點意見建議,其中包括兒女遠在外地工作,很少回家看望二老,希望黨委政府多加強尊老敬老宣傳,倡議兒女常回家看看等意見。曾巧紅將這些意見一一記錄在工作本上,第二天就把意見反饋給了社區。社區了解情況后,立即與其子女取得了聯系,子女表示過去由於工作忙,對二老的陪伴安撫有所疏忽,決定以后每周都會打電話回家關心問候,每季度回家看望陪伴二老。現在,每天都會看見這位蔣老在小區院子裡開心地散步健身,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據初步統計,自“敲門行動”開展以來,衡陽市各級各類人員走訪居民65700多戶,收集居民意見建議34100多條,整改反饋33800多條,群眾滿意度明顯提升。

公益宣傳“宣”出文明新風。除了敲門入戶的宣傳,衡陽市還廣泛利用在各小區醒目位置懸挂《文明市民公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明健康有你有我》等各類公益宣傳廣告,在電梯安裝樓宇視頻宣傳公益廣告等多種方式,做到文明提醒和規勸“抬眼可見,舉足即觀,入眼入耳,入腦入心”。

雁峰區蘇眼井小區原來是一個老舊小區,多巷子胡同,通過“三清三建”將基礎設施改造好以后,社區在各路口、胡同圍牆上、房屋牆壁上等以懸挂、繪畫、展板等多種形式大力開展“講文明樹新風”公益宣傳。轄區內有高標准公益廣告490多塊(副),在各樓棟醒目位置懸挂宣傳海報657份,設置流動意見箱32個,廣泛營造了濃厚的宣傳氛圍。據社區書記介紹,2022年3月該社區一對新人准備大辦結婚酒席,第二天看到社區關於防疫抗疫“少出門,不扎堆”“停辦緩辦婚慶宴席”的宣傳內容后,主動放棄了舉辦酒席的打算,改成新娘新郎植下“同心樹”代替酒席婚禮,贏得社區居民一片叫好,紛紛點贊。

道德講堂“講”出時代旋律。“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惡之家必有余殃”。唱歌曲、學模范、誦經典......衡陽市大力開展社區道德講堂活動,使廣大群眾受到教育、感化,以“身邊人講身邊事、身邊人講自己事、身邊事教身邊人”的形式,傳播凡人善舉。從居民中汲取精華、獲得力量,又把“道德的種子”撒播到居民中去,和諧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成為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強大引擎。

石鼓區太平一社區一對鄧姓夫婦對父母不冷不熱,對孩子也是動輒打罵,正在讀小學的孩子經常邊哭邊去上學,老師了解情況以后,立馬反映給所在社區。社區有針對性地請來了全國文明家庭獲得者聶老來“道德講堂”現身說法講課,並特意邀請這對夫婦來聽課。聶老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為什麼要孝老愛親、尊老愛幼,用自己的所作所為實實在在的舉動感動在場的聽課者,使在座120多名聽眾不時爆發雷鳴般的掌聲,一些聽眾聽著聽著就流淚了,這對鄧姓夫婦也感到十分慚愧。從那以后再沒打過孩子,對父母也是經常問寒問暖,悉心照顧。他的老母親有一次和小區老人聊天時說:不知社區給他兒子兒媳吃了什麼藥,自從被邀請去聽課以后,態度變得非常溫和孝順了,是一股什麼樣的力量在改變他們?答案就是道德的力量!

衡陽市制定出台了《衡陽市“道德講堂”樣板點建設標准》和《考核細則》,細化量化建設標准,引導各“道德講堂”走上規范化道路。目前,全市150多個社區均設有“道德講堂”,各文明單位也均設有“道德講堂”。近年來開展講課7530多場次,聽眾達37萬余人,有效帶動了社會文明風尚的提升。

黨建引領,社會參與,強筋健骨活力新

“小區治理好不好,關鍵看核心強不強。”小區問題多、矛盾多,其根源在於缺乏黨組織這一堅強領導核心。在調研走訪中了解了這一“症結”后,衡陽市採取了系列措施。

組織建設“建”強堡壘核心。衡陽市根據黨員分布、小區結構,按照屬地管理、便於活動的原則,進一步理順社區黨組織隸屬關系,健全以“街道黨工委─社區黨總支─小區(網格)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為主線的組織管理體系。通過單獨建、聯合建、挂靠建等形式,把黨組織建在小區上,特別是以城鄉接合部、新建住宅區、大型流動人口聚居地為重點,推進黨組織全覆蓋,真正實現“有黨員的地方就有組織、有組織的地方就有活動”,將黨的領導植根於城市基層最末梢,植根於小區居民群眾之中。鼓勵黨員通過小區公示牌等渠道主動“亮身份亮承諾”,支持社區“兩委”成員、在職黨員、離退休老黨員擔任小區黨支部書記、樓棟長,引導黨員參與社區治理和事務管理,加大黨組織對業主委員會組建的指導力度。街道社區黨組織和主管部門指導有條件的小區全覆蓋建立業主委員會,做到組織提前介入、人選嚴格把關、程序合法合規。提高業主委員會成員中黨員比例,真正把組織認可的人、群眾信任的人推到“前台”,從源頭上掌握主動權。

雙向進入“進”出共建意識。衡陽市對居民小區黨支部原則上與居民小組、業主委員會一體化安排,並實行雙向進入、交叉任職,推動小區黨支部書記兼任業主委員會主任,將符合條件的業主委員會主任、物業服務企業負責人、社區民警選聘為社區“兩委”兼職委員,使社區、小區業主委員會和物業服務企業合成一股力、擰成一股繩,加強對業主委員會日常監管。探索“民主事項黨組織先議、重大事項黨組織先審”制度,業主委員會在作出重大決定前,要征求社區黨組織的意見。每年由街道社區黨組織牽頭,召集業主、小區黨支部和物業服務企業等,對業主委員會成員進行綜合評價,對滿意度低、履職不力的,終止其資格。這種模式充分發揮了小區黨組織和小區黨員干部的引領、帶動和示范作用,推動形成了“小區是我家,治理靠大家”的共識和氛圍。

部門報到“報”來喜人局面。衡陽市認真落實城市基層黨建“街鄉吹哨、部門報到”要求,街道、社區黨組織積極主動作為,梳理基層治理、服務群眾的重點難點問題,聽取群眾呼聲,主動吹哨、敢於吹哨。涉及的職能部門無條件報到,解決職責范圍內的問題,堅決杜絕推諉扯皮、踢皮球現象發生。同時深入推進在職黨員“雙報到”“雙報告”工作,引導機關企事業在職黨員到居住小區所在社區報到,通過參與籌建小區黨組織、參選小區業主委員會成員、擔任樓棟長、提供志願服務等方式,全面融入社區治理,實現黨組織和黨員作用發揮從“工作圈”延伸到“生活圈”。在職黨員參與社區治理服務情況,街道、社區黨組織要定期書面通報所在單位,作為干部年度考核、評先評優、提拔使用的重要參考。社區黨組織探索召開聯席述職會,對共建單位參與社區治理情況進行晒單評比,激發共建單位參與基層治理的內生動力。(李孟翔)

(責編:黃卓、羅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