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株洲縣區發展大型新聞調查⑥|淥口進城下鄉,“融點”在哪?

南洲生態新城。詠洲攝
淥口區是帶著明確任務誕生的。
這兩年,如果隻看關鍵方面,比如主要經濟指標兩位數增長、培育出湖南省中小工業企業特色產業集群等,淥口區確實在努力擔負起做大城市規模、拓展發展空間、形成株洲新增長極的歷史任務。
但若把目光拓寬,這些可圈可點,難以遮蓋成績背后的隱憂:
53.93%的城鎮化率低於省市平均水平,60歲以上老年人佔比高於省市平均水平,基層治理壓力不小﹔
制造業底子薄,觀念滯后,傳統縣域發展模式沒有本質上的革新﹔
農村人口流失嚴重,農業現代化程度低,鞏固脫貧成果和鄉村振興銜接工作任重道遠﹔
……
撤縣設區5年過渡期即將結束,在“融”與“不融”之間,在分工與合作之間,在傳統與革新之間,淥口需要走出更“合拍”的步調。
朱亭五號山谷。詠洲攝
產業何以先進?
作為城郊,無論叫株洲縣,還是叫淥口區,這片區域,歷來是城市發展重中之重。
建市之初的株洲縣,定位就是株洲市區“米袋子”“菜籃子”,它決定著株洲農副產品供應鏈的暢通,“農業”的標簽一貼就是幾十年。
改革開放春潮浩蕩,株洲縣生產的農副產品一路走高,市場處處有春風,一批鄉鎮企業異軍突起,30多個產品還成功走出國門,農村人口“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日子過得有聲有色。
1994年,淥口經開區成立,並被確定為4個重點省級開發區之一。株洲近郊,又接到新的時代任務。
然而,這一次似乎沒有那麼順利了。市場日益殘酷,在多重競爭、技術壁壘、傳統觀念等各種因素下,鄉鎮企業“退熱”,發展勢頭逐步放緩。
淥口經開區成立后的10來年,引進的大量企業,生產經營粗放式,沒有自主知識產權產品,沒有積累技術人才,抵御市場的風險能力小,很快遭遇瓶頸期。高起點的經開區,沒有獲得高速度、高質量。
隨后,株洲縣在2003年、2010年分別啟動建設灣塘工業園和南洲新區。到2012年,株洲縣GDP總量僅佔全市的4.55%,相當於醴陵的五分之一,不足攸縣的三分之一。
“從傳統農村自然經濟走來,又趕上改革紅利,‘小富即安、小進即滿’日子過久了,加上工業基礎和工業化思維先天不足,后天的培育步伐似乎又慢了幾拍,導致淥口的經濟實力與發展條件頗不相稱。”一位淥口區的干部直言。
“醒得很早,起得很遲。”本土作家晏建懷這樣評價淥口過去幾十年的發展。
隨著馬家河、群豐、白關、雷打石、三門等近郊鄉鎮相繼並入株洲城區,雖然株洲縣縣域面積縮水,但又給了株洲縣新的機遇。
接納上述鄉鎮后,當時株洲市區面積也不過863.1平方公裡,不足長沙市區的一半。況且東、北、西三面與長沙、湘潭接壤,已經到邊,迫切需要做大城市規模,拓展產業發展空間。
南拓成為不二之選,“株洲向南”的呼聲持續多年。2018年,淥口正式撤縣設區,一場區域協同、共建共享的棋盤又布在淥口。
這一次,淥口抓住了機會。趁著長株潭都市圈的東風,聚焦株洲先進制造業差異化優勢,搶抓高分子新材料產業。短短數年,淥口區引進高分子新材料鏈上企業40余家,年產值超40億元,聚集了國家、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8家、23家。
它確實展現出了巨大潛力,但要真正成為新的增長極,還有諸多問題無法回避。
株洲大多數企業處於產業鏈中游,極度依賴高分子原材料,而淥口僅有如時代華鑫、時代工塑等少數企業可提供少量的特定原材料,產業鏈條如何延長?
全區僅有少數企業的產品技術達到國際國內領先水平,且主要集中在中車系,如何發揮龍頭帶動、企業主體創新作用,讓更多科技成果轉化,實現“百花爭艷”?
當前園區土地一級開發壓力較大,工業用地土地報批指標緊張,在項目入駐、產業加速提升的大背景下,如何盤活低效用地,做好騰籠換鳥的文章?
南洲新區商業、住宿、娛樂等配套不足問題逐漸顯化,如何豐富上班之外的生活,留住高層次人才、技術人才?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一些干部動輒把沒錢、沒待遇挂在嘴上,如何以思想“破冰”引領發展“突圍”?
淥口要后發先至,必須保持緊張。
村民正在採摘黃辣椒。肖霜攝
鄉村何以振興?
淥口的真正短板,還是在鄉村。
株洲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數據顯示:2021年,淥口全區60歲以上老年人口6.5萬人,約佔總人口的25%。其中有大量鄉村70%以上常住人口是老年人。
鄉村沒有舞台,青壯年隻能外出。“之前常年季節性缺水,尤其遇到干旱天,莫說灌溉了,喝的水都成問題,年輕人留在村裡能干什麼呢?”古岳峰一位村民說,上一輩離鄉背井到城市打工,是解決溫飽問題,而年輕一代的離開,潛在因素更多,但“不得已”是共通的。
2021年,淥口區72個“薄弱村”村集體收入在5萬元以下,在株洲縣域中現象最嚴重,以至於組織部門開展的“消薄”工作壓力最大。
農村人口流失,既是共性問題,也是一定的發展規律使然。淥口區想了很多辦法。
實施“教育振興行動”,區級領導干部兼任“第一校長”,25名區級領導兼任33所學校“第一書記”“第一校長”。引入市二中教育集團聯合辦學,打造淥口教育品牌,推進鄉村小規模學校撤並和寄宿制學校提質,市二中附三(南洲)小學開設產業工人子女寄宿班。
此外,引進“柏連陽院士創新團隊”“鄒學校院士團隊”等院士專家工作室,借力高級智囊驅動鄉村振興。
如果說防止規模性返貧是淥口的底線的話,那麼,保障糧食安全就是它的生命線。淥口歷來是湖南省的產糧大縣,曾多次獲得“全省糧食生產先進縣”榮譽,2014年起,在嚴格管控區進行農作物種植結構調整,不再種植食用水稻,給農業發展帶來較大壓力。
淥口也下了苦功應對。種田的人少,就發揮村集體經濟組織優勢,變“私種”為“公耕”,引導農民將農務集中歸於村集體經濟組織,再由村集體經濟組織統一安排精耕細作﹔實施全區域高標准農田建設三年(2023-2025)行動,與天元區聯合實施楊柳灌渠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工程,增強返鄉創業的信心﹔依托院士團隊,攻堅水稻綠色高效豐產栽培技術體系等。
鄉村振興需要久久為功,稍有不慎,一步走錯滿盤皆輸,還有很多問題需要直面。
目前,淥口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深加工產品不多,農產品還處於較為初級的階段,銷售渠道不夠暢通,每年都會有各類農產品“滯銷”的新聞出現。
盡管相關部門、愛心人士牽線搭橋,但賣力吆喝的背后,反映的是當地立體多樣化的農產品銷售平台還未真正建立,農產品生產規模小,沒有抱團取暖。加快農村物流快遞網點布局、加強農村電商人才培育工作迫在眉睫。
當淥口把雄心望向現代制造業,又該如何依托長株潭兩萬億級的GDP和兩千萬級的人口規模,在現代都市農業、休閑農業的巨大市場裡,分一杯羹?
高分子新材料產業技術論壇暨產業發展推進會。曾俊敏攝
定位如何守住?
過去,因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綠水青山的生態優勢,淥口一直被譽為長株潭的“后花園”。這種自我認知,從發展規律看,有一個致命的誤區:“后花園”的休息是短期的、間斷的,是被動的等待。
換言之,在都市圈城際間你追我趕的競合態勢下,誰要是緊抱“后花園”的想法不放,隻會在競爭浪潮中失掉先機。
幸運的是,淥口區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經過廣泛聽取意見,“青春淥口,創業新城”的發展定位應運而生。
客觀來說,這樣的定位更新不無道理。
交通優勢今非昔比。由淥湘大道、淥口大橋與龍洲路、湘江大道等構成的市區南部快速環線已經極大縮短區域交通時間。在建的醴婁高速、即將啟動的京港澳高速東移線,也將帶動淥口深度融入高速路網。
產業氛圍今非昔比。三屆高分子新材料產業技術論壇成功召開,讓淥口在新賽道插旗佔位。在淦田鎮,大唐華銀落地,極端力能實驗裝置項目選址,聚集效應初顯。
文旅底子煥發新生。與風車相互映襯的蓬源仙迎來了大批“帳篷族”,可看銀河星空、聽蟬鳴鳥叫的花沖村成了綜藝節目《花兒與少年》的拍攝地,“五號山谷”民宿進駐朱亭古鎮,“經世·文創部落”項目將打造新文旅產業體系,王家洲村的鄉村美術館也在路上。
其中最后這項文旅,因為踏上流量風口,最為廣大市民所關注。
然而,與旺盛的文旅消費需求相比,淥口地域文化資源挖掘利用實在太過單薄。
淥口古鎮、古街、遺址不少,但以散點呈現,未形成文化資源片,聯動性較差,而開發景點又“囊中羞澀”。
看看周邊,炎陵有神農谷,攸縣有酒埠江,醴陵有瓷谷,茶陵有工農兵政府舊址,淥口靠什麼吸引“流量”?
淥口打出節會、賽事牌。元宵煙火晚會、風箏節、龍舟賽等一系列活動,確實讓淥口賺足了目光,但也暴露出不少問題。
比如,今年4月湖南省首屆風箏邀請賽在淥口風光帶舉行,吸引大量外地游客,其中又有大量游客因為找不到飯店而遺憾離開。這在前期策劃活動時,完全可以在活動場所放置美食地圖、農家小院地圖,或者推出文旅引導小程序,把客人留住。
當代的年輕人旅游,往往是沖著體驗來的,甚至一杯奶茶、一串燒烤都可以成為奔赴的理由。但如果區域干部缺乏游客思維,不懂市場需求,不追蹤消費熱點,那麼流量上來了,服務上不來,賺了“吆喝”,也賺不到“留量”,更沒有“增量”。
近年來,淥口也通過舉辦人才節、大學生寒暑假游園、青年人座談會等活動,試圖打造一個對年輕人更有吸引力的城市。
熱鬧之外,不乏有“折騰、麻煩”的論調,這恰恰反映出,部分干部思想保守、因循守舊,習慣把“以往怎麼做”當成金規鐵律,實則是本領恐慌的表現。
不思進取的小農思想﹔怕這怕那的畏難思想﹔推三阻四的逃避思想﹔拖拖拉拉的懶惰思想﹔大而化之的浮躁思想﹔顧此失彼的片面思想﹔明哲保身的“好人”思想……今年的淥口區三級干部大會,點出了部分干部存在的十二種不良思想,一針見血地指出:有的干部不想擔當、不願擔當、不善擔當。
作為長株潭的“南大門”,湖南省最年輕的城市,掣肘少、包容性強,新的發展方式、發展理念可以更快落地,面對深化改革的痛點難點,淥口要拿出“決不把難題留到明天”的擔當。
“青春”意味著活力,“創業”就是要闖創干。
【他山之石】
望城區: 圈層式遞進 “一江兩岸”協調發展
2011年,望城整體撤縣設區成為長沙市第六區。這些年,望城區採取圈層式遞進的策略,實現從“望城”到“融城”再到“建城”的轉變。
首先,望城距離中心城區較近的鄉鎮優先融城,推進商貿服務配套建設,促進產業和基礎設施與中心城區對接融合。然后,中心城鎮依托不斷增加完善的交通干線,積極承接省市的經濟輻射和外部產業轉移。同時,提升區域內各個城鎮組團的規模與實力,推動輻射區域城鎮逐步融城。
望城作為省會唯一坐擁35公裡黃金湘江岸線的城區,牢牢把握環洞庭湖生態經濟圈、湘江新區和沿江建設、跨江發展等戰略機遇,形成以高速公路、快速干道為主體,軌道交通和湘江航道為補充,水運港口與樞紐站場為依托,陸路暢通無阻、水道充分利用、可持續發展大容量、網絡化的開放式綜合交通體系。
緊扣“一江兩岸”發展格局,望城先后在湘江西岸布局望城經開區,在東岸布局望城經開區銅官工業園,並始終將先進制造業作為“第一選擇”,聚焦智能終端、綠色食品、新一代半導體、生物醫藥、新型合金、先進儲能材料6大重點產業鏈,招大引強,一批旗艦型項目爭相落戶,在河西千億級智能終端產業集群強勢崛起的同時,河東的新材料、生物醫藥等500億級產業集群也雛形顯現。
同時,著力探索全域旅游創新之路,堅持項目為王,以靖港古鎮2.0版和銅官片區開發建設為引領,集中推進一批文旅重點項目建設,積極簽約引進一批優質文旅項目,打造湖湘文化特色街區,打造吃、住、行、游、購、娛全要素旅游場景,吸引大量游客。(鄒怡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