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南頻道>>市州縣域

湖南岳陽縣: “四多四好”徐徐繪就新時代《富春山居圖》

2023年09月08日22:04 | 來源:人民網-湖南頻道
小字號

鐵山水庫是岳陽人民的“大水缸”,界頭水庫是鐵山水庫的“大水源”。南沖就是這兩個水庫之間的要沖。

近年來,先后有40個項目前來南沖村洽談,都是因為水源保護問題而受阻。由於生態紅線、水利紅線、農保田和生態公益林四方面限制,南沖村發展相對比較吃力。想創業“這也不行,那也不行。”

就是這樣一個跨省的老區、庫區、山區村,卻實現了從移民村到宜民村的蝶變:村民在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中“唱主角”,村集體經濟年收入接連翻番,南沖村連續6年蟬聯綜合先進單位,“岳陽縣最美村庄”“岳陽市文明村”等多項榮譽挂滿牆壁。而這一“蝶變”的背后,離不開當地推行的“四多四好”工作法。

南沖村實現了從“移民村”到“宜民村”的蝶變。單位供圖

南沖村實現了從“移民村”到“宜民村”的蝶變。單位供圖

寫在本上,立在心裡,躬身主動解難

走到南沖村村部,映入眼帘的是宣傳窗裡“四多四好”南沖工作法的簡介。多走幾步,察好民情﹔多問幾句,用好民意﹔多寫幾行,記好民事﹔多做幾件,護好民生。這短短的32個字,成為當地干部衡量自己工作的“一把尺子”。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我們不要高大上,但求最合適。”南沖村黨總支書記楊深南打開抽屜,搬出他的8個寶貝筆記本說,沒什麼巧辦法,多走、多問、多寫、多做,就是腳到、心到、筆到、事到。

細微之處見真章。靜下心來讀一讀這段筆記。

“劉光輝,戶主,身份証號碼430621XXXXXXXX371X,電話號碼,178XXXX2992,2023年7月1日入戶南沖村八斗片李上組老黨員劉光輝家。

1970年在水圳養羊,每天0.48元生活費﹔

1972年2月20日入黨,次年同時間轉正﹔

1976年成家,界頭的姑娘,育兩子一女,一女嫁華容,大媳婦盧塅的姑娘,盧岳華在家帶孩子,一男一女。光爹2020年摔倒,生活半自理,多種疾病纏身。”

走訪記錄前5頁都是鳳形組戶主姓名、家庭人口以及對應的詳情頁碼,后面則是每戶走訪的詳細情況。

“記錄這麼詳細干什麼?”

“作用大著呢!記錄村民生活現狀涉及到移風易俗、農村合作醫療、人居環境、耕地保護、矛盾化解等,會讓工作走在前面。”

“全村4個片,每名村干部要聯系村民200戶以上,對所聯系戶每年入戶走訪不少於1次,對低保五保戶、重病重殘戶、易返貧致貧戶、空巢老人戶、留守兒童戶、烈屬軍屬戶六類重點對象每季度走訪1次。”楊深南說,每走一戶,都通過互拉家常的形式進行的,走的次數多了,才能掌握基礎信息數據。

事實上,南沖村“四多四好”工作法從2018年楊深南開始試用,2021年全村推行,經過連續幾年的摸索,已經形成“說、議、辦、評”的閉環管理體系。

筆記本上五保戶劉運龍的事情辦理痕跡,再現了管理過程。該項實事辦理獲得季度考評最佳案例。

“劉運龍和我是同學,又是一個村,今年滿了60歲。”村民劉湘龍隨意一句話,引起了正在走訪的總支書記楊深南的疑惑:“60歲應該可拿養老金。可我走訪時候,發現他的身份証寫的57歲。”

這意味著劉運龍三年拿不到養老金。村支兩委議事會上,楊深南提出自己的看法。會議一致認為身份証上出生年月肯定寫小了。會議結束,網格員馬上進行調查,不僅找到原始戶口登記底卡,而且走訪了劉運龍的親屬、同學,按照戶籍更正要求逐項簽字蓋章,辦理新的身份証。

“我自己沒想到的事,村干部幫我想到了,辦成了。”劉運龍第一次拿到養老金后十分感激。

走近農家灶頭,走遍田間地頭,走在問題前頭是發動群眾、依靠群眾的基礎。南沖村在遏制大操大辦、禁炮限塑、環境整治等工作走在全鎮前列,都可從村干部的筆記本上找到蹤跡。自2021年推行以來,該村干部已實施8輪,走訪3000余人次,梳理民情信息130條,寫滿18個民情筆記本。全村12000余畝山林、1300余畝水田都留下了村干部的足跡,沒有發生一起森林火災,確保了一泓清水入庫。

工作記錄本滿滿記錄著每一戶村民家庭的走訪信息。單位供圖

工作記錄本滿滿記錄著每一戶村民家庭的走訪信息。單位供圖

定在現場,走在前面,引領村民增收

70歲的劉英豪,2022年以前在外務工賺點辛苦錢,因為要照顧二級肢體殘疾的妻子,不得已回到老家,回村后的他沒有其他收入來源,隻能靠種田勉強維持生計。

村干部李鵬主、網格員劉衍書像往常一樣走訪串戶,得知劉英豪的情況后,細致地將他的實際困難記錄下來。

翌日,李鵬主、劉衍書再次上門告知:“經過村支兩委商量決定,村集體在荒廢的后山,開挖整平種了10畝油茶,知道你沒收入來源,你願不願意去做管理員咯?”

“當然願意,我還想在油茶下面種點西瓜。”劉英豪迫不及待。去年6月,油茶長勢良好,林下5畝地的西瓜又紅又甜,劉英豪本該高興卻眉頭緊鎖,這些西瓜如果不盡快出手,就會爛在地裡,血本無歸。

鑒於這種情況,村干部動用各自人脈資源,以1.5-2元的價格,將6000余斤西瓜全部銷售一空。

意想不到的是山水好陽光足, “英豪”牌西瓜去年不僅贏得了口碑,而且贏得了市場。今年西瓜再次迎來大豐收,求貨信息不斷。三伏過后,劉英豪面對紛至沓來的訂單無貨可供,老劉記下這些客戶號碼,計劃明年將種植面積擴大到12畝。

像這樣助農增收的事例,南沖村網格員做成了很多。全村47個組分為4個網格化片區,村干部搭配網格員,干得風生水起。

“昨晚大風大雨,西灣組的水塘邊的救生杆被風吹倒塘裡,我剛撿起來立好了。”網格員劉石宜上班后和大家說。這樣不起眼的一件小事,楊深南卻舉一反三,立即通知4位片長組織網格員,巡查全村104口水塘邊的警示牌、救生竹竿、救生衣繩是否完好。正因為“四多四好”工作法細致入微,今年暑假沒發生一起溺水事件。

毛田鎮黨委書記孫榮華肯定了南沖工作法的實用性:“楊深南工作特色就是實和細。”

說他“實”,是因為他自創的南沖村工作法很頂用。從會議精神、日常工作、落實細節、談心談話到任務完成等情況一覽無余,每季檢查,每半年講評。每個村干部負責走訪對象的家裡有幾口人,做什麼工作,幾口塘,養多少魚,甚至家裡養了幾頭豬,幾頭牛,都一清二楚。說他“細”,他把山塘、路燈、村路都建設台賬,每盞燈、每口塘、每家每戶的門前三包都統一編有“身份証”,哪裡路燈熄了,隻要報上電杆上的號碼,即時會修好。

孫榮華再談自己的感受:“超前干事就是南沖村工作走在前的秘笈。今年7月12日上午8點半,鎮裡召開廁所革命的工作會議,6點半我在村道上晨跑,就看見村干部劉偉華已經在村民家屋后察看現場。”

翻開村干部劉偉華的記錄本,廁所革命分工7月11日已經分派到各位網格員。這說明南沖村提前一天,就把會議內容布置下去了。

多走、多問、多寫、多做,是南沖村黨總支書記楊深南的“法寶”。單位供圖

多走、多問、多寫、多做,是南沖村黨總支書記楊深南的“法寶”。單位供圖

干在實處,貴在鼓勁,打造“富村山居”

毛田過去叫“茅田”。當年的山是剝皮山,水是禍坨水,田是沙丘田,土是黃泥土。經過幾代人一股不服輸、不怕苦的毛田精神奮斗,改天換地,曾掀起過全國“學大寨趕毛田”的熱潮,“貴在鼓勁”四個大字赫然在目。

南沖村“一腳踏三縣”,既是毛田的集鎮所在地,又與臨湘市詹橋鎮、湖北通城縣北港鎮相鄰。連接三縣的交通主干道貫通全村,每逢節假日,道路擁堵、秩序混亂成為當地村民的一塊“心病”。

時代在發展,干勁不能丟。南沖村的管理破題,從環境治理開始。

不破不立,南沖村爭取資金350萬元,讓全村12公裡長,5米寬主次干道都實現“白改黑”。投資150萬元,對村道綠化、亮化、美化,改造104口水塘,安裝186盞8米高中國結路燈。如今的南沖集鎮布局合理、設施齊全、經營秩序穩定,不僅是當地村民購物的好去處,也吸引不少相鄰縣市的群眾來感受毛田的“煙火氣”。

今年3月份以來,持續高溫天氣,界頭片區的水稻、玉米等作物嚴重干旱缺水,水渠遲遲不見水。

住在水庫邊沒水用,真是天大的笑話!滿頭大汗的黨員楊海平急匆匆來到村部反映情況。隨即,村支兩委集體決策,耗資16萬元,組織對8口山塘進行清淤、埋涵管、修堤及硬化維修,將上庄、橋坵和楊庄組約3000米河道進行疏通清理。

創業致富受水源地保護的限制,但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必須要落實。村支兩委爭取資金投資20萬元開辦洗車行,村集體年收入約7萬元。

47歲楊軒以前在外務工,為了照顧家人,去年10月1日回家,無事可做,現在是振興洗車行的一名員工。

“我很滿意現在的工作,機械化作業,比較輕鬆。”楊軒面帶笑容說,既有穩定的收入,還能照顧家人,家裡的收入不僅有洗車行,還有種植產業。

原來,村支兩委通過土地流轉方式,引進菁華果業種植黃桃120畝,引進惠泰雲種植金盆柚200畝。其中,村民佔股80%,村集體佔股20%。提供就業崗位5個,預計黃桃年產12000斤左右,年收入72000元左右,楊軒家就在其中。

此外,鎮政府出資300萬元左右建艾葉加工車間,為南沖村提供就業崗位22個,人均增收8000元﹔南沖村耗資50萬多元修建三角坪休閑廣場、文化長廊及休閑涼亭,打造長廊畫牆,補充各類健身器材,方便群眾的日常休閑與娛樂活動。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土辦法也好,洋辦法也罷,頂用、管用的才是好辦法。南沖村採取“四多四好”工作法,推動了百姓安居、產業興旺、鄉風文明,徐徐繪就新時代《富春山居圖》,可以斷定,這樣的“笨辦法”是落實工作的最大“法寶”。(鄺楊、黃怡、陳志超)

(責編:黃卓、羅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